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如何克服逆反心理(因势利导逆反)

小学时期是孩子心智成长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不仅影响了小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给教师、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矫正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如何克服逆反心理(因势利导逆反)(1)

一、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不合作,甚至恶作剧般地"唱对台戏"、"反控制"、"顶牛"等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会这样说:"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了。""这孩子我说东他偏要说西。"其实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往往会产生与长辈对抗的心理,这些学生心里有什么话都不愿与父母、教师说,对于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也听不进去,甚至产生厌恶情绪,这其实就是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是指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行动的心理。

学生如何克服逆反心理(因势利导逆反)(2)

综合已有研究,逆反心理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主逆反

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过分进行控制,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受到威胁,他们就有可能拒绝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比如本来作业已完成,但父母为了不让儿童出去玩就又布置了大量的课余作业让其感觉失去自由,这样儿童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甚至故意不做完作业。

2.超限逆反

指当客观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所引起的逆反心理,即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比如家长和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客观水平而一味的过高要求他们,学生就会破罐子破摔,反其道而行之。

3.情境逆反

指当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求不相符合时,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即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或做其他事情,以示不满。比如下课了,但老师还在津津有味的讲课,学生就会心不在焉,或做其他的事情以表不满。

4.信度逆反

表现为学生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与不信任。比如老师经常对学生言而无信,那么学生就会对老师不再信任;或是父母的言行不一也会引起儿童的怀疑和不信任。

5.禁果逆反

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于是便出现"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比如父母越不让儿童上网玩游戏,他们越想偷偷去网吧玩。

6.归因逆反

即他人的说教、做法错误或动机不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如学生了解教师行为的动机不是利他,而是另有所图时就会产生心理对抗,这就是归因逆反。

7.平衡逆反

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对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学生一致,学生也可能产生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的不合拍,从而维持心理平衡。

8.人格型逆反

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心理疾病或品行不端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比如有的小学生由于患有某种缺陷,内心极度自卑,在行为上与老师、同学格格不入,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学生如何克服逆反心理(因势利导逆反)(3)

二、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1.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处于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身心发展,个性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而不希望成年人干涉,甚至家长和教师明令禁止的事情,他们也故意不听而犯错误。从心理上看,他们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富于幻想、喜欢参与,于是,他们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他们会挣脱师长的管制,竭力自行其是。

尽管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即儿童在心理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脸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对教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教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信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学生如何克服逆反心理(因势利导逆反)(4)

2.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家庭的温暖和理解,使子女产生温暖、信任和安全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惩罚、否认、拒绝和干涉则使差等生有逆反与自卑感,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

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超出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和所能耐受的程度,孩子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这时便会自暴自弃,对抗父母。有时父母为了使孩子屈服和顺从自己甚至使用暴力,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抑制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对家长的要求和限制反感,通过各种方式反抗和逃避,产生逆反心理。另外,父母之间的长期分歧与冲突也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焦虑、多疑、心神不宁,这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学生如何克服逆反心理(因势利导逆反)(5)

3.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

教师教育方法失当也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因素,教学方法不合理,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有些老师不能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使学生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因而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家长和教师总是从自己的设想出发,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制定详尽的计划,使孩子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没有自主的活动空间,并使之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有的家长和老师过分注重分数,对学生一时的失误揪着不放,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因而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和负面情绪,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

4.同伴群体的相互影响

同伴群体是指年龄相近的个体自发形成的关系亲密、交往密切的群体。在年龄相近的人群中,由于兴趣、爱好的相近,彼此间是容易互相认同、互相影响的。同伴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教育目的大体一致,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合乎要求的。而同伴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学生中有出风头、唱反调等逆反心理的同学会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儿童受到影响而进行模仿,而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之间彼此相互感染,致使进取目标受挫。

三、逆反心理消除的策略

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纠正,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要多与孩子沟通,解决问题时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尽量减少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

学生如何克服逆反心理(因势利导逆反)(6)

1.巧用"爱心"效应

教师平日要与学生多接触、谈心、辅导,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多鼓励、多表扬,多吸收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感情集中到一点,就是爱心。它是教师高尚情感的结晶,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同喜,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才乐意与其亲近、听其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另外,教师还要不断修炼自身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尊重学生、治学严谨、精通专业、教学得法的"德高望重"的教师,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服,以利减少师生间的矛盾,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

2.巧用"期待"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证实了教师真挚、热情的期待可以成为信息的媒介传递给学生潜在的力量,调动起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对一个心灵纯洁的孩子也是大有鼓舞作用的。"期待"是师生双向体验的反应,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或教学艺术,更反映了老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心理要强,应用期待艺术要高,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认识、奋发向上的主动性增强。随着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增强,教师的期待心理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逐步沿着教师期待的目标去努力,自然而然,逆反心理就消除了。

3.巧用"暗示"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教育的意图,就越能消除他们学习过程的逆反心理。"在应用时,教师对学生要坚持"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暗示"是指权威者通过语言、行为、环境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过程。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进行暗示,可以有步骤地向学生提供有关新知识,启发学生思考,设置悬念,展现情景,激发情感,通过表情进行暗示。可以对学生行为用微笑、赞许、微

怒、沉默、欣赏等神态动作补充和加强言语情感,这既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还能照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善于通过环境进行暗示,把教育教学内容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和各类环境布置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赏心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在教育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4.巧用"班集体"效应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要求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同时也要重视集体对每个学生的要求、评价和信任。通过发挥集体对每个学生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形成积极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避免逆反心理的形成。

5.巧用"家校合力"效应

由于大部分小学生的家长对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知识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更不能有效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有利时机及时与家长沟通,对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懂得培养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同时让家长认识到小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萌发的阶段,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好奇心强等,对此要做好心理准备,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坚决摒弃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或过于粗暴。

6.巧用"自身免疫"效应

帮助学生认清逆反心理的危害,养成健康向上的学习心理,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是防止逆反心理的有效办法,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学生的耐挫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懂得坚持正确意见,抵制不良影响;教会学生在遇到烦恼、苦闷时,坦诚地与老师或同学交流求得理解与帮助,遇到表扬或批评时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诱惑学会自控,努力使自己保持开朗和愉快的心境。

综上所述,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其实也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它是儿童知识经验增长、个性和独立性发展的必然表现,每个儿童都可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虽然是一种不良心理,但是老师和家长们只要用心发现其产生的原因,再用"心"去加以帮助、引导,我相信"迷路"的学生一定会走出心灵的误区,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