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提升时代内涵(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来源:【人民周刊】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抗战精神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7周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又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将其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从此中国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全民族抗战时期,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抗战精神提升时代内涵(抗战精神永放光芒)(1)

抗战时期的张云逸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亿万抗日军民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前赴后继抗顽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英勇不屈、抵御外敌的伟大篇章,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面对民族生死存亡,全国同胞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团结一心,共赴国难,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奏响了爱国主义的华美乐章,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面对日寇带血的屠刀,广大抗日军民毫无惧色,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战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赵一曼、左权、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等一样的英雄人物和群体,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与民族气节。面对强敌的步步紧逼,中华民族没有退缩,而是集结队伍,前仆后继与入侵者殊死搏斗,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凶悍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抱定持久作战、抗战到底的决心,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4年浴血奋战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1937年8月,继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之后,一直战斗在南方八省14个区的红军和游击队,也奉命集结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即新四军。

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活跃在大江南北,转战于江淮河汉,在敌强我弱的困难条件下,依靠广大人民英勇顽强战斗,对日伪军作战2万余次,歼灭日伪军47.8万余人,最多时牵制了16万侵华日军和23万伪军,建立了25万平方公里、3420万人口的8个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到抗战胜利时,已由最初组建时的1.03万人发展到主力21.5万人、地方武装9.7万人,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被毛主席称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1943年3月18日,日伪军3000余人突然合击淮海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为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主动在刘老庄阻击敌人,先后打退敌人5次冲锋,毙伤日伪军170余人,最后弹尽粮绝,就与敌人进行白刃搏斗,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等全连82人全部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朱德总司令盛赞该连壮举为“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抗战精神提升时代内涵(抗战精神永放光芒)(2)

张云逸大将石雕肖像

我的祖父张云逸作为新四军高级指挥员,在抗日战争期间,参与了新四军组建、发展和壮大的全过程,他不仅带领全军官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还积极动员自己的亲属投身抗日活动,参加新四军。1939年夏,按照祖父安排,祖母韩碧带着父亲张远之千里迢迢从香港来到皖南,双双参加新四军。当年父亲还未满11岁,二人经过部队短期培训后,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和关押,从皖南来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立即投入到抗日工作中。两代人奋战在抗日战场上,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至今已经77周年,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伟大的抗战精神今天依然鼓舞着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中披荆斩棘、阔步前进。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下,我们继续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大无畏气概,坚定信仰,勇敢斗争,就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作者: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 张晓龙

来源:《人民周刊》2022年第14期

本文来自【人民周刊】,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