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的破旧小区(一片红色的土地)

陆家嘴的破旧小区(一片红色的土地)(1)

陆家嘴畔产业兴

工人阶级渐壮大

女工夜校启民智

洋泾中学出英杰

自上海开埠后,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带动了近代工业文明的萌芽和发展,浦东沿江地区码头、厂栈渐成林立之势。陆家嘴地区则成为了码头、造船、卷烟、棉纺、酒精等行业在浦东最重要的聚集地,诞生了浦东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最早开展工人运动、开展革命宣传的地方。陆家嘴,培育了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在上海的红色革命往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英美烟公司大罢工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即将在上海召开。此时,一场罢工斗争也正在浦东陆家嘴酝酿。

1921年7月20日下午,英美烟公司一厂卷烟车间百余名工人因反对外方监工克扣工资、殴打工人,交涉未果后愤起罢工。21日,工人们派张涛等人去二厂求援,获得后者响应。资方见势不妙,勾结警方,将张涛抓捕关押。工人闻讯群情激愤,罢工规模进一步扩大。

此时,正值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得知英美烟厂工人罢工的消息后,党组织立即派出李启汉前去领导这次罢工。

李启汉来到罢工工人经常集会的吴家厅刘公庙,号召工人不分帮派、不分地区团结起来,同资本家进行斗争。他鼓励道:“我们罢工一天,每人只损失二、三角钱,资本家却要损失好几万,他们是拼不过我们的,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鼓舞信心的同时,李启汉又指导工人组织罢工领导机构,选出工人代表,建立办事处,并帮助起草罢工宣言、传单内容,并正式提出了与资方交涉的八项条件,一、普遍增加工资;二、今后按期加薪;三、撤换虐待工人的监工;四、罢工期内的工资照发;五、以后不准虐待工人;六、周六半天及周日的工资照发;七、年节休假日也要照发工资;八、不准开除工人代表。

陆家嘴的破旧小区(一片红色的土地)(2)

1921年《共产党》月刊对英美烟公司工人罢工的报道

随着罢工的持续,外埠商家纷纷向英美烟厂催货。资方使尽手段,依然无法逼迫工人复工,为尽快止损,罢工持续两个星期后,英美烟公司大班毛利斯只得亲自出马,邀请工人代表前去谈判。谈判过程中,工人代表对八项条件进行了重申和补充,除了“罢工期间工资照发”这一条,毛利斯基本都答应。李启汉审时度势,与工人代表反复磋商后认为可做适当让步。该条要求最后修改为资方赔偿罢工期内工资1800元大洋。历时三周的罢工取得了胜利,8月10日下午,全体工人鸣响爆竹,进厂复工。

以英美烟厂罢工的胜利为标志,陆家嘴地区首开全市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纲领明确、组织严密的工人罢工的先河。随后,在党的领导下,上海烟草工会成立。

女工夜校,进步的熔炉

1908年,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成立。初创时,活动内容主要围绕宗教进行。“五四”运动后,民主科学之风日浓,女青年会把工作重点转向宣传男女平等、反对封建旧俗以及救济贫困女生、女工等方面,逐步从一个宗教团体发展成公益团体。

1928年,女青年会劳工部针对浦东陆家嘴地区工厂密集、女工童工深受剥削的状况,开设了青年会的第一所平民学校。校址设在赖义渡路(烂泥渡路),邓裕志担任第一任校长,在浦东引领起接受新式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新风尚。1930年,女青年会所属平民学校一律改称女工夜校,浦东平民学校也改称浦东女工夜校。

陆家嘴的破旧小区(一片红色的土地)(3)

1936年《上海青年》杂志关于浦东女工夜校开学的报道

1933年,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介绍,共产党员徐明清到浦东女工夜校担任高级班教师。徐明清认真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与女青年会爱国人士紧密团结合作,在提高女工文化水平的同时,还以编写国难教育课文、开展文艺活动等方式,启发女工的思想觉悟,取得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可。

徐明清与邓裕志等校领导带领全校师生积极投入抗日宣传、掩护和救助革命志士等活动,并培养女工中的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第一个被发展的徐佩玲,后来成为夜校的教师,是党在浦东进行地下革命活动的骨干之一。

当时女工夜校经常组织学生排练节目,深入贫苦群众中进行演出,宣传革命思想和抗日救亡意识。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浦东女工夜校的师生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有的参加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有的参加抗日义勇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如徐佩玲的妹妹徐佩珍,1938年入党后参加了江南抗日义勇军,在1942年日伪“清乡”中壮烈牺牲。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女工夜校纷纷停办,徐佩玲回到浦东的峻德中小学代课,坚持地下斗争,担任中共浦东地区工作委员会宣传委员。1945年初,她参加了浦东工人地下军的筹建工作,1949年2月调往沪西,任中共沪西民营纱厂的分区委书记,组织工人进行护厂斗争,迎接上海解放。

浦东女工夜校作为由宗教团体创办的一所公益性学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指引下,成为广大女性接受文化教育、实现思想进步的大熔炉,成为培养锻炼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的秘密阵地,成为团结各方爱国志士、共同抗击侵略的坚强战场。

“红色摇篮”洋泾中学

陆家嘴地区的知名学府——洋泾中学,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在浦东领导学生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

浦东抗日游击队领导人连柏生(1908 - 1992年),原南汇县祝桥镇人,8岁进私塾读书,凭着扎实的英语基础考入全英语教学的上海邮务海关学院,后来又考入上海私立大夏大学,终因家贫无力负担,中途辍学,先后在家乡南汇的几所小学任教。

陆家嘴的破旧小区(一片红色的土地)(4)

1936年《新闻报》关于洋泾中学的报道

1935年7月,27岁的连柏生来到浦东洋泾中学担任图书管理员,兼授《公民》课。他为人正直,秉公办事,受到学生、同事的尊敬。1936年春,身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的校长张载伯宴请教职员时,一腔热血的连柏生讲了些不满现状的话,差一点被作为“共党言行”查处,几经周旋,风波才告平息。但连柏生渴望改变现实的愿望日益强烈。结识中共党员蔡悲鸿之后,受其引导,连柏生逐步确立了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斗争的崇高理想。

1937年8月,淞沪战争爆发,连柏生毅然弃职返乡,走上了抗日革命道路。在他的影响下,顾正钧、林有用等一批洋泾中学的进步学生投笔从戎,参加了南汇地方抗日武装。1938年9月,连柏生与同乡青年王才林、王义生、林有璋及共产党员姜文奎、蔡志伦等创建了“南汇县保卫团第四中队”(简称“保卫四中”),开展了一系列打击日军的战斗。次年,“保卫四中”扩编为“南汇抗日自卫团第二大队”,被当地民众亲切地称为“连柏生部队”。

陆家嘴的破旧小区(一片红色的土地)(5)

1940年《申报》上关于连柏生领导抗日斗争的报道

1940年8月,连柏生按照党“灰色隐蔽”的方针,打通国民党第三战区淞沪游击指挥部的关系,取得“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的番号,将“连柏生部队”扩编为“第五支队”,任支队长。1941年,连柏生根据党的指示,向浙东敌后发展抗日力量,将其领导的五支队分期分批转移至浙东。1944年1月,成立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作为浙东根据地的最高行政机构,连柏生任主席。1945年日本战败后,连柏生随浙东游击纵队北撤至苏北解放区,其后又到东北工作。

连柏生的学生林有用,与其一同转战浙东,解放后任嘉兴军分区参谋长。学生顾正钧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任新四军浙东纵队淞沪支队政治指导员、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师政治指导员,在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中多有建功。解放后,顾正钧还与连柏生所在志愿军部队一同开赴抗美援朝前线。

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洋泾中学,到了解放前夕,爱国学生运动更是蓬勃发展。校内不仅有数量可观的一批中共党员,还建立了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学生联合会,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他们在党的领导下掀起护校斗争高潮,组织收集敌人的情报提供给解放军,有力地配合了上海的解放斗争。为人民军队取得“战上海”的胜利、迎接上海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供稿:市城建档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