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热的十大症状(儿童发热的简单科学应对)

儿童发热的十大症状(儿童发热的简单科学应对)(1)

疫情是当下世界的主要共同问题之一,发热,变得比平素更加家国重视,应对复杂,儿童发热更是让家庭群体忙动。科学合理的简单应对则既能保护患儿安全,也会减少对家庭成员生活工作的压力,事不过三是简单应对的要求。接下来顺义妇儿医院儿科孟昭松就结合临床,把儿童发热简化为科学合理的三步法来应对。

儿童发热的十大症状(儿童发热的简单科学应对)(2)

一、儿童发热的判断和分度

依据发热的定义,结合当下的共识,一般认为腋下正常温度为36度至37度。体温超过37.3摄氏度,可判断为发热。

发热分度如下:

低度热:体温为37.3~38度;低温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则为长期低热。

中度热:体温为38.1至39度;若发烧持续2周或以上,则为长期中度热。

高热:体温在39.1至41度;如果发烧持续2周以上,则为长期高热。

超高热:体温超过41度,则为超高热,应足够重视。

儿童发热的十大症状(儿童发热的简单科学应对)(3)

二、儿童发热的物理疗法、药物疗法和惊厥预防

发热儿童的年龄和有无家庭及患儿惊厥史是主要的发热心理重视因素。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是保证患儿安全,避免恐慌的首要,因此发现孩子发热后,我们可采取观察、物理,药物、安慰的方法保障安全,准备就医。

孩子发热的物理疗法

任何原因引起的孩子体温中枢出现紊乱,都会造成孩子散热减少、产热增多的情况。常见的原因有受寒、食伤、感染和缺水等。发热常表现为人体的中心轴热,外周四肢偏凉,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散热、物理降温和补充液体方式开展治疗。具体如下:

1.给孩子的上半身衣服少穿一些,或者被子要少盖一些,适当地下降孩子的环境温度,帮助孩子散热。

2.可以用一些像冰贴或者退热贴,给孩子适当的温水擦拭身体或者直接洗个温水澡,这些物理的方法可以快速地让孩子的体温得到缓解。

3.给孩子多喝一些温热的水,温热的口服补液盐水、姜糖水、稀释奶及米汤等各种汤饮料来补充液体,帮助孩子纠正脱水,维护水电解质平衡,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平衡,以预防惊厥的发生。而且有利于纠正体液异常分布,帮助出汗和排尿带出身体内的过多热量。

孩子发热的药物疗法:

药物普遍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但药物疗法是保障患儿发热安全,避免惊厥的常用方法,可以起到安慰和治疗效应。家庭和医疗机构常常会用一些中成药,西药和中西药的结合来控制发热,避免惊厥的发生。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市场上的常用药物。

孩子出现发烧的情况,体温处于低度或中度热的范围,体温不超过38.5℃时可以服用中成药。中成药物有很多,常见的中成药有小儿热速清、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柴胡颗粒、健儿清解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王氏保赤丸、小儿清开灵及一些传统丹散等。这些退烧药的主要成分是中成药,有一定的控制体温预防惊厥及安慰作用。

如果体温超过了38.5℃以上,可以给孩子吃西药解热镇痛药,常见的选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类药物常用的有美林、恬倩等。布洛芬类的药物相对安全性比较好、副作用小,对于6个月以上孩子可以进行应用。对乙酰氨基酚类的药物对于退热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可以应用于2个月以上的孩子,但一般的建议是4-6月退热药物慎用。

惊厥的防范与应对:

婴幼儿、疾病与惊厥史、发热程度常常是风险的依据。重视观察、物理降温、积极补充液体、药物疗法能够大幅降低惊厥发生的可能。但惊厥我们也很难完全避免,防范惊厥主要是避免惊厥发生时的伤害,如栽倒跌落伤、牙咬伤口舌等。因此,发热儿童要置于安全舒适的环境下,避免跌落伤。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一旦发生惊厥时,可以用实现备用的小毛巾,安全软物包裹的汤勺柄置于口腔上下牙间,避免发生咬伤。

儿童发热的十大症状(儿童发热的简单科学应对)(4)

三、儿童发热的就诊流程和原则

严密责任闭环阻断疫情传播链条是当下科学抗疫的要求。疫情闭环原则、患儿安全原则和就近诊疗原则是儿童发热基本的就诊依据。因此,儿童发热首先要遵守闭环要求,去所在地的发热筛查门诊就诊,如果没有特殊闭环要求的可到辖区内及附近的发热筛查门诊就诊。

孩子出现发热时,家长切莫病急乱投医,此时更应尊重科学,避免盲目和慌乱就医。家长合理安排并高效应对,可以让发热儿童得到更安全快捷的诊疗,让家庭和社会少些不必要的负担。

文字|儿科 孟昭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