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祖国这首歌曲创作由来(歌唱祖国创作幕后)
作者丨周雨禾
编辑 | 孤鸽
1950年,国庆节前夕,时任天津音乐工作团团长的王莘启程去北京为乐团购置乐器,在西单牌楼附近的当铺选完旧乐器时,想要创作一首好歌的念头仍在他脑海盘桓。
一年前,他正是在首都开国大典上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目睹一支支游行队伍喊着慷慨激昂的口号通过修葺一新的天安门广场。
王莘当时就想,如果能有一首表现群众心声的进行曲,既简单又便于人们接受,大伙儿唱着歌通过天安门广场,而且不论队伍有多长,这个歌都可以不断,还能巡回往返地唱,该有多好?
他始终坚信,音乐是有力量的,而且这股力量十分强大。
王莘原名王莘耕,1918年10月26日出生在江苏无锡荡口镇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会吹笛子、拉二胡。14岁时,他在上海百货公司做见习店员,业余时间去文化补习学校上课。抗战爆发前夕,王莘投身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成为合唱团的指挥。
一次,合唱团参加南京路上的“抵制日货”游行,道路布满路障,三万多人和军警僵持,王莘爬上梯子,指挥起冼星海的《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渐渐地,整个游行队伍跟着合唱团齐声唱了起来,强有力的歌声响起,军警和路障都被驱退,人们继续前行。
一支歌竟能退敌,王莘惊叹于音乐的力量竟如此强大。就是这时他立下志向,要做像冼星海一样有伟大作品的音乐人。1938年,他进入延安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向冼星海、吕骥、向隅等老师学习音乐。1939年,王莘奔赴前线,临行时,冼星海送给他一支自动铅笔,鼓励他写出像《黄河大合唱》《救国军歌》一样的好作品。
收到铅笔的十年后,1949年开国大典上,王莘看到朝气蓬勃的新中国,格外渴望写出佳作,为祖国献礼。接下来近一年的时间,他每隔两三天就写一首,共写了100多首歌曲,却始终没有让自己满意的。
1950年9月14日,正值国庆一周年前夕,王莘又来到了北京,返程时经过天安门广场,此时秋高气爽、花团锦簇,湛蓝的天空下,五星红旗迎着风飘扬,一群小学生排着方阵,敲着鼓,唱着《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迎面走来。
看到孩子们幸福的笑容,一年苦思冥想尚未构建的画面突然浮现进王莘的脑海,《歌唱祖国》的前六句歌词就出来了: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因为急着搭车赶回天津,为了避免忘记词曲,王莘一路上不断地哼唱。上了火车后,手头没有纸,就赶紧拆开空烟盒,在背面将灵感记录下来。
火车启动了,窗外的树林、田野在视野里不断后退,他联想到自己1943年在晋察冀边区的生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对胜利的盼望,以及现在新中国富饶美丽的大好河山,不自觉地唱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歌唱祖国》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回家后,他连夜完成了剩下的部分,第二天把作品寄给了报社,却遭退稿,理由是歌曲不够民族化。王莘没有气馁,亲自去码头、车站、工厂、大学教唱,最终《歌唱祖国》从天津传唱到了北京、上海,受到无数人喜欢。
群众对《歌唱祖国》的喜爱引起了国家的重视,1951年9月12日,周恩来总理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令:在全国广泛传唱《歌唱祖国》。9月15号,《人民日报》发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把《歌唱祖国》列入全国民众普遍歌唱的基本歌曲。
半个世纪后,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搭载《歌唱祖国》歌曲去往约38万4千公里的月球。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童声版《歌唱祖国》在数十亿人的关注下悠悠响起。现在,《歌唱祖国》已经成为了我国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幕曲或结束曲,始终唱响在地球有华人生活的地方。
5月10日,在芒果TV播出的《理想照耀中国》之《歌唱!祖国》,讲述的便是《歌唱祖国》从诞生到传唱的故事,导演韩可一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还原了王莘的创作过程。
韩可一认为,《歌唱祖国》起初因为不太民族化遭退稿(当时深受人民喜爱的《东方红》等歌曲是五声音阶的,《歌唱祖国》听上去感觉不像中国歌),后来却经受住了考验,说明歌曲真正得到了人民的喜爱。
饰演王莘的演员郭晓东主动提出拍摄前得先剃头,以此贴近原型人物的形象气质。在他看来,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男性,发型多是青皮板寸头。服饰也必须严格遵循历史,不能有丝毫马虎。
最终,《歌唱!祖国》呈现出的王莘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音乐,热情浪漫,有时候又有些孩子气的作曲家。郭晓东在买乐器那场戏里描述了自己心里对音乐的看法,“音乐当中有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是我们看不见的,它能够鼓舞人心,鼓舞士气。”临场的即兴表达,但很贴合王莘的音乐理念。
2007年10月,王莘去世,晚年他身患重病,但仍坚持在病床上听新闻,关心国家大事。他说,“我虽然写了很多作品,但我认为我一生只写了两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然在用心灵谱写着的‘歌唱祖国’”。
对话韩可一:
时间和空间是短片的魅力
“一镜到底”是《歌唱!祖国》较为突出的特色,手法的选择来源于导演韩可一看过的一副3D版世界名画,技术提供方保留了画家梵高的笔触,但将画幅立体化、一层一层地呈现了出来,人们因而能看到立体的田野与石桥,体会画家眼中的世界。
韩可一被这种“身临其境”的美学深深感动,筹备《歌唱!祖国》拍摄时,他一直思考如何能让观众真正走进50年代:如果大家家中珍藏的黑白老照片突然“活”起来了,人们能跟着一镜到底的镜头回到长辈曾真实生活着的过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动?
他按照这层镜头逻辑重新写了作曲家王莘与《歌唱祖国》的故事,故事只有四五场戏,在每个场景都做了一镜到底,一换场景就是一镜,时间和空间的探讨在短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韩可一看来,电影是时间之门,把时间之门打开,走进去或者与它并行都是短片(电影)应有的魅力。
博客天下:《理想照耀中国》之《歌唱!祖国》项目和您以往的拍摄经验有什么不同?接到项目时会有压力吗?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韩可一:这次我基本上算是只身赴任,就带了一个摄影系的师弟,陈晨(2020年百花奖开幕影片《你好吗》也是我带着他拍的)。团队中其他的同事都是第一次合作,当时有一种开盲盒的感觉。项目的拍摄周期也比较短,3月11号开的机,两天就拍完了。
时间压力上我还好,能够适应这种强度,但人总是这样,接到项目的时候会想在内容质量上有更高的要求,这一次能有一点什么突破?拍摄上有没有什么样的追求?包括视听语言上,等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
博客天下:主演是如何定下来的?您觉得郭晓东适合这个角色的原因是什么?
韩可一:我跟晓东是(北电)同学,他是96表演系的,我是97摄影的,之前有两次合作都擦肩而过了,有微信平时也不太聊天,接到这个项目后我找到他,他说行。但看了剧本后突然就拒绝了,说不适合他,因为他不懂音乐,暂时也没办法理解人物表演的层次,就婉拒了。
但首先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棒的演员,又一点都不油腻,很儒雅。而且是在戏上面非常执着、非常疯狂的一个表演者。我觉得他一定能演好,特别的欣赏他,所以特别希望他来演王莘。
我就又跟他磨叽了好几回,跟他讲,现在电影行业知音难求,你不要错过这种机会。最后,他觉得我也是特别执着的一个人,我们俩后来又打了好几回电话,最终他还是来了。
博客天下:您对其他主创成员有什么具体的要求?
韩可一:我要求摄影师把自己当成一个演员,我会跟摄影讲戏,“你在这个时空里面,你就是这个时代的人,是时代的旁观者,也是参与者,既代表观众又同时是一个演员,理论上来讲,他说了一句重话的时候,你都应该往后退。”这才是对的,就是这种状态。
博客天下:您最满意或最难忘的一场戏是哪一场?为什么?
韩可一:都挺满意的,可能得说说哪儿有遗憾。拍摄中,在一些群演和配角上面,会有些要求不过来,特别是一镜到底的场景,有时候大家觉得哪都好,节奏也舒服,但群演等各方面因素就会导致画面上呈现出了一个小瑕疵。但如果再来一遍的话,效果就可遇不可求了,会有一些小遗憾,但这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家努力把项目做好了、做完了。
团队中每个人都认真工作、尽力协作,才会达成好的拍摄效果,庞大的剧组里,群演真的是比较容易漏风的。所以这一次拍摄,我花了很多时间跟群演讲戏。我会跟他们说,你们演的是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要想他们身上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要去模仿他们。我们演的是另外一个时代的人,但每个人的父母都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你想着他,你就会像他。我认为,这个表演是献给他们的。
博客天下:对这一集所涉及到的人物、所在的领域、乃至更宏观的历史,您有什么新的认识?您觉得在这个时代,“理想”意味着什么?
韩可一:通过看历史我们会知道,原来从之前的泥泞到现在的整洁已经跨过了这么多。其实会觉得人类是一直在前进的,有时候甭管这车轮是否缓慢,它真的一直在前进,要坚信这一点,而且也会觉得人类的使命就是这样。
我原来是学画画,上了电影学院之后是做摄影,当导演之后没想过再转行了。我记得,大仲马去世前还在看自己写的《三个火枪手》,他儿子问他觉得怎么样,大仲马说“写的真好”。对创作者来说,这样是很幸福的,会觉得自己想做的事已经做好了,观众也很喜欢。对我来说,自己的作品让观众觉得有价值,同时也体现了自己应该体现的技术,这样就很幸福了。
对话刘倩文:
为自己认定的事勇往直前
第一幕,刘倩文饰演的主持人宣布北京2008奥运歌曲开启全球征集后,画面开始闪动,《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创作音乐的故事就此在观众面前展现。
“2008年北京奥运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在刘倩文看来,她饰演的女主持人像是当时中国人集体自豪感的表达出口,总保持着“血液里冒出来的激动之情”。
因此,在拍摄之前,她认真琢磨尺度的拿捏,播报新闻时既要积极向上,又要保持职业的严谨度,不能表现得过于雀跃。在深入“奥运主持”这个极具特色的职业后,她逐渐沉浸角色,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语感和风格状态。
之前,为了演绎角色,她也体验了不同的职业。在今年4月开播的国内首部揭露“脑疾病”的专业医疗剧《脑海深处》中,刘倩文饰演了机灵活泼的女医生欧乔伊。为贴近角色,开拍前,她在医院近距离学习了急诊科医生接诊的状态,以及医患相处的模式和方式,表演时避免出格的临场发挥,因为“捧在医生手里的是生命”。
主持人、医生都是非常具有专业度的职业,而饰演这些角色的演员,要用自己的理解,为角色设计更多细节,用真实打动观众。未来,刘倩文想尝试更多与自己曾经塑造的形象存在反差的角色,从小在军人家庭长大的经历让她始终对事业保持闯劲——为了自己认定的事情,勇往直前。
博客天下:您在《理想照耀中国》之《歌唱!祖国》中饰演了一位主持人,拍摄之前,您为这个角色做了什么准备,比如通过哪些方式去了解人物和历史?
刘倩文:我专门去研究了2008年主持人播报新闻时的状态,通常是沉稳中透露着兴奋和喜悦的。气质总体积极向上,但又要克制内心的激动之情不能表现得过于雀跃,这个度还挺难拿捏的。
我还跟着《新闻联播》的视频练习了新闻播报,最长纪录是连续练了四个小时,练得嗓子都哑了,但庆幸的是还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语感和风格状态。
博客天下:在《歌唱!祖国》这一篇章,主持人的角色虽然戏份不是很重,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您怎么理解这个人物在剧中的意义?
刘倩文:2008年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那时候的主持人说到这方面相关的事情是真的开心,激动到旁人都能看到她血液里冒出来的激动之情,她的状态代表着那个时候中国人整体的集体自豪感。她的身份是一名主持人,其实也是大众情绪的代表和表达出口。
博客天下:拍摄过程中,您和郭晓东、王鸥等前辈演员合作时,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刘倩文:王鸥老师非常温和恬静,待人很友善,大家都非常愿意和她交流。郭晓东老师在现场虽然话不多,但对待戏的态度十分严谨,他会在每个小细节上要求自己。两位前辈爱岗敬业的态度和对专业精益求精的追求,为我们所有年轻演员做出了表率,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博客天下:之前有了解到,您说过自己的爷爷奶奶是老一辈的军人、革命家,爷爷甚至为了能去延安不惜断指。这种家庭氛围,对您的性格、行为有什么影响吗?
刘倩文: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对事业的上进心,以及追求理想时的不顾一切吧。为了自己认定的事情,勇往直前。
爷爷奶奶并不会经常说起以前的事,但常常会说不要总想着自己的益处,要多为别人着想,此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节俭的生活了。
博客天下:您之前演过“麻辣女兵”,之后在《脑海深处》中演了医生,不久前杀青的《逆光者》中又诠释了女警察的角色,都是比较特殊的人物,想问您是在角色选择上故意为之还是巧合?还有哪些角色类型是您想挑战的吗?
刘倩文:不是故意的,基本都是巧合,可能和我个人的形象有关吧。大家说我比较有正气,比较干练,可能比较适合这一类的角色,可能这也是我能有幸参演这些优秀作品的原因。
凡是没有挑战过的角色我都想、也都愿意挑战,一定要说想挑战的角色的话,可能是和目前已经饰演过的角色有一定反差感的角色吧。比如温婉的女性,或是运筹帷幄、城府较深的角色,或者是反派……都还挺想挑战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