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为什么要在地面打洞(揭秘工程建设过程中残忍丑陋的习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和优良的传统美德,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美誉,但是,也产生了一些有悖社会公德、贻害社会的陋习,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譬如“打生桩”,真是骇人听闻,残忍至极。据说最早记载于《鲁班书》,相传它分为上下册,上册又名《鲁班全书》,讲述了房屋建造;下册又名《鲁班神书》,是一部阐述神说法术的奇书。

工地为什么要在地面打洞(揭秘工程建设过程中残忍丑陋的习俗)(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中,打生桩记是载于下册的一种方术,它认为在一处动工,会触怒该处的鬼神,以致阻碍工程的正常施工、并时常引发意外。因此在建筑动工前,将人(尤其是儿童)活埋于基础内,献祭给鬼神,祈求鬼神的谅解,希望以此促使工程顺利完成。被活埋的“生桩”,就成了该建筑的守护神,维护建筑的稳定。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思想愚昧,上至定都、修筑皇陵,下至普通工程建造,都十分重视风水。每一项重大工程开工时,都会进行祭祀,祭拜鬼神。而每当工程进展不顺利时,便不约而同想到献祭活人,希望展示最大的诚意,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鬼神的谅解。

工地为什么要在地面打洞(揭秘工程建设过程中残忍丑陋的习俗)(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这和以前设备简单、技术落后有很大关系,一个大的工程,因为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全靠人力,很容易发生事故,伤亡率很高。受生产力限制,工程进展困难…,修建者一筹莫展,这时,便想到这些旁门左道的方法。

相传隋炀帝修筑京杭大运河时,有一段河堤总是无故坍塌,因此,必须重建,耗费了大量钱财。主管运河修建的官员就请了当地有名的圣僧指点:修筑河堤破坏土地的风水,触怒了枉死的冤魂,需挖深坑,将活人生埋,冤魂就会借此找替身投胎,再在上面修筑河堤,这样就不会有意外发生了。果真,自此,河堤再也没塌过,圣僧的处理方法也慢慢在流传开来…

工地为什么要在地面打洞(揭秘工程建设过程中残忍丑陋的习俗)(3)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传在古代,还有这样一种习俗,修筑宫殿时,会选择一位身材高大、勇武过人的力士进行活埋,所谓奠基,以祭拜鬼神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力士死后化为神灵守护宫殿万世平安。

现在听说有的地方依然有这样的习俗,不过和以前的方法有点不一样了。小时候,常听老人说:晚上不要去河边玩,尤其是有桥梁的地方,很多的巨型桥梁下面都住着一个守桥人,修筑桥墩时,常有人掉下去,有些是不小心失足、有些是别人推下去的,因为那些桥墩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是不能停的,所以一般掉下去就完了,一般只能按意外事故处理了。当时吓得大家晚上都不敢从桥边过来,细思极恐。

工地为什么要在地面打洞(揭秘工程建设过程中残忍丑陋的习俗)(4)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段时间,听一位同事讲述身边发生的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

那是几年前,市内一个高层房建工程,同事担任施工管理,工地来了一个大学生,二十二岁,本科毕业,小伙子很开朗,没结婚。刚进工地实习不久,正进行桩基础施工,有天晚上,大家都下班了说一起出去逛超市,小伙子突然说想去工地看一下,晚上没回来,因为他家就是市里面的,大家以为他回家了,没在意。

第二天,旋挖机进行钻孔,因前一天深度没到位,继续钻进,提起钻头卸土时,驾驶员吓坏了,那场面,太血腥、太吓人,不忍直视…

同事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因为下班前,所有孔位经过检查,都遮盖到位,再说孔里面没水,塔吊灯光很亮,怎么人就掉进里面去了呢?

同事说一直无法面对此事,后来不久,就辞职了,说再也不从事现场施工了…

工地为什么要在地面打洞(揭秘工程建设过程中残忍丑陋的习俗)(5)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面说的这个事情可不是负面信息,而是令人痛心的教训。

云南省禄丰县,龙骨甸大桥,是一座十分特殊的桥,成昆铁路最险峻的一段。每一辆经过的火车都要鸣笛三十秒。

在这座桥的七号桥墩里面,安睡着一位烈士,铁道兵熊汉俊在浇筑七号桥墩时,因长期劳作身体极其疲惫,没站稳不慎坠入四十米深的桥墩内,倾泻的速凝混凝土很快将其掩埋。

而要想将遗体取出,必须炸毁桥梁且不能完整取出,并将拖延整个工程建设。无奈之下,只能将烈士的遗体永远保留于桥下,正气永存,伫立于天地之间。

因此火车经过时鸣笛三十秒,是向烈士致敬,以告慰英灵。

工地为什么要在地面打洞(揭秘工程建设过程中残忍丑陋的习俗)(6)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技术层出不穷,大家都已相信科学,不再迷信,重大工程开工都只搞个开工仪式,杀牛杀狗,走个过场而已。这是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