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过敏后果(患者甘露醇过敏了)

病例:上午,所有护士都在忙着输液,忽然一个尖锐的女声响彻病房,“护士快来啊病人出事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甘露醇过敏后果?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甘露醇过敏后果(患者甘露醇过敏了)

甘露醇过敏后果

病例:

上午,所有护士都在忙着输液,忽然一个尖锐的女声响彻病房,“护士快来啊!病人出事了!”

我们顿时心中一沉,赶紧跑过去一看,一个正在输液的男性患者面色苍白,话也说不清楚。

这个病人是昨日急性脑血管意外收入院的,来的时候生命体征平稳。今日医生开了甘露醇静脉滴注。没想到才滴了几分钟, 患者开始感觉胸部皮肤瘙痒,很快的,开始出现大面积红色风团,同时蔓延至面部、背部及臀部。病人还感觉到头晕、心悸、胸闷。

我们立即给他停了甘露醇,高流量吸氧,上心电监护,并遵医嘱注射地塞米松10mg,100ml葡萄糖加20ml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大约十分钟后,我们再去巡视,病人表示头晕、心悸缓解,胸闷感消失,风团也逐渐消退,生命体征平稳,未再出现其他异常。

分析:

该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甘露醇包装密封完好,颜色透明,无浑浊结晶,在有效期内。操作过程中一直保持无菌操作。过敏反应发生后,立即停用甘露醇,使用其他药物无不良反应,可以判断,这是甘露醇引起的过敏反应。

甘露醇是一种有效的脱水降颅内压药,性能稳定,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

甘露醇本身并无抗原性,但可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为抗原性物质,从而使人体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后致过敏反应。

甘露醇所致过敏反应可能与患者体质有关。过敏反应一般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颤,高热,呕吐或过敏性哮喘,全身荨麻疹,丘疹,血压忽高忽低,神志不清甚至呼吸困难,抢救无效死亡。

如何预防甘露醇过敏?

1 在给患者应用甘露醇时,要详细询问有无此类药物过敏史,非过敏体质者, 也不能放松观察, 定时巡视,防止意外发生。

2 做好无菌操作,使用前检查甘露醇有无结晶,甘露醇应采用恒温箱调至37℃保温,在室温 20℃~22℃时应用,可避免发生寒颤现象。

3 输液过程中,护士应按时巡视,密切观察输液情况,有无过敏反应的早期症状发生,及时发现异常。

4 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的症状及体征,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给予对症处理,避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甘露醇其他不良反应

20%甘露醇在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尤为重要。但频繁应用或用量过大,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护士应注意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 水、电解质紊乱

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精神差、表情淡漠、嗜睡、乏力、话少等。甘露醇的功效为排钠利尿,对钾的重吸收与钾分泌产生抑制作用,尿液中排出的钾增多。

图文无关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频繁呕吐、进食少者要警惕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的发生。

2)做好饮食护理,并指导饮食补充钠盐等,严密监测24h出入量、电解质及尿量等。

3)如果发生低钠血症,要严格掌握每日补钠总量及静脉滴注速度,如发生低钾血症,严格遵医嘱补钾,进行口服补钾或稀释缓慢静脉滴注补钾。

2 静脉炎

20%甘露醇静脉滴注3次以上,反复穿刺同一条静脉,容易导致静脉炎。静脉炎表现为穿刺血管红、肿、热、痛,触及静脉发硬,有条索状感,无弹性,有压痛,滴速减慢。

护理措施:

1) 选粗直有弹性,易于穿刺、固定的血管,避开关节,提倡使用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保护血管。

2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消毒,防止药液或输液器具被污染,严防输液微粒进入血管,加强留置针护理。

3 )使用“前导后冲法”。静脉输入甘露醇前先用生理盐水5ml冲管,甘露醇输入完毕后再用生理盐水静脉推注。

4)如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输液,抬高患肢,必要时早期进行冷敷,24h后进行热敷。可用 50%硫酸镁溶液湿敷患处,也可用喜辽妥软膏外涂。

3 甘露醇外渗

由于甘露醇渗透压高,如果输液过快,或者针尖固定不牢,可能导致药物外渗。表现为输液部位肿胀、皮肤冷、苍白可伴有麻木感。

护理措施:

1)宜选择粗直静脉,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针头要固定牢固,尽可能选择留置针穿刺。

2)经常巡视输液情况,一旦发生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部位,并抬高患肢,可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同时,保持患处清洁,防止局部感染。

4 肾功能损害

由于甘露醇经肾脏代谢,如长期大量使用或使用不当,易使甘露醇中的草酸钙物质沉淀于肾小管,导致肾小管代谢障碍,肾小管吸收功能下降,造成少尿、无尿,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护理措施:

1)对于静脉滴注 20%甘露醇患者,做好健康宣教,让其多喝水,保持大小便通畅。

2)严密观察并记录其尿液颜色、性质及量;必要时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停用甘露醇。

3)发生严重肾功能损害,予床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或行血透治疗,可改善肾脏功能;同时,加强原发脑部疾病治疗,以提高疗效。

文章转载自“ 华医网”

想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我们的今日头条号(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和微信公众号(cjmn2015

欢迎您到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平台投稿:cjmnwx@vipcjmn.ne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