卖油翁被删的最后一句 细思极恐(卖油翁为何会被删去最后一句话)

提到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可能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他的《醉翁亭记》。

确实,那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仅成为了文中的点睛之句,而且也广为后人流传,甚至还成为了一句谚语。

当然了,《醉翁亭记》能够被我们所熟知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它被选入了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当中。

很多学生也正是因此而了解到了《醉翁亭记》和欧阳修。

卖油翁被删的最后一句 细思极恐(卖油翁为何会被删去最后一句话)(1)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则是欧阳修的另一篇文章《卖油翁》,这篇文章也同样被选入了人教版七年级的语文课本当中。

可能很多朋友在上学的时候,还学到过这篇文章。

在选编的《卖油翁》当中,讲述了两件事,一件是陈尧咨射箭,一件是卖油翁沥油。

通过先简单描写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时的骄傲和自满,衬托出后来的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

卖油翁被删的最后一句 细思极恐(卖油翁为何会被删去最后一句话)(2)

全文写的短小精悍,但又寓意深远。尤其是文章中的,“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这些动作描述可以说把一个卖油老翁的神色姿态描述得淋漓尽致,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老师和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教材当中的这篇文章的时候,得出的主旨意思主要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

通过对比陈尧咨射箭时,十中八九后的骄傲自满和后来卖油翁在表现“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 高超技艺后,说出“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的谦虚,来告诉人们要谦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卖油翁被删的最后一句 细思极恐(卖油翁为何会被删去最后一句话)(3)

第二层含义:

通过卖油翁的表现和话语来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只要肯用心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情,那么最终你就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好。

这两层含义也是编者把《卖油翁》这篇文章编入语文教材的目的和原因所在。可以说,这样的编排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也体现出了教育要立德树人的价值体现!

但是,其实编者在编选这篇文章的时候,并没有把全篇《卖油翁》都选入进去,而是把最后一段给删减了。

卖油翁被删的最后一句 细思极恐(卖油翁为何会被删去最后一句话)(4)

《卖油翁》的最后一段,其实就只有一句话,“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那么编者为何会把最后的这句话给删掉呢?

卖油翁被删的最后一句 细思极恐(卖油翁为何会被删去最后一句话)(5)

要说 这句话也就十几个字罢了,其实并不影响文章的篇幅,那么编者把它删掉是在担忧什么吗?

其实仔细看这句话,其实和前面所要表达的思想可以说非常不同。前面整体反映出的是卖油翁的谦虚和技艺高超。

而这句反问句,则像是在反思这样的“熟能生巧”和“庖丁解牛”这样的典故有什么不同呢?

卖油翁被删的最后一句 细思极恐(卖油翁为何会被删去最后一句话)(6)

都只不过是类似于“死记硬背”似的表面功夫罢了,但却并没有掌握事物的核心,也没有做出什么独一无二的东西。

可以说,欧阳修的最后一句话,把整篇文章都升华到了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学习一件事物,不能只学习表面,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事物内部的规律和道理。 不能只知其表,而不知其理!

而编者可能也正是想到了这一点,如果把最后一段选编进去的话,可能会给学生在学习理解这篇文章时带来额外的负担和压力。

卖油翁被删的最后一句 细思极恐(卖油翁为何会被删去最后一句话)(7)

毕竟这篇文章是出现在初中七年级的语文课本当中,考虑到当时学生们的思想和学习进度未必适应这样的思想反转。

并且,最后一段还涉及到了《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中才会出现的。

如果编入进去的话,可能会给学生们带来额外的学业负担,而且也未必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欧阳修这句话的含义。

可能,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细心的编者在编撰教材的时候,才选择性地把这句话给删减掉了。

卖油翁被删的最后一句 细思极恐(卖油翁为何会被删去最后一句话)(8)

这样一来也有利于学生们去学习和理解这篇文章,也符合要为学生们减负的思想,不给学生们增添更多的学习压力。

朋友们,你们认为编者为什么会删去最后一句话呢?这最后一句话到底应不应该加入到课本当中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