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塑料瓶厨余堆肥的制作方法(将残羹剩饭变身有机肥)

用塑料瓶厨余堆肥的制作方法(将残羹剩饭变身有机肥)(1)

杜英家阳台上的蔬菜 杨琳 摄

用塑料瓶厨余堆肥的制作方法(将残羹剩饭变身有机肥)(2)

厨余垃圾堆肥 杨琳 摄

“菜园”里的秘密

退休后的杜英是一名热心的社区志愿者,两年前,在参加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的活动中,第一次了解家庭厨余垃圾堆肥的方法,“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做垃圾分类,但是厨余垃圾不晓得咋个处理。参加那次活动后,才知道可以用来堆肥。我喜欢养花花草草,于是就尝试做了起来。”

杜英领回两只带龙头和盖子的塑料桶,然后把家里的菜叶、菜根、剩饭和果皮等放进桶里,在上面撒上一层豆渣,最后把盖子盖紧密封。“经过一周多的发酵,就有液态的肥料产生。”杜英说,但要完全堆好,需要3个多月时间。

最初,杜英也失败过。“我把有油的剩菜倒进去,结果堆出来的肥料颜色变了,还长虫。”后来她才知道,饭菜中的油和盐会影响堆肥的效果,需要先用水冲洗干净。杜英还提醒大家,厨余在桶里堆好密封后,不要频繁打开桶盖,也不要随意搅动,不然会影响堆肥效果。

李德英也是在“根与芽”的带动下学会堆肥的,并成为成都东方逸景小区里的堆肥达人。两个堆肥桶就放在她家一楼窗台下的阴凉处,旁边还放着一个接近5升的塑料桶。李德英提着塑料桶对准堆肥桶的龙头,打开开关,棕色的液体顺势流入塑料桶,这就是液肥。“我过两三天就会把积攒的菜帮菜叶、瓜果皮核放进去,不要看这个桶不大,我们家的厨余垃圾都装得下,因为垃圾慢慢被分解,又会腾出空间。”

这些肥料,被李德英用来打理自家房前的小菜园。“我把堆好的肥埋在土里,对土壤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还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她指着房前两块菜地欣喜地说。

用塑料瓶厨余堆肥的制作方法(将残羹剩饭变身有机肥)(3)

经李德英改善后的绿化带 杨琳 摄

用塑料瓶厨余堆肥的制作方法(将残羹剩饭变身有机肥)(4)

小区内未经改良的土地 杨琳 摄

绿化带受益堆肥坑

不光是李德英家门前的小菜园,就连东方逸景小区绿化带的土质,也因厨余垃圾堆肥而有所改善。

成都“根与芽”项目助理李晓娟介绍,2014年,他们在东方逸景小区的部分绿化带上试验堆肥,“当时这里连杂草都长不出来。”项目组在绿化带上挖了一个1立方米的“大坑”,上面用可翻折的不锈钢盖子密封,坑内四周堆砌的砖头中间留有缝隙,以便液肥通过下方的土层进行扩散,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如今,树周围的草木长势茂盛。

这个堆肥坑从2014年5月开始使用,除了居民的厨余垃圾外,更多的是加入小区的绿化垃圾,如树枝、树叶等。李晓娟说,这个堆肥坑比较“原始”,不需要添加菌种,直接利用土壤里的微生物分解。

在团队的带领下,现在小区里已有20余户家庭进行堆肥。“根与芽”还与社区合作成立了“乐邻绿主户”协会,由几户家庭带领居民,改善小区绿化带的土质。

“根与芽”项目主管魏蔚告诉笔者,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厌氧堆肥,也叫波卡西堆肥。在不通气的条件下,将厨余垃圾在密封的环境中隔绝氧气,加入菌种加速发酵,通过分解植物,制成有机肥。如果不方便购买菌种,还可以用酸奶、豆腐渣、锯木面等代替。厌氧堆肥过程中会产生两种肥料,一种是一周左右植物分解后产生的液态肥,也叫过程肥,每隔一周可取一次;另一种是完全堆好的呈黑色的渣肥,一般在夏天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冬天则更长。

不过,厌氧堆肥产生的液肥容易烧根,一般需要兑些清水再来浇灌植物,“但下雨天就不用稀释了。”魏蔚说。

这些液肥,除了做肥料,还可以代替洗涤剂,“我们之前用它清洗厕所,效果非常好。”魏蔚说。

用塑料瓶厨余堆肥的制作方法(将残羹剩饭变身有机肥)(5)

李德英正在接液肥 杨琳 摄

分享易,推广难

从2011年开始,“根与芽”在成都益州、八宝街、河滨、河心村和三官堂等社区的9个小区试点堆肥,5年来,累计覆盖小区居民将近200户。

杜英由于堆肥堆得好,经常向成都、绵阳的社区居民分享堆肥经验。杜英等热心志愿者的加入,让魏蔚暂时松了口气,“现在团队只有6个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这些活动很难推广。”由于人力有限,再加之垃圾分类并未成为市民的生活常态,目前堆肥在成都推广的范围还非常有限。

“我们分享堆肥经验,其实是想通过这种简单有趣的方式,在社区中推进家庭干湿垃圾有效管理,减少厨余垃圾产量。”魏蔚说,生活中,湿垃圾主要是厨余垃圾,比如剩菜剩饭、瓜果菜皮、蛋壳果壳等,除开这些便是干垃圾,比如纸板、玻璃瓶等。干、湿垃圾混合堆放,容易污染干垃圾。将湿垃圾分离出来,干垃圾的回收比例会增加,达到家庭垃圾减量的目的。

据媒体报道,成都主城区生活垃圾日产量约8000吨,其中6成是厨余垃圾,也就是说,厨余垃圾年均产量约为175万吨。而成都市中心城区厨余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厂年资源化量为4万吨生物肥料,转化率约为2%。未经处理的厨余垃圾进入填埋场或焚烧后,也会通过土壤、地下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

“现在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市民们逐渐有了垃圾分类的概念。但难的是将这样的行为养成习惯,成为生活常态。”魏蔚表示,虽然有的居民在家里做好了垃圾分类,但楼下垃圾桶却是混合装的,随垃圾车一股脑拉走,后端并没有进行分类收集清运。“居民可能会觉得做了无用功,积极性就会受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