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戏骨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导演谈小戏骨系列)

小戏骨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导演谈小戏骨系列)(1)

王扶林

执导

87版《红楼梦》

94版《三国演义》

电视剧黄金年代中

最具代表意义的领军人

至今敢于执导

两部“四大名著”的第一人

小戏骨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导演谈小戏骨系列)(2)

小戏骨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导演谈小戏骨系列)(3)

前辈不理解的“当下

【找00 后演《红楼梦》就是瞎闹】

当年拍摄《红楼梦》时,图片来自豆瓣影人页

中国首部连续剧戏服全靠借

上世纪70 年代末,周期制作短、经费投入少的电视剧开始代替电影,逐渐深入百姓的生活。彼时国内电视剧更多像是广播剧,制作简单,人物少、场景少、语言多。

然而,美剧《加里森敢死队》的引进却引发了一场“万人空巷”的追剧热潮,故事之间相对独立,但主要人物又贯穿到底。对比之下,国产剧难免过于粗糙。

时年,不到50 岁的王扶林正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戏剧组做导演,这场热潮让他异常兴奋,“为什么国内不搞这样的连续剧呢?”正值1980 年,台里收到《敌营十八年》的来稿,王扶林向领导提议将其拍成连续剧。

小戏骨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导演谈小戏骨系列)(4)

上世纪80 年代的拍摄条件十分拮据,台里并没有专业的制作部门,美工团队只做过新闻,更不要提什么道具、服装、摄像、灯光等工作人员的缺失。

“我们只能自己建班子”——这支只有五个人的初期班子,包括王扶林、一个美工、一个制片、两个导演,他们四处招兵买马;没有服装部门,就到处借衣服。

直到开机前,王扶林才发现很多戏服并不合身。饰演男主角江波的演员张连文是个身材魁梧的大块头,借来的军装太小,裤子也没借到,最后他只能将主角的全身镜头都改成了半身。八个匪兵,只有两条军裤,有裤子穿的站在前排,用身体挡住没有裤子穿的演员。

和如今电视剧动辄就几个亿的制作费用相比,“那时的经费简直是捉襟见肘。而且还要赶在春节播出,别人问我能不能拍,我就说遇到困难就边拍边解决,没有被子和枕头,就从自己家抱枕头来。”

作为国内首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最终播出时9 集,但王扶林却拍了三个多月,摄制组前后辗转五个省,每天平均拍摄28 个镜头。放在当下“三个月拍完60 集电视剧”的市场,估计早就被投资方腰斩了。

最终《敌营十八年》导演组每个人拿到了48 块钱的酬劳,“那时候别的本事没有,就是有干劲儿,不怕吃苦。”

拍《红楼梦》前闭关1年读原著,4个月训演员

小戏骨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导演谈小戏骨系列)(5)

87版《红楼梦》经典剧照

拍“四大名著”的念头,源于1979年王扶林被派往英国BBC 的一次考察。当时莎士比亚、莫里哀、萧伯纳等中外文学名著早已被英国拍摄为电视连续剧,发行到世界各地。王扶林也受到了触动,“中国的名著那么多,不比莎士比亚差呀。”

以当时国内电视剧的发展规模,从时间、拍摄经验到资金成本,根本不具备制作长篇连续剧的条件。但回国后的王扶林,还是向时任央视副台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咱们要先学人家搞名著!四大名著里《三国演义》《水浒传》武打戏多,《西游记》需要特技,咱们要拍,那就《红楼梦》呗!都是室内的文戏,好办!”

“ 现在一看我这话就是随嘴一说,光胆儿大了。我当时都没研究过《红楼梦》,后来才知道它的一句话、一个微表情都说明了人性,它才是最难拍的”。

小戏骨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导演谈小戏骨系列)(6)

小戏骨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导演谈小戏骨系列)(7)

87版《红楼梦》无论是选角还是解读,至今无人超越

当央视立项《红楼梦》并指定王扶林当导演后,他第一件事就是请求闭关一年,研读原著。“戏曲版我看了不少,但突然让我拍,我还没有看过完整的一本书呢。”

即便当时的他对《红楼梦》毫无兴趣,但“也得硬着头皮去看,不读书怎么搞?哪能像现在一样,随便拿起剧本就拍。”

于是王扶林找了个招待所,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研读“红楼”。遇到读不懂的就先往下看,再不懂就搜集资料。刚开始,王扶林分不清贾宝玉的大丫头、小丫头、粗使丫头,到后来他开始和红学会一起讨论剧本,但他仍不敢多说话,“红学那么复杂,根本不是一年就能够研究透的,我生怕说错一个细节。”

接下来,寻找演员。

王扶林向台里请求,在重大省市内进行海选,找娃娃脸、年龄不能超过二十岁、气质纯真、稚气的人。其中,陈晓旭是写信毛遂自荐而来,虽然她当时是话剧团的,但并未演过大戏。欧阳奋强有戏曲底子,又是个娃娃脸。而其他很多演员,本职有的是饭店服务员,有些则是鞋厂工人。

“不会演戏没关系,没有人生来就是林黛玉、薛宝钗,都是靠导演从头培养。”

在最终分配角色前,王扶林再次向央视提出要求,在圆明园开办学习班,所有演员闭关。每天一大早起床先吹哨、练功;听顾问专家冯其庸、周汝昌等讲课;下午王扶林则会一个个审查演员们的小品,“喜欢林黛玉,就去深究林黛玉,然后表演给我们看,不合适第二天也可以演王熙凤。”

而办“先选人,后选角”学习班的代价,是王扶林为之耗时了四个月,台里投入10 万元,相当于今日的二三百万,“当时很多人都认我这么选角、培养演员太费劲,现在的市场更没有人肯这么做了。”

小戏骨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导演谈小戏骨系列)(8)

小戏骨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导演谈小戏骨系列)(9)

小戏骨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导演谈小戏骨系列)(10)

小戏骨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导演谈小戏骨系列)(11)

这些经典演员、画面令许多剧迷至今难忘

1984 年,《红楼梦》开机,三年后开播。根据中央电视台统计,其播出期间收视率一度高达75%,当年新华书店的《红楼梦》小说也曾一度脱销。一部电视剧能够同时引发文学和电视热潮,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但《红楼梦》的播出并未让王扶林感到荣誉加身,他甚至是“心怀忐忑”的。拍摄的三年间,王扶林的祖父、父亲相继去世,他没有回上海探望过一次。“可以说是身心疲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拍出来。但总要有人来做这件事啊,总要有人打肿脸充胖子地一步步往前走。我唯一可以保证的是用百分百努力对待创作,名利、是否热播,已经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了。”3

《三国演义》拍摄再苦,也没人轧戏

《红楼梦》播出后,很多导演开始对“三国”趋之若鹜,“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能出名”。但《三国演义》人物多、武戏重,拍摄效果难以估计,央视最终还是找到了“王大胆”。

小戏骨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导演谈小戏骨系列)(12)

小戏骨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导演谈小戏骨系列)(13)

94版《三国演义》经典剧照

此时的王扶林正面临退休,“台里任命我,我要识抬举。”即便当时他需要迈过另一道险峰,即中国首创的“总导演制”。为加快拍摄速度,台里决定开创分导演制,任王扶林为总导演,并为他安排五位有作品、有名气、专业强的执行导演。

最初实行总导演制时,让“王大胆”有点无奈,“我也没指导过导演啊,根本不知道总导演如何当。”王扶林当时正在通读《三国演义》,顺手就将开篇的两句话作为了总导演准则,“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与如今诸多总导演更多只是挂名“指导”,而非亲自上场“执导”不同,所谓合,即要求所有导演、摄像、美工等,必须和他一起研究剧本、定演员、定服装。84 集的剧本,王扶林和主创每周探讨两集,耗时十个月。

而所谓分,即总导演必须尊重每个导演的创作理念,但也需要负责抽查拍摄素材、剪辑素材。最后所有镜头、音乐、配音等细节归到他来一一审查。

真正实施后,有人开始质疑他是“甩手掌柜”,“三个摄录队同时拍,我不可能每个现场都到。”在不干预创作的情况下,王扶林以“观众的身份”争取亲自到场跟班,并进行实地考察。

为了搞清楚“七擒孟获”中涉及的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和“三国”遗迹,王扶林特地奔赴西昌,仅“夷”“彝”“洞”三个简单的词汇究竟释为何意就与专家探讨多时,“不能犯历史常识性错误,这是最根本的。”

小戏骨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导演谈小戏骨系列)(14)

小戏骨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导演谈小戏骨系列)(15)

《三国演义》拍摄时长四年,在云南取景期间,导演和演员只能住在潮湿的帐篷里,诸葛亮扮演者唐国强住的床位费每天只2.5 元,但没有一位演员轧戏、喊苦。

在半年多的后期制作中,王扶林对数万个镜头一个个反复看、反复剪。如今诸多电视剧为赢得效率、配合排期,或注水或剪辑粗糙,当时若遇到需要修补的镜头,王扶林会第一时间召集30 人的“补拍队”补拍、重拍。

即便如此,《三国演义》播出后仍让他有些许缺憾。

“三国人物太多,我们取了精华,但砍得还不够果断。甘露寺、空城计尽量拍细致了,但还是要抓重点,不能求全。”

《三国演义》之后,王扶林渐渐淡出了电视界。而关于“红楼”关于“三国”也有了各式各样的版本,有的声势浩大,有的戏说甚至恶搞……“如何看待后来的翻拍版本?”对于这个必问环节,“我就是怕有人像你这样问我,所以我从不看翻拍,不好说。”

年轻人只会拍三角恋,成不了好导演。——王扶林

本文采写:新京报张赫

人物摄影:新京报郭延冰

新媒体编辑:田偲妮

本文图片除人物摄影外均来自豆瓣电视剧页和影人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