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为什么流传下来(在历史古籍中是如何演变在一起的)

牛郎织女为什么流传下来(在历史古籍中是如何演变在一起的)(1)

七夕节是华夏民族传统的“爱情”节日。此节日是自古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中两人相会的日子。事实上,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古籍中,牛郎织女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今天就来说说两人在历史古籍中的演变过程。

最早关于牛郎织女的记载是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①。但《诗经》中只是将牵牛与织女当作星象写入典籍。用来隐喻男不耕,女不织的现象。并以此来暗讽当时的周天子不体恤百姓,只知吃喝玩乐。另外在古籍《礼记》②则记载了七月初的黄昏可见到织女星,意为此时夏季已过,秋季来临。此后织女星便成为了参考节气的星辰。而从《诗经》和《礼记》的记载来看,牵牛和织女并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作为自然星体出现,两者甚至还没有诞生出“人形”。但是“诗”与“礼”的形态已经出现了。

牛郎织女为什么流传下来(在历史古籍中是如何演变在一起的)(2)

西汉时期,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流传,这使得天象学开始适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战争、祭祀前都要观摩星象。《史记·天官书》③中记载牵牛此时为祭品,而织女则成了为民间祈福的天女。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了攻打南越国,开凿了昆明池来训练水师,完工后,在池畔东西两侧分别竖立牛郎、织女石像,以此祈福征讨南越国的将士可以胜利而归。④ 自此之后,后世民间确立了对二者的“人性化”:不再是天上的星象,而是以真实形体出现,为民、为国祈福的真人与天女。虽然此时二者没有之间远没有产生爱情,但这也为后世对其进行各种类型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遐想。

牛郎织女为什么流传下来(在历史古籍中是如何演变在一起的)(3)

比如说东汉末年由于战火不断,人多处于生离死别间,当时的文人就拿牛郎织女的题材创造了爱情悲剧:《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⑤此诗中已将两人形容成了恩爱夫妻,织女因为见不到牛郎,每日流泪,两人被水隔离,饱受分离与相思之苦。而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都表现出了对于二者悲剧的宣泄之情。比如曹丕《燕歌行》、蔡邕《青衣赋》等。⑥而曹植《九咏》和应劭《风俗通义》中更说明了七夕节的由来正是出自于牛郎织女的故事。⑦自此以后,七夕节也就在民间开始盛行了起来。

两晋南北朝期间,流行学术从儒学转为玄学。这种风气之下,文学也受到了影响。牛郎织女的故事日渐多元化。其中王鉴的《七夕观织女诗》⑧里织女乘着六龙飞车,飞过星河,与牛郎相会的情景被描写得犹如仙境。同样在苏彦《七月七日咏织女诗》⑨里二者在相会时居然还有仙童相伴。此等文学作品中二者的形象已经不再是“悲剧”,而是“喜剧”。但也有将二者描写成凡人的。比如《荆楚岁时记》⑩ 中天帝将织女嫁给了牛郎,牛郎因为没钱下聘礼,所以欠下了礼钱,两人成婚后,牛郎不再耕作,织女也不再织布,此故事里二者居然成了欠钱不还的“无赖汉”和“无赖婆”,所以天帝一怒之下用河将两人分开,但允许一年见一次。如此大的转变,究其原因创作之人将二者“世俗化”:牛郎不再是勤于耕种,织女也已经嫁于了凡人,并且两人都有了凡人的私欲:懒惰。

牛郎织女为什么流传下来(在历史古籍中是如何演变在一起的)(4)

到了唐代,华夏文明到达了历史的高峰。李世民本人更是文采出众,所以唐初便设立文学馆,使之成为天下文学家向往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七夕节不仅在民间,甚至在宫廷都成为了重要节日。再加上社会风气开放,贵妇人多养有“面首”、“男宠”之流。此时牛郎织女的形象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张荐《灵怪录》⑪中天上的织女居然因为仰慕人间才子郭翰而主动下凡间会“情郎”,如此一来,传统中勤劳、重贞洁的织女,成为了典型的“放荡”淫女的代表。这样的织女自然没有得到民间的认可,在七夕文学的历史中也仅仅是一个孤例。但不可否认的是唐代的社会风气。尤其是在武则天掌权的日子里,后宫淫乱现象,民间皆知,所以在文学方面也算是对织女形象产生了另类的解读。只不过在书中“诽谤”织女的同时“人神恋”的剧情倒是首次出现了。而且常见于日后文学作品中。

牛郎织女为什么流传下来(在历史古籍中是如何演变在一起的)(5)

宋代是文人的天堂,文学作品中的牛郎织女的形象得到了无限的升华。比如柳永的《二郎神》中写到了二者在天上与人间相会时的欢乐情景。欧阳修的《渔家傲・七夕》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来隐喻七夕。⑫秦观的《鹊桥仙》中的语句更是被当今无数的影视作品引用。(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儿时看的周星驰的电影)并且随着北宋中后期文学作品的增多,二者形象不更是融入到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名家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中,借着七夕来送别故人离乡。《梦梁录》更是记载了七夕全民狂欢的场景。⑬甚至还出现了“斗文”的情景。比如说秦观的《鹊桥仙》展现的是牛郎织女郎情妾意,但在杨无咎《雨中花》里却是一对痴儿怨女。⑭但是也因为宋代军事羸弱,牛郎织女也多被引用成了百姓饱受流离之苦的代表。比如说李清照《行香子》写的就是与丈夫身处异地,然后联想到牛郎织女的哀愁⑮。

牛郎织女为什么流传下来(在历史古籍中是如何演变在一起的)(6)

到了明清时期,文人对文学的创作有了更为现实的考虑,他们在对古籍审查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对原有故事进行加工改造,显示了明清两朝特有的时代风貌。而从明代中后期开始也进入了传播的最重要时期。特别是明代朱名世的《新刻牛郎织女传》整合了历代古籍中关于牛郎织女几乎所有的史料。也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以小说形式来完整叙述牛郎织女的作品。书中的织女是一个待人温和的公主。不仅精于织纺,更有治国才能。经月老撮合,奉天帝之命与精擅长农耕的牛郎结为夫妻。后来双方贪图男欢女爱被天帝强令分开,带着对彼此的思念牛郎再次耕种,织女重新织布,经过勤劳耕织,天帝网开一面,允许每年的七月七日相会。神鹊则自荐造桥,最终牛郎织女在七夕鹊桥重逢。整部小说虽然是以《荆楚岁时记》为基本框架来进行扩写。但细节更为丰富。比如说织女懂得治国理政。婚前有月老撮合。神鹊造桥等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写得更入神。也更通俗。以此为蓝本,清代的《银河曲》、《钧天乐》均将结局改为了“大团圆”:二者从此不再分离。⑯特别是在名作《长生殿》 中,牛郎织女牛每年在七夕的重逢,见不到哀伤与悲恋,这就给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隐喻。李杨的爱情是和牛女双星始终贯穿在一起,最后甚至促成李杨的大团圆。这样的结局更让后人觉得清代中期的社会,日益安稳,人们习惯了万事大喜的结局。牛郎织女也成为了长相厮守的象征。⑰

牛郎织女为什么流传下来(在历史古籍中是如何演变在一起的)(7)

纵观牛郎织女传说在中国古籍中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从先秦时期作为星象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已经初步显现了其神话的性质。到了西汉,这样的神话性质被统治者用来祭祀祈福。而在东汉,文人为其创造了美丽的爱情神话的同时,也为其蒙上了“悲恋”的色彩。但是从两晋到两宋,文人则根据周边环境与身处时代的不同,为二者塑造了各种性格与结局,也让七夕成为了古代华夏乃至周边国家的喜庆之日。明清两代则更加丰富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时至今日,七夕节已经被收录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牛郎织女故事也为华夏民族树立了一个忠于爱情的典范。

注释:

①《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

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②《大戴礼记·夏小正》:“七月,汉案户,寒蝉鸣,初昏,织女正东向”。

③《史记·天官书》:“南斗为庙,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④《西都赋》:“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汉宫阙疏》:“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

⑤《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⑥《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青衣赋》:“悲彼牛女,隔于河维”。

⑦《九咏》:“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风俗通义》: “织女七夕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夕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⑧王鉴《七夕观织女诗》:“牵牛悲殊馆,织女悼离家。一稔期一宵,此期良可嘉。赫奕玄门开,飞阁郁嵯峨。隐隐驱千乘,阗阗越星河,六龙奋瑶辔,文螭负琼车。火丹秉瑰烛,素女执琼华。绛旗若吐电,朱盖如振霞。云韶何嘈嗷,灵鼓鸣相和。停轩纡高盻,眷予在岌峨。 泽因芳露沾,恩附兰风加。明发相从游,翩翩鸾鷟罗。同游不同观,念子忧怨多。敬因三祝末,以尔属皇娥。”

⑨苏彦《七月七日咏织女诗》:“火流凉风至,少昊协素藏。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时来嘉庆集,整驾巾玉箱。琼佩垂藻蕤,雾裾结云裳。金翠耀华辎,軿辕散流芳。释辔紫微庭, 解衿碧琳堂。欢燕未及究,晨晖照扶桑。仙童唱清道,盘螭起腾骧。怅怅一宵促,迟迟别日 长。

⑩《荆楚岁时记》:“常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借天帝二万钱下礼,久不还,被驱在营室中。”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抒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 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⑪《灵怪录》:“天上织女也。久无主对,而佳期阻旷,幽态盈怀。上帝赐命游人间。仰慕清风,愿托神契。”翰曰:“非敢望也 益深所感。”女为敕侍婢净扫室中,张霜雾丹縠之帷, 施水晶玉华之簟,转会风之扇,宛若清秋。乃携手升堂,解衣共寝。其衬体轻红绡衣,似有香囊,气盈一室。有同心龙脑之枕,覆双缕鸳文之衾。柔肌腻体,深情密态,妍艳无匹。欲晓辞去,面粉如故。”

⑫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兜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敬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 穿针楼上女.抬将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镊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下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乞巧楼头云幔卷。浮花催洗严妆面。花上蛛丝寻得遍。颦笑浅。双眸望月牵红线。奕奕天河光不断。有人正在长生殿。暗付金钗清夜半。千秋愿。年年此会长相见。

⑬《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呆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梦梁录》:“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著新衣。富贵 之家,于高楼危樹,安排楚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瞭斗列 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物蛛,以金银小盒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多曰得巧。

⑭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雨中花》:“举杯相属,却应羞杀,呆女痴牛。”

⑮《行香子》:“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 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

⑯《银河曲》:“使数千载相思不了之案, 一朝归结。”

《钧天乐》:“秋气天高,一叶梧桐处落。碧空中,风尖月小,明河清浅,裁云锦,晚妆低照。鹊桥未驾,娥眉先扫。”

⑰《长生殿·密誓》:“牵牛织女,虽则一年一见,却是地久天长。”

《长生殿·神诉》:“织女织天锦,进呈上帝”。

《长生殿·雨梦》:“要把牛女会深盟,和君王续未了。”

《长生殿·觅魂》:“织女寻找杨妃之魂。”

《长生殿·补恨》:“织女安排,中秋之夕,趁月中奏《霓裳》。”

《长生殿·得信》:“七夕对牵牛,正夜半凭肩私咒。”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蒲公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