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旧州镇过岭头节(岭头节将到之际)
旧时,灵山县每年有10多个传统节日,至今大多数的节日不仅保留,而且过得比过去健 康、热闹,显得更有生气。
春 节
正月初一至十五为春节。从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晚上零时起,视为交春岁之时,各家燃放鞭炮以示庆贺,谓之送 旧迎新。90年代开始,人民生活提高了,燃放鞭炮、烟花几乎绵延到天明。 正月初一日,是一年之大节,俗称大年初一。这天一大早,妇女拿着纸钱、线香抢先到 河边或井边挑回新水,以示吉利接福;还到别人地里拔几蔸葱蒜叫“偷青”,以图吉利和孩 子“聪明”。有的地方,男的则拿着一把锹到田间行一行,象征人勤春早,预祝今年丰收。 到了“半朝”时候,全家人一起吃糖水汤圆。大年初一这天,兄弟、叔伯、婶母、姐妹、亲朋好友相见,必笑脸相迎,互相祝贺、拜 年,“恭喜发财”、 “一年胜过一年”的恭贺声不断;同时小孩抢着给长辈贺岁,长辈非 常高兴,并对儿孙辈说: “快高快大”、 “聪明伶俐”,还送给利市钱,灵山县人俗称 “沙牯钱”。 这天禁忌粗言俗语,禁忌做不吉祥的事和妄说令人不愉快的话。同时禁忌杀牲,一般以 素食为主,或煎大粽,炒粉利,或吃年卅晚余下的菜。 初二这天,? 大阉鸡,菜肴异常丰盛。虽已分炊之兄弟子侄,此时也会合席欢聚。这天 有些新婚夫妇回娘家拜年,其余亲戚在初四或初六来拜年,非常热闹。初一、初二一般不扫 地,初三日打扫清洁,将所清理的垃圾和扫帚送到村边路旁烧掉,俗称“送穷鬼”。
春节期间,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一般有舞狮、舞龙、舞白鹤;有的地方还演大 戏、唱春牛;还有打球、拔河、赛跑、放电影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欢庆气氛更为浓厚,节 日更为热闹。由于春节时间较长,农家男主人一般修整犁耙, “一年之计在于春”,考虑 何时浸种、种作物、管理果树。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天前后,本地民俗有“挂灯”习惯。旧时,生男孩才“挂灯”, 生女孩不能“挂灯”,还要为人家搭“灯棚”,希望来年得生“贵子”。挂灯当天,饮挂灯 酒,以示庆祝。这种重男轻女的陋习,现在已不存在了。元宵习惯上吃汤圆、杀鸡宰鸭,全 家人高高兴兴再吃一餐。元宵一过,春节已尽,人们又精力旺盛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
春社日 农历二月初二为春社日,传说是土地公(社公)的生日,旧时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的节日。这天各家凑钱在社坛宰猪供社神,祭祀土地公,名曰“祭社”、“许福”。祭毕聚 餐,吃毕分社肉。 在聚餐酒席上,有的地方由值年的“主头”总结一年来村禁公约的执行情况,并由大家 修改新一年的村禁公约,以及讨论本村应兴应革的事宜。80年代,这项内容已被基层组织主 持制订的村规民约所代替。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日,旧时县内有的地方家家户户用枫叶染糯米煮饭,叫乌米饭,有的还做 成黑、红、黄、紫、白等五色糯米饭,用以宴请和分送亲友,吃起来有一股香味。是日还以 枫叶插在大门的两旁,以图吉利。 三月三这天,县内不少地方扫墓,不一定在清明节。这个节日,县内壮族人民过得比较 隆重。
清明节 县内的清明节,过去和现在都很重视。 旧时,同村同姓的人在这天用“公偿田”的积蓄,不够的各家又再凑钱,杀猪、杀鹅、 杀鸡,煮糯米饭,蒸发糕。带着纸钱、线香、腊烛、鞭炮,担着鸡、鹅、糯米饭、发糕、饼 食等,几十人乃至百人,男男女女、老老幼幼去祭拜祖坟,谓之拜山、扫山或扫墓。到了墓 地之后,先铲除周围杂草,整好坟墓,然后拿出东西祭拜。一般先小孩祭拜,继而妇女,后 到男人,最后燃放鞭炮。 集中拜了最老的祖山之后,再分成几队去拜其它祖山。分散去拜的一般都较远,所以拜 完之后肚子也饿了,往往就在坟前,各人拿出自备的小刀,割“白切肉”沾盐来吃,还吃甜、 咸糯米饭和发糕,别有一番情趣。此时如果有陌生人经过,也叫他一起吃,不分彼此,已成 习惯。要是附近的小孩来,还分给他们糯米饭、发糕。你不分给他们,他们往往高唱滚瓜烂 熟的歌谣: “拜山不分球(球,是“团”之意,即揉成一团的糯米饭),转脚倒坟头。”小 孩天真烂漫,得了一团糯米饭,又有发糕等,便高高兴兴地走了,真乃野趣横生!
解放前,县内某些地方有“联宗拜山”(联宗祭祖)的现象。解放后几近绝迹,但现在有 些地方又死灰复燃了。这种同姓同宗的联宗拜山,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坟地,弊端多,害 处大,有时为了坟场地界,为了砍一棵树,往往造成纠纷,处理不当,甚至会发生冲突、械 斗。解放后,中共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领导都率领干部职工、学校师生,在清明节前后去扫 烈士墓、瞻仰烈士纪念碑、凭吊烈士、默哀和献花圈,表示继承烈士的遗志。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日,一般吃糯米糍粑。这天为俗佛节,相传是敷佑冯三界神诞日。冯三界 曾嘱:“是日百草可食,唯风吹不动者不能食耳。”(其实是日并不是百草可食)。是日,灵 山县人多采金银花、青艾等煮熟捣烂,掺上糯米粉、糖做成糍粑来吃。传说吃了这种糍粑, 能去疾病,健身体。此日又说是牛魔王的生日,称“牛节”,因此这天农家一般不役牛、打 牛、喝斥牛,有的还给牛吃粥水和精饲料,以此给牛做生日。
五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五月节,又叫端午节、端阳节。这天各家以菖蒲、艾叶、大丹花等插于 大门左右,还以雄黄、艾叶浸酒,洒于房屋内外,以祛邪除病,驱蛇除虫,有的人家还以菖 蒲、艾叶等烧水洗身,以驱除疾病和解暑,还给小孩挂上香包。
五月节,除加菜过节外,本地最大的特点是包灰水粽(又称凉粽)来吃。先在山上选些寄 生茶,烧成灰,用清水过滤成碱水,再将碱水浸泡糯米,以甜竹叶或观音竹叶包裹煮熟,成 为直径约一寸、长约六七寸的长条的灰水粽。吃时解开粽叶,但见色黄透明,用蜜糖或白糖、 黄糖分别煮成糖油淋食,其味道嫩滑可口,是很好的解暑食品。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为天祈节,又为花林圣母神日。有的地方在这天宰猪、牛、鸡以祭神,宴 请宾客,以预祝五谷丰登。这个节日瑶族过得比较隆重。民间还有“六月六晒衣服”的习惯, 在这天将衣服、书籍放在阳光下曝晒,以消灭病菌和蠹虫。
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之日,是流传民间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之期。城镇中的妇 女惯于在这天结拜姐妹,老人则在晚上向青年、小孩讲述牛郎织女纯朴动人的爱情故事。
过去两地分居的夫妇,曾美其名为“牛郎织女”,意为不能天天相守在一起,要在节假 日才能团聚。80年代后,县内非常关心夫妇两地分居的问题,尽量把两地分居的夫妇调近。 所以,青年人无须担心结婚后再有“牛郎织女”的新故事。
七月十四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的中元节,岭南一带叫“鬼节”。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节, 却是七月十四日,这是为什么呢? 据《大藏经》中的神话传说“目连救母”的故事所缘起, 因而中元节亦称“目连节”。说的是七月十四日前一旬,大开鬼门关,倘有去世满百日之家, 多在旬内焚冥镪、烧纸衣、烧纸船致祭以飧死者。富裕之家,更延佛道打斋醮以超度亡魂, 名曰:“目连斋”,这些都是流传下来的迷信传说和活动。
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吃节,一般宰鸭、榨米粉等。这节过去一般食“晏昼”,故有“冬 朝年夜七月十四晏”之说,虽说是食晏,实际一般到下午三四时才食。食后妇女到田头淋淋 菜,男的去看看田水。到傍晚时,各人再吃一点余下的饭菜。
解放后,烧冥衣、冥鞋的习俗已减少,但食节照旧,因为七月十四日前后,农家收割完 早稻、接着又插完晚造秧,是农家在一年中最忙、最辛苦的一个月,加上此时又是早禾鸭大 量上市,所以各家都食节。
中秋节
俗话说,农历八月十五月儿圆。这时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透过如洗的夜空,会看到一 轮皎洁的明月;有时也会出现“八月十五云遮月”的夜景,也别有一番情趣。
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其风俗习惯是吃月饼。古往今来,县内的人总是将八月十五的月亮 同香甜宜人的月饼相提并论。月饼的图案设计也成了人们各种希望的寄托,如嫦娥奔月、喜 鹊登枝、五谷丰登等,是人们希望合家欢乐、团团圆圆、生活象月饼一样甜美。所以过中秋 节,县内各家各户都准备有各式各样的月饼,此外还准备有柚子、雪梨、苹果、香蕉、花生 等,应有尽有。待到“八月十五月亮上了柳梢头”之后,全家人团团围坐,吃果尝饼,品茶 赏月。
岭头节
岭头节又叫“跳岭头”,一般在农历八~九月之间,是县内民间一个节日。这个节日来 客特别多,因为有“跳岭头”(见《文化志》“跳岭头”)看,所以来客中牵男带女,老老幼 幼,非常热闹。
这个节日食物很多,水果有柚子、沙梨、柿子、香蕉等,点心类有榨米粉、炊卷粉;菜 肴有鹅、鸭、鸡,但以牛肉为主。解放前,几户、或十几户人往往联合剥一头牛,然后按份 数分肉。
岭头节有个小吃最为出名, 叫“牛红生”,一般在饮酒、食饭前吃的。它的主料有:牛 肉、牛百叶、牛肚纲等切成丝,牛红切成方块,分量较多,配料有一些绿豆芽、南粉、金菜 等,然后把不同的原料放进开水镬内来烹制,看准火候,待牛红煮到九成熟时,马上舀入一 个钵,上席时牛红刚刚熟,再撒上炒过研碎的花生,吃起来真是味道浓郁而鲜美,脆滑可口, 使人颊齿留香,回味无穷!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过去有“重阳登高”之俗,有闲阶层、文人学士往往三五好 友乘兴登高赏秋,赋诗抒怀。农家则习惯酿甜酒来食。过去有的家庭还吃“重阳节”,而太 平、沙坪一带则在这天进行扫墓。重阳节也叫老人节。
重九登高渐成习惯,不论年龄,也找适合自身的地方去登高。青年力气充足,自然登高 越高越好。不少中小学在重阳这天组织学生登高、郊游。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业蓬勃发展,县内及北海、合 浦、钦州、浦北等地的热心登高者,纷纷乘车来灵山登六峰山、游三海岩。重九前一晚,他 们捷足先登,上山过夜,占据好的位置,以便第二天更好瞭望和活动。重九这天,六峰山上 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数之多,为一年节气中之最。有鉴于此,中共灵山县委、县人民政 府、城建、公安派出所以及六峰公园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采取非常的措施,以维持游览秩 序和确保游人的安全。
每年的重阳敬老节,各乡镇村都开展慰问老人活动,弘扬民族美德,值得提倡。
冬 至
农历十一月冬至。那时晚造收割已完、冬种也已基本完成,正是农家比较闲暇的时日, 因此他们要在冬至节好好食一餐。民间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于是在冬至日,家家户户 过节, 有的做糯米汤圆、 糕? ,有的包粽等,至于鸡、鸭、鱼、肉就不在话下了,名曰: “食冬”。
小 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传说这一天灶公上天堂,向玉皇大帝禀报民间诸 事,至除夕方回。
从这天到年卅晚这几天中,许多家庭动土兴工,捡屋修墙,整理火灶,打扫房屋内外, 搞好环境卫生,力求整洁迎新春,所以也叫“扫屋日”。
从小年到除夕,各家的主妇陆续忙于包大粽、做印饼、烙烧饼、做粉利、蒸年糕等,男 主人则要赶圩办年货。
除 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为除夕、除岁,俗称年卅晚、年卅夜、年夜等。
当日各家各户贴春联、神位,还在米缸、谷箩、果木、竹林、牛栏、猪栏、鸡舍等贴上 红纸,以示吉利和喜庆。旧时的春联大多是“桃符更新正气驱邪气,春光伊始来年胜去年” 这一类内容;继而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 “山舞银蛇梅开北国,原驰骏马春报 南疆”;再而是“布谷鸣春人勤物阜,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改革浪潮催四化,开放政 策喜万家”等内容,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歌颂人勤春早发家致富的新篇 章,歌颂改革开放以来人欢马叫的新业绩。横批有“人勤春早”、“大展鸿图”、“发家致 富”、“大好春光”等。还有不少家庭依旧俗贴门神,如贴关羽、张飞、秦琼、尉迟恭等历 史上骁勇善战的武将画像,意在驱邪恶、镇妖魔。
是日,家中有外出工作的,早就忙着乘车、搭船、坐飞机,穿州过省,马不停蹄地赶回 家过年,与家人欢聚一堂,吃年夜团圆饭。
年夜团圆饭,各家都力尽所能,菜肴最为丰盛,各种各样,应有尽有,一来是合家难得 的团圆饭,二来一年将尽应好好酬劳,三是预祝明年行好运。所以年夜这餐,旧时穷人再穷, 也要吃饭,甚至也要吃好。此外,有条件的人家,年夜都准备有鱼,而且菜肴吃不完,以示 一年中收支“有余”。故过去县内有谚云:“穷人望过年”,此话不假。
吃完团圆饭之后,家庭主妇就着手炖大粽,往往在炖十几个小时才熟透。这时主妇就饶 有兴趣地哄逗小孩,说年卅晚半夜“老鼠嫁女”也像人间嫁女一样,老鼠有抬花轿的,有扛 彩旗的,有扛酒肉杠的……热热闹闹,还有吹笛、打鼓的,从屋阶墙边走过,尾咬尾前进, 劝小孩不要早睡,等到半夜看“老鼠嫁女”云云。小孩信以为真,提醒精神准备看“老鼠嫁 女”。一会儿,小孩便追问老鼠嫁女未? 还未回答他却已依偎在母亲怀抱呼呼入睡了。此时 大粽也炖熟了,母亲便抱起小孩回房睡觉。等到第二天年初一,小孩抬头问母亲: “昨夜 老鼠嫁女未? ”母亲还是一本正经地回答: “你早睡着了,老鼠嫁女你看不到了,等今年 年卅晚再看吧! ”母亲们年复一年如此对小孩说,可从来谁也没看见过“老鼠嫁女”。等到 小孩长大了,才知道这是个古老的、有趣的而实际并不存在的传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