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距今多少年历史(西安大雁塔的历史)
[造塔始末]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由印度取经回国途中,曾两次遭意外散佚部分经本后,对带回长安的经卷,倍加爱护。为保护带回的520卷、657部梵本佛经,遂于唐永徽三年(652年)上书高宗李治,建议在大慈恩寺的西院,仿照西域的建筑形式,建造慈恩寺塔。为藏经本而建塔,是修建慈恩寺塔的真正缘由。有关建塔的实况,《慈恩传》卷七记载:三年春三月,法师欲于寺端门之阳造石浮图,安置西域所将经像,其意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浮图量高三十丈,拟显大国之崇基,为释迦之故迹。将欲营建,附表闻奏。敕会中书舍人李义府报法师云:“所营塔功大,恐难卒成,宜用砖造。”亦不愿师辛苦,今已于是用砖,仍改就西院。其塔基面各一百四十尺,仿西域制度,不循此旧式也。塔有五级,并相轮,露盘凡高一百八十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上层以石为室。……初基塔之日,三藏自述诚愿。……时三藏亲负篑畚,提运砖石,首尾二周,功业斯毕。玄奘法师主持修建的这座佛塔,当年三月动工,一年建成。塔高60米,5层,砖表土心,无盘梯。后因塔心砖缝草木丛生,经50年风雨剥蚀,到武周长安元年至四年(701~704年),塔身逐渐毁坏,危及安全,又由武后和王公大臣集资重建,全部采用青砖磨缝,坚固壮观。后又在天宝年间和五代后唐长兴年间,几经改造,每层四门有券门,塔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对此,《长安志》卷八记载:后浮图心内,卉木钻出,渐以颓毁。长安中更折改造,依东夏刹表旧式,特崇于前。又据宋代张礼《游城南记》:……长安中摧毁,天后及王公施钱,重加营建至十层。有关塔的层楼,唐人有7层、10层两说,尚无定论,多以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张礼《游城南记》中的记载为准:永徽三年沙门玄奘起塔,初惟五层,……长安中……重加营建至十层,……塔自兵火之余,止存七层。又据史料记载:五代后唐长兴元年至四年(930~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进行整修,就是现在所看到的留存千年,保持了张礼所记古朴雄伟壮观的7层古塔原状。大雁塔初建时称慈恩寺塔,后称大雁塔,流传至今。对其名称的由来,据《大唐西域记》卷九“摩揭陀国”载:因陀罗势罗窭诃山东峰,伽蓝(意寺院)前有窣堵波,谓亘婆(唐言雁)。昔此伽蓝习玩小乘。小乘,渐教也,故开三净之食,而此伽蓝遵而不坠。其后三净求不时获,有苾芻经行,忽见群雁飞翔,戏言曰:‘今曰众僧中食不充,摩诃萨陲宜知是时。’言声未绝,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殪。宓芻见已,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曰:‘如来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大乘者,正理也,宜改先执,各从圣旨。此雁垂诫,诚为明导,宣旌厚德,传记终古。’是建窣堵波,式昭遗烈,以彼雁瘗其下焉。又《慈恩传》卷三中亦有因陀罗势罗窭诃山峰伽蓝(意为寺院)前埋死雁建灵塔的记载。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七载:天竺记达亲国有伽叶佛伽蓝(梵语寺院)穿石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故谓之雁塔,盖此意也。又《陕西通志》卷九十九“拾遗”二引《志林》载:唐慈恩寺有巨雁于庭,僧捕得将蒸食之。一老僧曰:此雁王也。因瘗之,造塔于上,名雁塔。至于称“大雁塔”,则是为了便于区别后建的荐福寺塔(又称小雁塔)的名称,遂有大、小雁塔之称。现在大雁塔下层拱门的青石门楣上,只留有线刻佛像图、天王像图及殿堂图,原塔历经沧桑,屡经改建,已无雁形遗迹可寻。[建筑艺术]
大雁塔现有高度为64米,底层每边长25米,底面积为625平方米,呈方形角锥体。塔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直登顶层,每层有方形塔室,四面都有砖券拱门,可扶栏远眺。塔外部各层为青砖仿木结构,饰砌成隐起的枋斗拱和栏额。每层起间适度,由下而上,大小按比例递减。中间砌成突出的砖柱,形成一个个开间,磨砖对缝,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显示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唐代楼阁方式砖塔的典型风格。塔的底层南门两侧砖龛内,镶着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文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幢石碑,系唐太宗为玄奘所译诸经写的总序,是对玄奘法师西天取经17年艰辛,为佛教的传播和东西文化交流所建丰功伟绩的高度评价,称玄奘为“佛教之领袖”。碑文由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字体秀丽,是唐代留于后世的名碑。碑面四周的雕刻,图案精美,造型生动。碑额的蟠螭,碑侧的阴刻蔓草花纹,碑座的天人舞乐等浮雕图案,均回环取势,活泼传神,显示出唐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塔的底层四面,均有拱形门洞,门楣用青砖砌成,门楣门框上饰有多样线刻佛像图、天王像图、殿堂图等。这些石刻,既是装点塔的精湛艺术品,又是后世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的珍贵文物,尤其西门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是研究唐代建筑艺术极为珍贵的史料。在寺院内,现在尚藏有木刻佛像二尊,铜佛像大、小各一尊,菩萨像大、中、小各一尊,小泥佛一尊。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铸铁钟一口。大雁塔是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古代楼阁式砖塔的精品。整个建筑高大雄伟,浑然一体,造型简洁美观,比例协调适度,风格庄严古朴,为历代诗人和游客赞赏。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白居易、岑参、章八元、高适、薛据等都曾来慈恩寺塔游览,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岑参在《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淫图》诗中,描绘了大雁塔的雄伟气势: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章八元在《题慈恩寺塔》诗中也描画了此塔凌空而上的神姿: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唐代诗人在咏雁塔诗中,给雄伟、壮观的大雁塔又冠以许多趣名:花塔 唐人毕乾泰《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中有:“鹦林花塔启,凤辇顺时游。重九昭皇庆,大千扬帝休。”香塔 唐人刘宪《奉和九月九日圣制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中有:“香塔云霄半,清晨羽旆游。登临凭季月,寥廓见中州。”仙塔 唐人马怀素《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中有:“季月启垂阳,金舆陟宝坊。御旗横日道,仙塔俨云庄”。化塔 唐人卢藏用《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中有:“化塔龙山起,中天凤辇迂。綵旒牵画刹,杂珮冒香萸。”宝塔 唐人郑愔《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中有:“涌霄开宝塔,倒影驻仙舆。雁子乘堂处,龙王起藏初。”飞塔 唐人张景源《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飞塔凌霄起,震游一届焉。金壶新泛菊,宝座即披莲。就日摇香辇,凭云出梵天。祥氛与佳色,相伴杂炉烟。”涌塔 唐人李乂《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有:“涌塔临玄地,高层瞰紫微。鸣銮陪帝出,攀撩翊天飞。”附:《大唐三藏圣教序》
大雁塔底层正门两侧,嵌有两通唐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石碑,蜚声海内外。它们分别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全名为《大唐太宗文皇帝制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全名为《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堪称中华文物瑰宝。褚遂良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为唐永徽四年(653年)10月立。《圣教序》石刻有四:一为《集王圣教》乃唐僧人怀仁集晋王羲之行书而成;一为王行满所书;一亦褚遂良书,因刻于同州,人称《同州圣教》;一刻于西安大雁塔下,即《大唐三藏圣教序》又称《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字划粗率,不如《雁塔圣教序》秀润,故有人谓同州本或是唐人所临。《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所写的序文;《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则是唐高宗为太子时就《序》所写的《记》。因唐代皇帝尊崇佛教,故视之为“圣教”。大雁塔建成后,褚遂良奉命用中楷正书书写《序》和《记》,落款分别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已卯朔十五日癸已建,中书令臣褚遂良书”,“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建”,并由著名工匠万文韶刻于石,立碑嵌于大雁塔底层正门两侧。两碑高为九尺四寸(约3.13米),碑文部分高四尺九寸(约1.63米),宽三尺一寸(约1.03米)。《序》碑21行,每行42字;《记》碑20行,每行40字。两碑从立至今已一千三百多年,仍完好无损。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江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太宗时官拜中书令,高宗时为尚书右仆射,进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为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书家之一。《新唐书》本传说他:“博涉文史,工隶楷”,书宗魏晋,自成一家,艺术成就极高。《雁塔圣教序》碑是褚遂良晚年代表作之一,最能反映褚遂良楷书的特点和艺术成就。书家用笔遒劲刚直,隽利挺拔,婉约流畅,书体瘦劲飘逸,雍容秀丽,如美人婵娟,不胜罗绮,横、直、撇、点、捺,圆转舒展,气势开张,无不蕴藏着丰富的艺术情感。据传此碑落成后,长安城为之轰动,学习褚书竟成风尚。[雁塔题名]
唐时进士及第后,多在雁塔题名留念,由此而产生的“雁塔题名”被传为千古佳话。此举始于盛唐,湮于清末。《关中胜迹图志》卷七载:李肇《国史补》云,唐进士既捷,题名于慈恩寺塔,故今谓之雁塔题名。据《嘉话录》载,雁塔题名,起自张莒,莒及进士第,本于慈恩寺中闲游,而题其同年姓名于塔壁,后因以为故事。又五代王保定《唐摭言》记载: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同书又载:白乐天①一举及第,诗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乐天时年二十七。以上记载,说明雁塔题名始于唐中宗。当时,慈恩寺南是数顷之大的“杏园”,极为壮观。唐人姚合有《杏园》诗,描写“杏园”盛况: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按唐制,进士放榜及第后,要到曲江泛舟,杏园宴饮,赋诗题名于塔下,以资纪念,并示荣耀。徐夤《曲江宴日呈诸同年》诗中也有“金榜连名升碧落,紫花封敕出琼宫。……好是慈恩题了望,白云飞尽塔连空”等诗句。但题名并不都在塔上,也似乎并不限于新考中进士之后。从徐夤所写雁塔题名的另一首诗题《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因成四韵》中,可知塔下小屋,也是唐人集中题名之处,直到明、清还在仿效。唐人在雁塔上的题名和题字,一部分被后人整修粉刷塔内壁时掩盖起来,到北宋时柳瑊曾见塔层层壁间,字墨犹存。据张礼《游城南记》注:“熙宁中庶民康生遗火经宵不灭,……塔既经焚,涂圬皆剥,而砖始露焉,唐人墨迹于是毕见,今孟郊、舒元舆之类尚存,至其他不闻于后世者,盖不胜数也。”宋人将上述仅存的题名、题字,觅良工摹刻石上,拓印成本,故有雁塔题名残拓传世,流传至今。书体有正书、隶书、行书,成为珍贵文物,今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到明代,雁塔题名亦存,唯文举人题名于大雁塔;武举人题名于小雁塔。又据《大慈恩寺方丈手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慈禧曾两次到大慈恩寺佛拜,赠给慈恩寺玉雕观音像一尊、《上生经》一部,并亲笔题书“唯识正宗”4字。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登大雁塔亦题诗曰:“长安城外柳丝丝,雁塔曾经春社时,无意姓名题上塔,至今人不知阿芝”。现在寺院尚存有历代“雁塔题名”碑刻102方,其中唐代15方,元代1方,重修碑13方,题名碑73方(其中明代30方,清代43方)。1991年8月,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诗词书画艺术瑰宝,远绍雁塔题名韵事而更新内容,赋予新的涵义,恢复中断近百年的“雁塔题名”传统活动,于塔前设案备纸供游人挥毫赋诗抒怀。“此日挥毫扬国故,古今意义不相同”,此举受到中外游客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许和好评。至1992年6月1日已有当场题诗作画者逾1000人,四海名家亦闻讯神驰,远寄佳作,共征集题名诗词、楹联、书画近1000件。经《雁塔题名作品选集》编辑委员会选编,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霍松林作序,于1992年6月出版《雁塔题名作品选集》第一集。[变迁与现状]
在唐开元十九年至二十九年(731~741年)改修曲江后,长安城东南成为游览中心,而慈恩寺遂变成消遣之地。唐末五代,战争频繁,经兵火破坏,慈恩寺院亦沦荒废。宋时,“寺宇废毁殆尽,惟一塔俨然”(张礼《游城南记》)。元代,史志未见记载,慈恩寺内仅存有贵由立经幢一方。到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才对寺院进行了一次大的整修。据《重修慈恩禅寺记》碑文载:“寺已倾颓,塔已荒落。……乃卜吉日,拆旧废残,起前殿二,各五楹。山门、廊庑、方丈、僧堂,以数峙立。”可见,唐时的寺·塔已残破不堪,不宜再恢复原貌,故拆旧废残,加以改建。据载,现存的寺院布局和建筑,包括山门、钟鼓楼、大殿、藏经楼及配房等,都是这次重修的,以后虽有多次维修,但基本上保持了这一次重修的建筑布局和规模。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对塔又重加佟葺,塔内安装了阶梯,可登临各层。清康熙、乾隆年间,都有重修,现寺内还保存有当时的重修碑记。清光绪年间,对寺院有过小的维修,现存的重修碑尚有3幢。到1931年,陕西慈善家朱子桥募款2.4万元,整修上殿和塔内盘梯,并添建观堂一座。工程完工后,邀请太虚大师在慈恩寺讲《弥勒上生经》,并由太虚主持,在寺院创设慈恩宗学院。该院在大雁塔创办一年后,因故移至兴教寺续办一年,即告结束。此后,寺院又遭厄运,直到西安解放前夕,寺内驻扎军队,致使殿堂残破,寺院荒芜。西安解放后,大雁塔为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寺院,曾多次拨专款对寺、塔进行整修,大的修缮有:1952年 整修山门、门房并在两旁增开大门。1954年 换新塔内木楼梯、楼板,整饰塔内墙壁。1955年 用大砖加固塔的基座,并在四面用花墙围栏,台阶、地平、道路用砖重砌,新开辟寺院内竹林,广种花圃,美化环境。1962年塔上安装避雷设备。1963年整修塔顶,补修大殿。1979年添建办公室。1982年添建茶园服务部。1983年整修藏经楼。1985年整修大殿。1990~1992年对塔进行保养性维修。主要维修一层塔壁。因二层塔西侧二檐有裂缝,塔顶西北侧长有小树等,威胁塔的安全,经报国家文物局同意,进行保养性维修。寺院的基本格局,现为前寺后塔,寺院山门朝南,北边是大雁塔。寺院内殿堂主要有:山门三间,座北向南,中间有大慈恩寺横额。山门两侧各增开大门一个,供游人出入。门内三间原为金刚殿,现中间改为门道,东西两间改为传达、接待用房。向内有东西对称钟、鼓楼各一间。钟、鼓楼中间原有弥勒殿三间,后因大雨倒塌,改为花坛。
向北,东原为观音殿三间,现改为小卖部。西原为地藏殿三间,现改为陈列室。再北,拾阶而上为一四合大院。南五间为大雄宝殿,供有泥塑三身佛像及弟子阿难、迦叶立像。东西塑有十八罗汉像。殿后壁左右两侧有文殊、普贤二菩萨像。这些塑像大都塑于清末民初,惟文殊像为明代作品。大殿北面,上层为藏经楼五间,藏有经卷及资料等。下层五间为法堂,供有明代铜铸阿弥陀佛坐像,高一米多。法堂东墙有玄奘石刻拓像,题记为民国22年(1933年)冬长安李枚生摹绘,郭希安刻。像左上角题有:悠悠南行五十三德孑影西征百二八国千里跬步僧祇户栗但有至心胡夷胡侧弘始骖开历后翼竺梵支文斯轨斯式宝积绿啬译千三百长啼再来嘶风蹑迹弟子欧阳渐敬撰并书玄奘像两侧有弟子窥基、圆测石刻拓像。法堂两边各有三间方丈室,东方丈室现改为小卖部,西方丈室改为接待室。大院的东西两面各有十一间客房,为寺僧及游方僧宿舍。最北边,即现在的七层古大雁塔。1993年末寺院总计有房屋105间,与唐代鼎盛时的1897间相比,尚不到十分之一。为加强对寺、塔的保管,西安市人民政府于1955年成立大雁塔文物保管所管理机构。1985年寺院由文物部门移交西安市佛教协会,并成立大慈恩寺管理委员会。寺内有僧人15人,尼姑2人,居士3人,职工53人。[纪念法会]
1956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曾和印度政府商定,在玄奘学习过的印度那烂陀寺共同建造一座玄奘纪念堂,供人瞻仰。1964年,为纪念世界著名高僧、佛经翻译家玄奘逝世1300周年,在大慈恩寺内举行了两次有国内外佛教人士参加的法会。1964年3月,日本佛教界知名人士西川景文、大河内隆夫妇来西安访问。3月20日由西安市佛教协会会长朗照法师主持,在大慈恩寺举行了“玄奘大师圆寂1300周年纪念法会”。参加者有日本来宾及西安的僧、尼、喇嘛及佛教居士51人。这次法会圆满结束3个月之后,来自日本、锡兰(今斯里兰卡)、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越南南方、巴基斯坦、尼泊尔、老挝、蒙古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知名人士一行38人,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等人陪同下,于6月29日由北京乘火车到达西安,举行了规模更大的隆重纪念玄奘大师圆寂1300周年法会。此次法会于7月1日举行,会场仍设在大慈恩寺。参加者有上述外宾38人,中国佛协陪同人员和西安市、长安县的僧、尼、喇嘛、居士约140人,共计180人左右。是日上午7时30分,僧众到会,齐班入位。8时,外宾与中国佛教协会的有关陪同人员到达。在简要介绍了法会程序之后,外宾于8时30分到达会场,由西安市佛教协会会长朗照法师主持,法会开始,先由僧众诵香赞和《般若波罗蜜多经》,接着宣读疏文:伏以佛种缘起,引兹云于西竺,性海波澄,注法雨于东乾。敬维玄奘三藏大师,万里遥征。集佛海之精英,千载共仰,继瑜伽之绝学。道隆当代,文沛万方。故岭海贤哲,仰慧风而福凑门庭;泰岱名德,探理而群参译场。功在慈恩一派,奕世同秉至敦;文昭三藏圣典,诸宗均沾法乳。如是深思,世代难忘。兹值大师上生睹史多天一千三百周年之期,西安佛教协会及四众弟子,同谒慈恩祖庭,恭建纪念法会,荐时疏之非供,焚戒定之心香,聊申孺慕之殷,用展丹衷之恳。伏愿佛光普照,鉴情田而福积智增,慧日舒光,遍环宇而年丰人寿。大地息侵略之险波,人海起正义之金汤。必敬必戒,怀先德而慈育民胞,即修即证,裕后昆而垂泽孙枝。世界人民友好,共卫天下和平。谨疏。宣读疏文之后,唱僧宝赞。接着外宾诵经、献花。最后一项是唱回向偈。上午10时法会结束,外宾参观了大雁塔和玄奘纪念室。90年代初,中国佛教协会着手在大雁塔北侧筹建大慈恩寺玄奘纪念堂。至1993年底,先后有日本、朝鲜、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泰国、尼泊尔、美国等国家佛教代表团来大慈恩寺·大雁塔参拜访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