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山区常见大型人物雕塑以客为尊(把每一个人物雕塑成时代坐标)

吴为山在北京的工作室位于东五环,不大,没空调,冬冷夏热曾经有个老板来参观后说:“我资助你装个空调吧”吴为山说:“这个钱我还是有的,但恒温容易让人‘死于安乐’现在,冷的时候我必须要干活,否则越来越冷,热的时候我要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锡山区常见大型人物雕塑以客为尊?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锡山区常见大型人物雕塑以客为尊(把每一个人物雕塑成时代坐标)

锡山区常见大型人物雕塑以客为尊

吴为山在北京的工作室位于东五环,不大,没空调,冬冷夏热。曾经有个老板来参观后说:“我资助你装个空调吧。”吴为山说:“这个钱我还是有的,但恒温容易让人‘死于安乐’。现在,冷的时候我必须要干活,否则越来越冷,热的时候我要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

尽管已是国际著名雕塑家,还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等职务,吴为山依然是一个“劳模”。近日,“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品的创作时间跨越30年。炎帝、皇帝、孔子、老子……吴为山迄今创作了500余件雕塑,绝大部分都是人物。这30年里,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用可视的形象,把那些不可视的民族历史展现出来,让每一个雕塑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

1962年,吴为山出生于江苏一个书香世家,在兄弟姐妹七人中排行老五。五六岁时,他就喜欢古书里的插图和陶瓷器皿上的画作,那些清雅的山水画和仕女图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1969年,吴为山随父母下放到农村,在广阔天地间,受父亲熏陶,11岁时就开始写生,尤其爱画身边熟悉的老人。尽管当时传统文化不受重视,父亲仍然要求他每天早上背完一首古诗才可以去上学。

恢复高考后,吴为山在1978年、1979年连续两次都以一分之差落榜。终于,第三次,他被无锡工艺美校录取,学习雕塑,从此走上艺术之路。

曾有人问他,人物题材很多,为什么你创作的雕塑很多都是老人,怎么不创作一些赏心悦目的美女形象呢?这个问题连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都疑惑。

1995年,吴为山还是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讲师,想为费孝通塑像。费孝通专门到学校来见他,问:“现在很多杂志封面都是美女,给我塑像,我这个老人美在哪里?”吴为山回答:“文化需要时间的积淀。”塑像完成后,费孝通和另一个自己合了个影,还逢人就问,“哪个更像费孝通”。杨振宁看了塑像后说:“吴为山所塑的费孝通比费孝通真人似乎更像费孝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吴为山是幸运的,有机会与许多现当代名人近距离接触、面对面塑像。在创作人物塑像时,吴为山更多重视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特点。

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的陈省身90岁高龄时,吴为山到南开大学拜访他。老先生很好客,执意让他住家里。晚饭后,两人聊天,身为数学家的陈省身却说起了孔子的“仁”。他说,仁是“二和人的组合”,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后来,吴为山在作品《在一条船上——达·芬奇与齐白石的神遇》中,让达·芬奇和齐白石各坐一条船的两端,象征西方和东方,无论哪一端过重,都会失去平衡而翻船。“我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识,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认识,创作了这个雕塑,也与陈省身先生当年与我谈孔子‘仁的写法是两个人’有很大关系。”

然而,孔子长什么样?老子长什么样?历史只留下他们的画像,而且这些画像也是后人凭想象画的。吴为山决定,从他们的“传人”身上找他们的影子——相由心生。冯友兰、匡亚明、费孝通、季羡林、杨振宁、钱伟长……在这些哲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科学家身上,吴为山捕捉到了先辈知识分子的音容笑貌。

2006年,吴为山在中国美术馆的圆厅举办《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这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要60岁以上著名老艺术家的作品才能在这个厅展出,而当时吴为山只有44岁。时任中国文联主席的周巍峙听闻后说:“艺术要有硬杠杠,年龄不该有。吴为山作品过硬,年龄不够,我借给他。”

早在1999年,南京博物院就为吴为山建了一个常设展厅“吴为山雕塑馆”,此后,太原建有“吴为山雕塑馆”,韩国也建有“吴为山雕塑公园”。还有不少地方想建,吴为山说:“不要再建了,再建有一种炒作的感觉。如果大地都喜欢你的作品,把你的作品种在那里,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一片森林。如果把小树苗都种在一个苗圃里,那它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

吴为山的作品不仅立在中国的大地。《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主题组雕》相继在俄罗斯、以色列、韩国永久陈列;老子、孔子等塑像永驻法国、英国、美国、巴西、俄罗斯、韩国、新加坡;2017年10月,巴西将3米高的《孔子》铜像立于库里蒂巴市政中心广场,还将广场命名为“中国广场”。

吴为山说,这30多年里,自己做了3件事:一是塑人像——饱含着中国精神的人像,二是把它们传播到世界上,三是创立了“写意雕塑”。

中国历史上没有为活人塑像的传统,中国的文学、书法等传统文化也没有在雕塑中得到体现。吴为山想改变这个现象,“把这些东西融进中国雕塑,产生一种巨大的文化磁场,向世界提出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和创造方式”。

费孝通曾对吴为山说,一个人一生当中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很不简单了,“你要塑造好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坚持做一件事。”这件事,吴为山还要继续做下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