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Zhi怎样读(幼儿园的女儿问我)

在幼儿园接女儿,突然听到一个孩子说:“妈妈,今天老师教英语了,但是和我学得不一样”。

我心里一惊,心想这幼儿园都开始教英语了?深藏不露?难道又是针对我钱包的阴谋?

结果仔细一看,才发现那孩子手上拿着《拼音课堂》。

我恍然大悟,这孩子肯定是学过英语字母的。导致了他认为那些拼音就是英语。

我很担心,四五岁的孩子能否区分英文和拼音?就算我们大人还是会经常说错。

自从我们家孩子上了幼儿园,我就让孩子彻底“隔绝了”英语。无论是儿歌,软件,玩具,甚至是地上的爬垫,都不允许有英文字母的出现。

为什么?因为我清楚的知道,过早的学习英语对孩子并没有好处。

曾经在一些父母群里聊天的时候,发现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早就给孩子教授英语知识。

当然我认为他们的英语水平和我都差不多,也就停留在“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这水平线上。

感觉是恨不得孩子一出生,就能让孩子的英语考满分,可能他们体会过“被英语支配的恐惧”。

正应了那句话,笨鸟先飞有三种,第三种就是自己下个蛋,让下一代飞。

虽然不至于直接报给孩子培训班,但是在家中,也会经常教孩子英文字母单词,比如常见的英语儿歌,很多幼儿学习的APP软件等。

有了孩子后很流行“遛娃”。动不动就让孩子背个唐诗,背个英语之类的,“看我娃多聪明”。

无论他们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还是说内卷得太严重,亦或是为了孩子好。

我不得不说一句,孩子太小的时候学习英语,没有任何好处。相反,可能会变成孩子的“阻力”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学习现象叫做“正迁移和负迁移”。

通俗的来说,是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对于新学习知识的影响,有正面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消极的干扰。

举几个例子,学习数学的时候,总是从最简单的加减法开始,然后是乘除法,再然后是代数方程之类的复杂运算,每次前面一阶段的知识掌握都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如果加减法掌握得不牢固,那么乘除法学习就会很辛苦,乘除法掌握有问题,那代数方程更是难上加难了。

再例如,读书多的人写作会很轻松,因为阅读影响写作能力。学习过素描的人再去学习画别的,比如油画,二次元等。总会“掌握很快”。因为绘画中的相关知识都是殊途同归,都能用得上。

这就是‘正迁移’的现象。掌握的已有知识,对于新学习的知识有“正面促进作用”。

那么负迁移呢?自然是反过来。

例如我小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再去骑三轮车怎么都骑不好。相反,那些习惯了骑三轮车的小孩再去学习骑自行车总会很慢。

我学习驾照的时候,有一个大哥常年开拖拉机,每次上车总会有“曾经开拖拉机的习惯”。使劲动方向盘,每次都挨骂,但就是难改过来。

再比如一个自己常玩的游戏,是鼠标左键控制角色移动,突然换了个游戏,变成右键控制角色行走。就会觉得“很不适应”。

那言归正传,小孩学习英语,对拼音的影响是正迁移还是负迁移呢?答案显而易见。

让一个逻辑思维都没有的幼儿,刚开始学习就去分辨英文和拼音,是不是有点强人锁男了?

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让孩子学英语?反而要到了大一些才开设英语课?因为那时候孩子自己的逻辑思维较为成熟,而且已经熟练掌握了拼音,而且都掌握了绝大多数汉字。

这时候再去开设英语课,已经不太容易被影响到。

说严重点,如果孩子掌握拼音速度太慢,那么掌握汉字也不会太快,这时候虽然英语好,但小学前几年并没英语课。反而会拖累孩子语文的进步。

万一孩子每次语文考试不及格,你会“反思自己”,还是会“让孩子反思”?

我见过一些家长,总抱怨“汉字拼音太难了”,孩子学起来很慢,反正我们家孩子很聪明,英语就学习很快,都已经背了上百个单词了。肯定就是汉字难听。

他们宁可相信孩子聪明,相信“拼音太难”,也不会思考自己是不是做法错了,为什么?

因为不理解,用了“一拍脑袋”而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可能是“想当然”,可能是“道听途说”,可能是被“奸商”蒙蔽了双眼,总之,真正的知识和常识很多家长并不理解,被这种“信息差”误导了。

例如,有些人认为手机电脑或者信号塔有辐射,我看一般和学历有关,学历越低辐射越大。

有的家长宁可相信孩子只要“看一眼手机,看一眼电视”就会近视,也不愿意去认真学习下科学用眼知识。

我想到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一想到父母不用考试,真是太可怕了”

用错误的爱,错误的方式去“爱孩子”,反而让孩子“更加辛苦”,

普及心理学或者说教育孩子的知识,常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幼儿园大班Zhi怎样读(幼儿园的女儿问我)(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