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冰雪相约冬奥冰雪强国(参与冰雪运动和志愿者交流)
“我还没玩过瘾,再来一圈。”2月7日上午,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龙潭公园内的雪场上,一个男孩冲同伴喊道,随即拖着雪圈往雪坡上跑去。
体验冰蹴球项目,参观“鸟巢”“冰立方”,和冬奥志愿者对话……当日,来自新疆、西藏、内蒙古和北京地区的160名青少年体验了一场特殊的“冬奥之旅”。这是由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的“边疆民族地区各族青少年(北京)冬令营”的活动之一,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百籽聚‘双奥’ 同心向未来”为主题,在北京2022冬奥会举办一周年之际,让多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北京这座“双奥之城”。
孩子们准备体验冰雪项目。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冰蹴球、滑雪圈 孩子们体验冰雪项目
2月2日起,来自全国十个民族的160名青少年在北京开启了这段有意义的旅程。在为期10天的冬令营活动中,活动主办方设计了冬奥主题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日、同上一节课主题日、高端研学主题日等,青少年们分别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以及清华、北大校园,进行参观学习。
2月7日是主办方设计的冬奥主题日,当日的活动与冬季运动项目和冬奥会相关。早上8点多,在龙潭公园北门附近的雪地上就传来了孩子们的欢呼声,孩子们分成两组,分别体验冰蹴球、打雪仗、滑雪圈项目。因为冬令营活动已过半,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孩子们已经熟络起来,加油声、挑战声此起彼伏。
“第一次看到现成的冰车,我们在家乡都是用木头自己制作冰车,用长长的锥子就可以划。”来自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中学的初二学生强巴次旦说道。他玩雪圈更加起劲,一趟一趟地爬上滑下,丝毫看不到疲惫。记者注意到,有劲儿的男孩还把雪圈拴成一排,拉着女孩在雪地上奔跑,雪场里充满着欢笑声。
赢得比赛的同学在欢呼。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几天活动下来,来自新疆和田第一高级中学的娜迪热·艾力觉得自己开朗了很多。她告诉记者,宿舍里都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小伙伴,这几天已经把各地的民族习惯和传统文化聊了一遍,她对北京的春节非常感兴趣,“比我们那里热闹”。
不同地区学生互相交流、开阔眼界
强巴次旦的同班同学旦增罗布也一起参加了这次冬令营活动,这也是他第一次走出西藏,来到北京,他向记者一一念出新朋友的名字,不同民族朋友的文化习惯、清华校园、食堂里吃到的鸡米花都令他印象深刻。
记者了解到,能够参与这次活动的学生们都是本校的佼佼者,但旦增罗布谦虚地说,看到新疆来的小伙伴会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感觉自己平时还不够用功,回去要更加努力学习。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学副校长李政生是这次内蒙古青少年的带队老师之一,短短的几天活动中,他感觉学生们成长了不少,“第一天还有些放不开,本地孩子凑在一起玩,到今天开始跟西藏、新疆的伙伴一起玩了,眼界开阔了不少,都对对方的家乡产生了兴趣。”
一名学生在体验滑雪圈。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李政生介绍,为了让家长们放心,团队还组建了家长群,不仅每天报备次日行程,晚上还会将学生一天的活动以视频、文字和照片的形式传到群中,看到孩子们在京的丰富经历,家长们也很兴奋。
四名大学生分享服务冬奥经历
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民族一处副处长杨敏负责此次冬令营的策划,她介绍,本次在京举办的边疆民族地区各族青少年的冬令营活动是全国首次,适逢北京2022冬奥会举办一周年,为了充分体现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文化,特别在冬令营活动中设置了此次的冬奥主题日活动。
“晚上我们还要进行一场和冬奥志愿者的连线环节,四名曾经参与过北京冬奥会的大学生们将向这些青少年们讲述自己的冬奥经历,用同龄人交流让孩子们深切感受民族的自信和自豪。”杨敏介绍,这些学生分别服务于冬奥会开幕式、后勤保障和闭环内外的工作,将从不同角度分享自己的经历。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二学生池成斌是分享故事的四名大学生之一,在去年此时的冬奥会期间,他作为城市志愿者一直驻守在鸟巢场馆外,负责迎接观众、运送物资、新闻宣传等工作,“每天清晨7点起床,夜里12点才躺下,最累的时候直接趴在电脑上睡着了。”池成斌笑着回忆道,即便如此,这段经历仍让他留恋至今,“时间过得太快了,虽然过了一年,但感觉这段经历就在眼前。”他准备把服务冬奥会期间所拍摄制作的Vlog分享给这些孩子们,让他们也能体会到冬奥会的欢乐。
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主任王薇表示,希望这些来自边疆地区的多民族青少年们,可以通过冬奥主题日的活动,体验到勇敢、拼搏、团结、共筑的体育运动精神。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