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师释义(国有召唤师者何为)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在抗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社会各行各业都处于“被召唤”的状态,全国医护人员驰援湖北,许多快递员、出租车司机纷纷当起了志愿者,承担起了社会物资供应的转运配送重任,交巡警奋战在维持秩序的第一线,社区干部、党员纷纷下沉到社区,成为保证抗疫大局走向胜利的一个个重要枢纽国有召唤,我有响应,社会各界纷纷投身于抗疫洪流中作为一名教师,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国有召唤,师者何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召唤师释义?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召唤师释义(国有召唤师者何为)

召唤师释义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在抗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社会各行各业都处于“被召唤”的状态,全国医护人员驰援湖北,许多快递员、出租车司机纷纷当起了志愿者,承担起了社会物资供应的转运配送重任,交巡警奋战在维持秩序的第一线,社区干部、党员纷纷下沉到社区,成为保证抗疫大局走向胜利的一个个重要枢纽。国有召唤,我有响应,社会各界纷纷投身于抗疫洪流中。作为一名教师,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国有召唤,师者何为?

近代以来,但凡国有召唤,教师的响应方式虽有不同,但从未缺席。19世纪60年代,为洋务救国计,清廷设福建船政学堂,延聘大量欧洲专家执教,学堂为国家培养现代船政人才,有不世之功,当中四位赞襄大业的中国教师值得铭记。其中一位叫林宪曾的闽籍教员,主讲算学。每每上课之前,林老师必率领全班学员振臂高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兴于国家用人之际,船政学堂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希望。这类仪式决非算学课独有,无论是出操演练,还是课堂教学,学堂上下弥漫着“为保国而牺牲”的悲壮气息。这深刻地影响了被称之为“闽童”的诸学生们,当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严复。1906年,因先翻译《天演论》又发表《论教育与国家的关系》而闻名的严复,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开皖省高等教育之先河。执教学堂期间,他以“保国善群”为立校宗旨,倡导“公家之用者,举以炼心制事是也”。其时《日俄密约》签订致东北危急,而各地革命党人起义风起云涌。越是时局危乱,严复对学生越严格要求,“学生知功课之重,且一切唯在求己,均无所用人情势力”。

在安徽高等学堂如恒河沙数的毕业生中,“王星拱”这三个字当载史册。抗战军兴之时,全国名牌大学尽数西迁,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云南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迁陕西汉中,是为西北联合大学。而另一所学术重镇武汉大学则单兵作战,西迁四川乐山,弦歌不绝。指挥这一文化长征的,正是时任武大校长王星拱。

西迁乐山期间,王星拱校长筚路蓝缕,艰辛开拓,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校园建设。除了承担大量的校务工作之外,还亲力亲为教学工作,为学生讲授科学研究方法论,并指导化学实验,还想方设法拓宽学生的视野,邀请英国科学史泰斗李约瑟两次来武大演讲,成就了“文化抗战”的一段辉煌记忆。

“文化抗战”中并非尽为血与火的铿锵笔墨,战胜恐惧,仍需诗意。王星拱主政“乐山武大”期间,以“痛心疾首,奋起抵抗,一腔热血,培育人才”为宗旨,礼聘其挚友、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任武大教务长,协助其主持教务并主讲外国文学课程。某日,朱光潜先生在课堂上讲授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桂冠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玛格丽特的悲苦》时,念到最后两行——“若有人为余哀叹,所怜为余而非吾之苦”,朱光潜先生“取下了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却无人开口说话”。

记录下这一使人百感交集场景的,正是乐山时期武汉大学外文系学生齐邦媛,这是齐先生晚年回忆录《巨流河》中最震人心魄的一笔。近代中国,中国社会各阶层都积极响应国家召唤,谱写了共同的民族救亡之歌,而教师群体在当中尤其显得特殊。英国哲人培根有言“知识就是力量”,这便是“师者何为”的真实写照。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国有召唤,师者当将立德树人、著书立说作为传承文化根脉、赓续民族精神的方式,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使命与担当。《论语·泰伯》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武汉大学校训中便有“弘毅”二字。做老师的,大概都可以算得上“士”,国家有难,为“士”者且为师,更应将“弘毅”时刻铭记。

(作者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13日第4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