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的理想境界(李渔的心路与愿望)

――艺术是灵魂的自然鸣唱,是生命本真的表现(李渔)

李渔的理想境界(李渔的心路与愿望)(1)

康熙一十八年在已未春,三月某日,湖上层园书房,双荔西窗下,李渔放下了凝重的刀笔,完成了用灵魂铸就的田石作品《石牍记》。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所愿、恩爱情愫,风雪江湖,心路历程尽录其中,正应了:诗画醉红颜,江湖归白发,晚年唯愿子孙贤,此时的李渔已然放下了心结“今果来湖上纶杆,具足慰生平(李渔耐歌词)”。一派释然。

李渔是以物喻事,暗射别肠的高手,在田黄作品《石牍记》中,李渔雕有两只螃蟹与芦苇,寓意“两甲入围,背面篆刻“贰甲传胪”显然李渔表达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两个儿子科考入围,中榜提名。

李渔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晚年会有这样的愿望呢?

少年的李渔,母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同时李渔的天资聪颖,也影响和决定了母亲为李渔设计的仕宦之途。李渔也自觉的把这人生目标扎根于心,作为努力的方向。

青壮年的李渔,由于战争的动乱,改朝换代,李渔思想的波动,价值的取向,独立人格的完美等因素的原因,人生目标作出了重大调整与转换。起始,李渔像大多数明朝遗民知识分子一样,选择了意气,不肖也不愿意为新朝服务,这种心态李渔持续了相当时期。直到顺治十四年(1657)清中央政府派下乡试正官张华平来访,与李渔诚恳的交流,殷殷的期许,或许解开了李渔的心结,同时对李渔才华的肯定似乎也满足了李渔的自尊心荣誉感。总言之,李渔对新政府不再有内心抗拒。

此时的李渔内心已非常自信与强大,或许李渔认识到自己作为自由思想家、立言家,对社会具有更大价值与贡献,总之,李渔放弃了对常人而言一次难得的仕宦机会。所幸,正是这一选择,成就了李渔的伟大,也恩泽了我们后世。

晚年的李渔,审视全局,新政府一系列的安抚与利民政策,众多清官的为国利民的践行,李渔看在眼里,早已摒弃了民族主义的陷阱。看着儿子逐渐不断地成长,母亲当初于己的仕宦愿望,自然的传承到了对下一代的期盼,这于公为民,于私为途的不二选择,成了李渔晚年对子孙的一大愿望。

未能免俗辍耕锄,身隐重教子读书;

山水有灵应笑我,老来颜面厚于初。(笠翁诗集)

通讯员 | 李彩标

李渔的理想境界(李渔的心路与愿望)(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