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在佛教中地位并不高(我来谈谈天龙八部的佛教思想)

在十五部金庸小说里,若论篇幅最长人物最为繁多的一部则非《天龙八部》莫属。它是金庸先生耗费了接近三年(1963年9月3日至1966年5月27日)的心血所编绘出来的人世悲欢图。书中主要人物段誉与虚竹都信仰佛教,同时内文大量引用佛家的经、律、论,因而亦是金庸小说中受佛学影响至深的一部。大多数读者也会认同此书在金庸之最佳作品里可以名列三甲之内(至少在我的喜好排名里,三甲之最就是《天龙八部》,然后是《笑傲江湖》,下来《鹿鼎记》)。

一、八部之谜

要解开八部之谜,须由未经修改的旧版着手,否则所得的答案将会落得牵强附会和莫衷一是。首先看旧版中《释名》里的结尾两小段:

《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鬼怪,都将成为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当然,他们是人而不是怪,只是用这些怪物做绰号,就像《水浒传》中的母夜叉孙二娘、摩云金翅欧鹏。

这部小说将包括八个故事,每个故事为一部。但八个故事互相有联系,组成一个大故事。

而且之前还特别说明:

……写的是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

由此可见,金庸原本的创作计划是想写在云南大理国八个互相有联系的主要人物的故事。可是这连写八个故事的心愿,就像作者欲撰三十三个故事以配合《三十三剑客图》的愿望一样,终究完成不了。盖金庸不甘受羁的生花妙笔带引着他,驰骋出了大理国的疆域,使我们得以有幸邂逅了燕赵北国的契丹英雄萧峰与后来逍遥西陲的虚竹。

不过,沿着旧版(这里我说的是连载版)《释名》中“用这些怪物作绰号”这一条线索,依然可以在旧版中找出若干对号入座的人物:

天神(帝释)——大理国保定帝段正明(旧版开场时段正明为段誉之父,武林中号称“天南第一人”)。

龙神——南海鳄神(于旧版里,此君嗜挖食人心,名字叫做岳苍龙,家在南海万鳄岛鳄神宫)

夜叉——“香药叉”木婉清(在修订版中被作者施展“斗转星移”之写作技变成了甘宝宝的外号“俏药叉”)

阿修罗——“修罗刀”秦红棉

边楼罗(大鹏金翅鸟)——“一飞冲天”金大鹏(豪迈正派,三十年纪左右、国字脸、淡金面皮、双目炯炯、身材高大、长臂长腿、轻工了得和使用单刀。他在成都的好友卖药王老汉因治愈中了木婉清毒箭之人,为木婉清所杀。为了替王老汉讨回一个公道,金大鹏追上在万劫谷附近大屋逃脱众人围剿的木婉清与被她在马腹下横拖倒拽的段誉,在性格泼辣狠毒的木婉清手底下救过段誉三次性命。可能由于形象近似萧峰,因此在修订时给删除了)

纵览全书,再也找不出名号与乾达婆(乐神)、紧那罗(歌舞神)、摩乎罗迦(大蟒神)相对称的人物,可知作者最终觉得局限过大,所以不仅没写成八个故事,甚至连“用这些怪物作绰号”这一意图亦干脆放弃了。故此“天龙八部”前后一共只出现过五部而已。

若要勉强凑足八部之数,只好穿凿比附地把住在听“香”水榭、体散幽香、精于易容改装的阿朱说成是身发浓香、变幻莫测的魔术师乾达婆。寓居“琴韵”小筑、擅长唱歌弹琴的阿碧则是善于歌舞的紧那罗。最后,人面蛇身的摩呼罗迦是云中鹤,证据唯在旧版中:

木婉清见这云中鹤身材极高,却又极瘦,便似是根竹竿,一张脸也是长的吓人,笑起来时,一根血红的舌头一伸一缩,却宛然便是一条蟒蛇。……

二、《天龙八部》的主题

金庸于《天龙八部》新修版的《释名》里言道:

本书内容常涉及佛教,但不是宗教性小说,主旨也不在宣扬佛教。……

但在1994年10月27日,当北大学生问金庸《天龙八部》的思想主题是什么时,作者如是回答:

《天龙八部》表达一部分佛家思想:人生有很多痛苦,无可避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遇到悲伤时要能平心静气的化解。对于世上的名利权力不要太过执着,对于人世间的种种不幸要持一种同情、慈悲、与人为善的态度。……

何以上述作者的解答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愿因乃金庸往昔执笔《天龙八部》时只是想到创作一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及丰富娱人的情节,并非要传教或以文载道。金庸小说之所以大成,全在于作者勘破了“着意”二字。《天龙八部》中浓厚的佛家慈悲精神是作者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思想。当读者阅毕全书,就能体悟这种超然、同情、怜悯、慈悲的笔调由始至终渗透全书的基层。

事实上,于第一回开场不久作者即已借着段誉之口解释慈悲的含义:

段誉道:“与乐之心为慈悲,拔苦之心为悲,喜众生离苦获乐之心曰喜,于一起众生舍怨亲之念而平等一如曰舍。……”

而在最终第五十回则有一个总结论:

玄渡叹了口气,说道:“只有普天下的帝王将军们都信奉佛法,以慈悲为怀,那时才不再有征战杀伐的惨事。”……

中间有段誉、萧峰及虚竹的种种慈悲思想和具体的救渡行动作为注脚。

基本上,这三个不同国籍的结义兄弟的共同之处是他们处处为人着想的慈悲胸怀。段誉与虚竹是缘于从小受了佛经的熏陶。萧峰初学武艺虽是在少林,可不见得开始就有深刻的佛法领悟,但终因先天出身(辽人)和后天环境(在大宋境内成长立业)使得他对契丹人与汉人同时蒙受了亲厚之心,进而把那种狭隘的只对自己同族亲爱之心扩展为对全天下人的慈悲为怀。

再加上慈悲之心大动之虚竹为救段延庆而杀死自己一枚白棋(消除自我、舍己为人之意)才能破解的珍珑棋局(反映了每位参局者的贪、嗔、痴)、少林寺藏经阁扫地无名老僧的慈悲说法、形貌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刀白凤拯救了濒临绝望的段延庆。

这部书作者可以说是用大悲心来铸成的,因之连“天下第一大恶人”段延庆、罪魁祸首慕容博和作恶多端的星宿老怪丁春秋也给予一条改过自新之路。

凡此种种,把《天龙八部》的内涵提升至一个超脱的境界。

三、贪、嗔、痴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烦恼,不能解脱,主要根源在于“三毒”,……即“贪”、“嗔”、“痴”。“贪”是欲望、贪得、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欲求、爱恋、对于名利权力的追求等等;“嗔”是仇恨心、憎怨心、企望打击、损害、伤害、杀害别人是心理、讨厌别人、嫉妒、幸灾乐祸等等;“痴”是不了解、认识错误、妄想、幻觉、谬见,……有如段誉之对王语嫣,在“三毒”之中属于“贪”……

以上这段注释是金庸在新修版增补的。由此可见《天龙八部》不止刻画了一般歹角的贪嗔痴,甚至连出类拔萃的主角也各被其中一毒所伤。最先登场的段誉中了贪毒,接着萧峰染了嗔毒以及最后虚竹中了痴毒,使得三人痛苦不堪,读者阅来恻然生悯。

段誉自从在无量玉洞见到“神仙姐姐”的玉像之后即中了贪毒,及后遇着和玉像相似、但却活色生香的王语嫣就毒发加深,难以自拔。虽三番四次以自由所谙的“不浮观”和“无常观”来对治仍无可奈何:

……“当思美女,身藏脓血,百年之后,化为白骨。”

……“当观色无常,则生厌离,喜贪尽,则心解脱。……”

直至身世大白、养父母双亡和登基为帝等等极端变故促使段誉对王语嫣之迷恋有了比较清醒的保留。最终王语嫣在无量玉洞将玉像(假象)推倒打破,段誉才如梦初醒,彻底拔除了贪毒。

养父养母乔三槐夫妇与玄苦大师之枉死使萧峰感染了嗔毒,后来在雁门关外证实了自己的身世来历后就嗔毒增剧。嗔毒令他失却了平时的冷静谨慎,坠入了马夫人康敏的毒计而错认段正淳为仇人,因此误杀了他最深爱的阿朱,从而后悔一生。但于见了宋辽边境互相仇杀之惨况、又得少林寺藏经阁扫地无名老僧的慈悲点化而尽解了嗔毒。如此结果,实因五台山止观寺的智光大师一早已在萧峰的心识中种下了慈悲的种子,他对萧峰说了一偈:

万物一般,众生平等。汉人契丹,一视同仁。恩怨荣辱,玄妙难明。当怀慈心,常念苍生。

虚竹从小出家,天性有点固执(先天痴毒)。为阿紫作弄与无意间破了荤戒;相救天山童姥时又无知地犯了杀戒;被无崖子吸去并化掉少林内功后定力大失、抵受不住诱惑而任意犯了淫戒和酒戒。最后因屡犯戒律而被逐出少林寺更使痴毒加深。他的痴毒是指他过于执着出家人(和尚)和在家人(居士)的分别,认为出家人的功德修为一定高于在家人,所以玄慈和段誉分别开导于他:

玄慈道:“……就算不再出家为僧,在家的居士只需勤修六度万行,一般也可证道,为大菩萨成佛。”……

段誉道:“二哥,维摩诘居士是不出家的大居士,他勤修佛道,比出家的……等等所有如来佛的大弟子,对正法更加通达,如来佛也认为如此。这些大弟子个个对他十分佩服,……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萨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而虚竹因常受佛法熏习,心胸虚空如竹,一破即透,痴毒由此而消:

“……三弟说的对,只要心存佛教,仰慕正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萨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学习佛法,须当圆融。拘泥不化,乃我天性中的大病!”说着满脸喜容,向段誉拜倒。……

金庸在新修版《天龙八部》里彻底改动了段誉和王语嫣共谐连理的结局,令王语嫣回到表哥慕容复的身边,许多读者大惑不解或大表不满。除了周祥考虑过段誉和王语嫣的性情之外,猜想作者如是写最主要的目的应是希望三位主人公都能够得到佛法的救渡,摆脱贪(段誉)、嗔(萧峰)、痴(虚竹)三毒的纠缠,得以超脱沉沦。毕竟段誉有名“断欲”,若欲不断,又怎能名副其实?

值得补充的一点是:三毒其实也可以归纳为单一的痴毒。佛教哲学一致认为,人之所以流转生死不辍是因为“我见”或“我执”(自我感、自我爱、无明)。有了我见便有贪或嗔的情绪反应,遇可喜之事物生贪,逢不可喜则起嗔,由此造下种种善恶业,业力与我见牵引着众生不断经历生老病死之大苦,直到消灭我执为止。我执就是痴毒,没有正确认识到“自我”不是一个实在、自存、永恒的个体。

是以金庸在注释中说:

佛教徒认为三毒中“痴”最难消除,因心中若无“痴”,即可有“正见”、“正思维”,对于“实相”有真正认识,……去“嗔”不难,去“贪”甚难,若能去“痴”,则大彻大悟,真见佛道矣。……

四、知行合一

佛学是知识,学佛是修行,两者本来是相辅相成的。但如果徒重知识,不配以实际修持,这样就无法深入意识引发内心转变。此即释迦摩尼佛所云“说食不饱”。《天龙八部》中就展示了一个如是的典型人物——大轮明王鸠摩智。此人佛学睿深,但所作所为尽是贪嗔痴。且看金庸如何引用《般若菠萝蜜多心经》风趣地调侃他: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依般若菠萝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般若菠萝蜜多心经》

……鸠摩智登坛说法之时,自然妙慧明辩,说来头头是道,听者无不欢喜赞叹。但此刻身入枯井,顶压巨岩,口含烂泥,与法坛上檀香高烧、舌灿莲花的情境毕竟大不相同,甚么涅槃后的常乐我净、自在无碍,尽数抛到了受想行识之外,但觉五蕴皆实,心有挂碍,生大恐怖,揭谛揭谛,波罗僧揭谛,不得渡此泥井之苦厄矣。

与鸠摩智相映成趣的是王语嫣。这位武学见识极之深广,除了凌波微步、一阳指、六脉神剑、降龙十八掌(新修版二十八掌)、易筋经、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经外,对其它武功可真说是到了无所不知、知无不尽的地步,偏偏武功超低,只有一丁点儿内力,几乎等于不会武功。在天山缥缈峰灵鹫宫当剑神卓不凡意欲擒拿她时,明知其剑法弱点所在也无能为力,无怪乎金庸将她的名字从旧版的玉燕改为“语嫣”(固然有语笑嫣然的意思,但也有说话漂亮而已的感觉在里面)。虽然光说不大练,但她的武学知识却惠及了不少人,包括在听香水榭里指点蓬莱派的诸保昆抵御青城派掌门司马林及姜孟二老者;杏子林中帮云中鹤打败丐帮宋长老,反过来又助吴长老对付云中鹤;在太湖畔碾坊指导段誉杀了十五个西夏一品堂武士;教段誉和慕容复在万仙大会中反击三十六洞、七十二岛一干江湖人士。

由王语嫣的遭际可见知识之大用,从鸠摩智的境遇可知实践之重要。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整体而言,此书的武功描述虽比金庸其余小说更加离奇夸张,但人物的性格感情仍然是那么的真实动人,尤其是它的宗教情怀之深,实出作者意料之外,我对它的喜爱,也是这么短短的一篇文章说不完的。

天龙八部在佛教中地位并不高(我来谈谈天龙八部的佛教思想)(1)

天龙八部在佛教中地位并不高(我来谈谈天龙八部的佛教思想)(2)

天龙八部在佛教中地位并不高(我来谈谈天龙八部的佛教思想)(3)

天龙八部在佛教中地位并不高(我来谈谈天龙八部的佛教思想)(4)

天龙八部在佛教中地位并不高(我来谈谈天龙八部的佛教思想)(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