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巍为啥不讲法学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文/刘蒋巍

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意义是很大的,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特别重视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涵义

为了说明学习动机的涵义,先明确一下动机的性质是必要的。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

动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如学生到学校来求学,是由学习知识的动机激发起来的。

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生会到图书馆去看书,到书店去买书。

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当活动指向既定目标时,个体相应的动机便获得强化,因而某种活动就会持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既定目标时,个体相应的动机得不到强化,那么个体继续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甚至会导致活动的完全停止。

上述对动机性质的说明,也完全适用于解释学习动机。据此,我们就可把学习动机界说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有时候,当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可以先组织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然后通过学习活动逐步地引发和形成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一)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就称为学习驱力。

奥苏伯尔(D.P.Ausubel) 在其《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也就是说在个体内部至少有这三种需要是指向学习的。

(1)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上得到满足。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人类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中派生出来的。

(2)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可以使学生把学习行为指向在当前学校学习中可能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行为指向未来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成就和地位。但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成就的大小决定所赢得地位的高低,同时又决定着自尊需要的满足与否。所以,它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内驱力即内部动机固然重要,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即外部动机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学生不可能始终坚持以掌握知识为学习目标。

(3)交往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它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这说明学生对长者和同伴在感情上具有依赖性。

不过,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交往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且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二)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另一个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基本要素。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等同。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因此,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诱因可以是简单的物体如食物、水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情如名誉、地位等。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例如: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育措施中,教师所提供的奖品、成绩等都是积极的诱因。相反,消极的诱因可以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三)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的关系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所以说,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另外,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因为正是那些能够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与那些使个体感到可以达到的目标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了学习期待。学习期待则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的必不可少的成分。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学习活动中动机的作用是复杂的。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和特点,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

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例如,学生勤奋、努力学习各门功课,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所以现在要打好基础,踏实地掌握科学知识。

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例如,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只是为了个人的名誉与出路或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就是狭隘的,因而也是低级的。

(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例如学生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愿望、对某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以及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类动机作用的效果比较明显,但稳定性比较差,容易受到环境或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例如,某位学生的数学成绩很好,这是因为任课的老师讲得很生动,使枯燥的数字变成了一串串美丽的音符,容易理解与记忆。因此,学生在课后认真预习和复习,取得了好成绩。但这位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没有保持下去,因为换了任课老师,这位老师讲得比较死板、乏味,而学生觉得学着没意思,因此不怎么用心,成绩自然下降了。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例如,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争取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荣誉等都属于间接性的动机。那些高尚的、正确的间接性动机的作用较为稳定和持久,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而那些为父母、老师的期望或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地位的动机作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比较差,容易受到情境因素的冲击。例如,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是常事,但受低级的、错误的间接性动机支配的学生在这种时候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常常半途而废。

(三)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这是在所有动机划分中,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内部动机又称内部动机作用,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外部动机又称外部动机作用,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由于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在外在学习动机发生作用时,人的学习活动较多地依赖于责任感、义务感或希望得到奖赏和避免受到惩罚的意念。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作用转化成为内部动机作用,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作用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作用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蒋巍为啥不讲法学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