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最大的敌人是啥:蝙蝠潜行在洞穴之中

蝙蝠最大的敌人是啥:蝙蝠潜行在洞穴之中(1)

摄影/李晋

每天傍晚,在距离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约5公里的一处水塘上,都会出现成群的蝙蝠飞掠于水面之上。这是一群鼠耳蝠,牠们白天蛰伏在大石围天坑下的洞穴中,晚上出来觅食。

黑暗家园里的蝙蝠

这是广西一处无人开发的岩溶洞穴,进洞后,光线立刻暗了下来,四周阴气沉沉,让人感到陌生而幽静,于是更多了几分寒凉。刚入洞,可以看到洞顶趴着一个又一个的小肉球,橘红色灯光更显得牠们橙黄色的皮和绒毛愈加柔和。这是一大群白腹管鼻蝠,牠们还在冬眠。

再往洞内行进,洞穴内部「冬暖夏凉」、四季恒温,这使另外一种蝙蝠不必拥挤在一起,牠们就是马铁菊头蝠。这种蝙蝠几乎不拥作一团,而是三五只倒挂轻轻地挨在一起,并用翼膜包裹着身体。而更多的个体则是单独悬挂在洞顶的不同位置上,彼此相隔一段距离,产生牠们认为的美感。

在同一洞穴中,不同种类的蝙蝠分化出不同的栖宿行为,牠们聚集在洞中不同的位置。根据自然光的强弱,洞穴大致可被分作3个光带:有光带、弱光带和黑暗带,不同地带内生活的生物尽管不尽相同,但蝙蝠几乎都有分布,其中尤以距离洞口较近的弱光带最为丰富。

蝙蝠最大的敌人是啥:蝙蝠潜行在洞穴之中(2)

摄影/黄招然

在广西大石围天坑附近的一个洞穴中,数以百计的大蹄蝠安静地倒挂在岩壁上休息,偶有一两只展开翼膜飞翔迂回。

非但不瞎,还是洞内营养源

洞穴生物遵循着「逆行演化」的规律——有些形态或生理特征进化了,有些「无用」特征退化了。在成百万、上千万年的演化史中,蝙蝠成为了最特化的兽类,牠们不仅拥有了翅膀,可以飞翔,还衍生了回声定位技术,规避了与鸟类的竞争,放弃了白天生活,而选择在夜晚出没。更甚者,牠们不再依赖在树上或地面栖息,而选择在洞穴之中倒挂生活!

蝙蝠最大的敌人是啥:蝙蝠潜行在洞穴之中(3)

摄影/黄招然

天坑旁的洞穴中,一种难得一见的假吸血蝠目光炯炯,牠们多活跃于弱光带、以蛙、蜥蜴或者其他蝙蝠为食,食物的残渣成为洞中又一种养料。

经常有人问蝙蝠是不是瞎子,其实,牠们有眼睛,且对光源十分敏感,但牠们的双眼适应于洞穴生活,已经成为了「次要器官」。眼睛变小,而在听觉方面进一步演化,派生出高超的回声定位技术——牠们使用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从口腔和鼻腔内发出,反射回来的声波被耳朵接收,再由神经网络传递至大脑,以分析周围环境状况。

蝙蝠等适应了洞穴这一特殊的栖息地而存活并成功地进化到今天。而牠们所栖居的洞穴也并不是地球与生俱来的,也遵循着形成、演变、发展的规律,洞穴是一种生态系统,其中的物种绝不孤立。

洞穴中几乎没有阳光,高等植物难以生存。缺少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洞中也就没有了有机物的供应。这时,蝙蝠扮演起重要的角色,牠们饱食之后,每天回到洞中源源不断地排出粪便,使之成为其他动物甚至蘑菇等真菌的营养源。

蝙蝠最大的敌人是啥:蝙蝠潜行在洞穴之中(4)

(请横过手机屏幕查看)绘图/张瑜、杨桦

洞穴常见生物分布示意图——蝙蝠、小白腰雨燕等洞穴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成员也不是最典型的洞穴生物,牠们虽在洞内栖息繁殖,却需要出洞觅食。

遇见蝙蝠:夜明砂、燕窝、科研与野味

进入溶洞,如果没有灯光和火把,人类将寸步难行。点亮灯光,你会发现洞中虽然黑暗,却并非死寂沉沉:头顶有被惊起的蝙蝠、雨燕飞过,俯视脚下,坚硬的岩石上,覆盖着黏滑的蝙蝠粪,半透明的灶马、马陆在其间跳跃、穿行……

在中国西南部的喀斯特地区探洞、寻找蝙蝠,每每入洞,便可在洞口区域见到成堆的蝙蝠粪。蝙蝠的粪便在中药中叫做「夜明砂」,是清热明目的药材。

蝙蝠最大的敌人是啥:蝙蝠潜行在洞穴之中(5)

摄影/李凯

在中国西南的溶洞中,有人成筐地搬运粪便,然后作为肥料置于田中。殊不知,洞中脆弱的生态系统缺少了这些养料,将会面临饥荒,甚至全盘瓦解崩溃。

除了夜明砂,人类与蝙蝠的相遇还离不开一种药材——燕窝。

中国南方喀斯特洞中,短嘴金丝燕是与蝙蝠共同栖息、飞行于洞口弱光带的另一种动物。短嘴金丝燕在洞穴中繁殖,牠们用腐殖泥土和唾液在石壁上搭建的黑色鸟巢就是大名鼎鼎的燕窝。除短嘴金丝燕外,小白腰雨燕在一些洞内也比较常见。

蝙蝠最大的敌人是啥:蝙蝠潜行在洞穴之中(6)

摄影/张劲硕

短嘴金丝燕——燕窝的主人。

中医迷信「夜明砂」可以治疗眼疾,普通农民将蝙蝠粪当做耕地的肥料,同时人类为了采集昂贵的燕窝,常常进入洞穴内,直面与短嘴金丝燕共栖的蝙蝠。

与此同时,蝙蝠强大的生物特性吸引了科学家的关注,对蝙蝠的科研活动日益增多,而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每一次接触都会有各种病原体的交换。

直到2003年,一场非典将野生动物携带病毒的事实带到公众面前。研究一开始将病毒源头指向果子狸,而2013年,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袁国勇指出,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并非果子狸,更可能是一种名为“中华菊头蝠”的蝙蝠。人们开始努力寻找“定罪”证据。

2017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在国际病原学权威期刊 PLoS Pathogens 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表示在中国各个省份采集了数千只中华菊头蝠标本后,最终在云南省一个偏僻的洞穴中,发现了一群携带有SARS样冠状病毒的中华菊头蝠,通过测序及序列比对,发现该SARS样冠状病毒与2003年爆发的SARS病毒具有高度同源性。

而对蝙蝠洞附近村庄的村民进行病毒抗体筛查后,石正丽团队更发现不少村民体内存在SARS样冠状病毒的相关抗体。这成功证实蝙蝠是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并首次在我国蝙蝠体内检测到烈性病毒尼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抗体,发现多个蝙蝠携带的新病毒。

指向自然宿主以后,带来一个问题:蝙蝠体内的病毒如何到达人类社会并爆发?

事实上,生活在洞穴内的蝙蝠、雨燕、鼠类、豪猪、灰林鴞、紫啸鸫等诸多动物的粪便正是很多无脊椎动物的食物和栖居场所。如果俯身观察蝙蝠粪便,总能看到马陆、螺类或蜗牛等大快朵颐。

蝙蝠等高等动物的粪便以及洞穴内的动物尸体是真菌的食物来源,而原生生物、马陆、蚤类、异翅类等动物又以真菌为食;孑孓、水生贝类取食水中的蝙蝠粪,蜘蛛、鱼类和两栖类再捕食这些动物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奇妙而特殊的洞穴动物群落或生态系统。

蝙蝠最大的敌人是啥:蝙蝠潜行在洞穴之中(7)

摄影/李晋

更多的时候,病毒的传播会是通过食物链的方式。在大自然中,捕食蝙蝠的动物很多,如猴子、果子狸、狐猴、浣熊、负鼠、猫、猛禽、蛇,其中鸟类和蛇是主要的捕食者。病毒在食物链中流转,在某个环节会引发突变,而人类大量捕猎、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为病毒的广泛流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不惊扰自然,便是在保护人类

大部分蝙蝠潜行在洞穴之中,与人类活动主要范围并不重叠。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人类感染这些病毒是通过果子狸、家猪、马、单峰骆驼等中间宿主,而非直接来自蝙蝠。

1998年,马来西亚爆发了尼帕病毒,正是由于人类活动深入森林,使得狐蝠与人类圈养的猪有了交集,猪感染病毒后作为中间宿主,引起了尼帕病毒在人类中的大流行。

非洲许多地区的人都喜欢食用红烧或烤制的蝙蝠,令人胆寒的埃博拉病毒便与当地人直接接触蝙蝠有关。而最近网络上盛传的蝙蝠汤,其实来自帕劳——在东南亚,捕食蝙蝠是当地部分居民的传统饮食习惯。

蝙蝠最大的敌人是啥:蝙蝠潜行在洞穴之中(8)

摄影/Peter Neumann,on Unsplash

蝙蝠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在全世界约有1107种,据估计全部哺乳类当中有近五分之一,是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蝙蝠群居的习性给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完美环境,超高密度的亲密群居让病毒能够快速传播。这个完美的野生病毒基因库,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移动的生物武器库。

但是,如果人类不直接暴露在蝙蝠的粪便与血液、不进食未检疫的野生动物、不侵犯蝙蝠的自然生存栖息地,病毒就无从找到契机。

几乎每一种来自蝙蝠的疾病都伴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侵扰。面对疫情,与其恐惧蝙蝠,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敬畏自然。

原文出处:《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2014.03《弱光地带——蝙蝠主宰的黑暗家园》

原文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劲硕

参考资料

· 张海林,张富强,胡挺松,余静,范泉水.云南省蝙蝠携带重要人兽共患病相关病毒病原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7,33(09):821-827.

·李文东,梁国栋,梁冰,胡志红,石正丽,张树义.蝙蝠携带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毒学,2004,19(4):418-425.

·严延生.蝙蝠作为我国人兽共患病病原储存宿主的意义[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9,35(8):677—682.

·SME科学故事.《蝙蝠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在体内藏这么多致命病毒?》

https://mp.weixin.qq.com/s/muHHsE1BESbQiPNfFEqpWg

·猫盟CFCA.《为什么2003年和2020年才爆发冠状病毒肺炎》

https://mp.weixin.qq.com/s/tH8rH-Q34MpMI9Zs8o_QFw

·BioWorld.《历时15年,武汉病毒所终证实“非典”SARS的罪魁祸首是蝙蝠,预防方式很简单》

https://mp.weixin.qq.com/s/Kvr4Hn3uTnHCCSXhQK6gtg


- END -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蝙蝠最大的敌人是啥:蝙蝠潜行在洞穴之中(9)


蝙蝠最大的敌人是啥:蝙蝠潜行在洞穴之中(10)

·相关杂志推荐

蝙蝠最大的敌人是啥:蝙蝠潜行在洞穴之中(11)

复植这行话$G5Jw1eGAeMw$转移至τаo宝аρρ,【《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2019年12月期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