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辋川二十景(王维的辋川山河)

三、欹湖佛道结祥云1、欹湖一朝籁神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王维辋川二十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维辋川二十景(王维的辋川山河)

王维辋川二十景

三、欹湖佛道结祥云

1、欹湖一朝籁神功

且说“诗佛”王维一生生活在佛教广泛流传的盛唐时代,佛教的思想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与佛教的许多宗派人物都有过很深的交往,据统计先后与他过往密切的著名佛学人士就有二十多人。自他隐居辋川以后就自荐道光禅师,旋禅师,元祟禅师,燕子庵禅师及日本访华僧人阿沛仲麻侣等有名学者来辋川拜访过他。

民间传说,曾经有一位禅师前来找王维时,因走错了路,而误入蓝桥驿。他在蓝桥东打听,西打听,方知辋川在秦岭北蔍以西,但他却跑到了秦岭北蔍以东,这样就白折腾了一天也没有找到王维。那时候交通及通讯都不发达,只得靠两条腿和顽强的意志来支撑。他心里暗想:“不管是费多大劲,一定要找到王公大人”。但看之天色已经日落西山了,他的肚子里已是空空如也。于是他决定先找个庄户人家歇宿下来,再弄点吃的,心不慌了再说。他放眼看去,这蓝桥虽是个山水地带,自然条件倒也不错。青山环绕,绿水潺潺,每隔十户八户就有一台水打碾。五谷杂粮,野果核桃,什么都有。若是化个缘恐怕不成问题。这样边走边想,就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一庄户人家,他靠在门框上,轻轻地摇动着手中的十二环锡杖。一连摇了三次,方见一位中年妇人从堂屋走了出来,这和尚便谦恭地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那妇人见是一个和尚,顿时脸拉的老长,还愤愤地说:“午饭已过,晚饭未到,到别处去吧!”硬是把他赶走,又:“啪”地一声把门关上了。这和尚嘴里嘀咕着,只得另寻别处。到了另一家,他依旧是靠在门楣上,摇动着他的锡杖。谁知这一家人更是心如蛇蝎。有位妇人见来人是位和尚,就端起一盆泔水向他泼过来。他来不及躲闪,被泼了一身脏水。妇人还放出她家的狗去咬,和尚见状,操起锡杖才将那狗赶跑。如此,一连两家的遭遇的确把这位和尚激怒了。他愤愤不平的念起了佛咒:“往生咒: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啾哆。毗迦兰帝。阿弥喇哆。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一连念了三遍,还狠狠地朝这家方向吹了三口气,才转身走了。这时天已擦黑。

这位禅师迈着疲惫的步伐向前走去,他翻过了一座大山,好不容易来到了一棵大槐树下,把锡杖往树上一靠,放下小小的背包,稍息了一会儿,这时,他定睛一看,旁边有张灯人家。他不得已又去哀求人家能给口饭吃,能让他暂宿一晚。恰巧来开门的是一位老者,见是一位僧人,便热情的迎进门去。问了他的来历后,老者大吃一惊:“这么说,你是远道而来,要找王右丞的!唉,那可是个好人哪!”和尚听罢,内心一阵欢喜,也就直截地说:“还请老者施口饭吃,已饿得心头发慌,眼窝发黑”。老者听罢急忙说:“当然,当然!”随即叫他的老伴儿刮了一大碗洋芋,托了几个蒸馍,烧了一壶水给和尚吃。吃完后还给和尚烧了一壶温水,洗了脚。又跟和尚谈社会,谈家庭,谈风士人情。老人特别提到辋川天旱,庄稼都快枯死了,人也缺水吃。夜已深时才安排和尚上床歇息。

话说,蓝桥那位泼脏水的妇女,在和尚走后,头发便缠成了疙瘩。头皮紧绷,像戴了紧箍咒一样。这一夜,妇女有合眼,嘴里还骂骂咧咧。他的丈夫对她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你不给他吃的,还伤害他,不怪东不怨西,怪来怪去怪自己”。第二天天刚亮,她就从炕上爬起来,按着丈夫的嘱咐跑到很远的集市上买了礼物,香火,去柞水县管辖的睦护关镇找了个懂法的老人才解开了发。

又说,那位禅师天亮后双手合掌与大槐树下那位老人作别,又按老人的指点,下了一石坡,不到一袋烟功夫,就来到了山根下的一个小村。禅师向后看了看,双手抡起锡杖吃劲地在山根下通了一下,还大大声念道:“宁叫辋川水浇田,也不叫蓝桥水打碾!”话音一落地,立刻有一股水桶般的溪水从山下涌出。他还向天空作三鞠躬礼,并念了三遍“杨枝净水咒”道:“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火焰化红莲”。瞬间,天空乌云翻滚,倾盆大雨下了一个多小时。蓝桥的河水立马短缺,水打碾都停摆了,而辋川河水量倍增,形成了一个面积很大的“欹湖”,还修了不少水浇田。后来人们把那喷泉叫“钖水神泉”。

在此。笔者补充说明:辋川河自秦代始叫“渥水”。公元五世纪中叶中国著名山水诗人江淹书写“渥水”时有两句名言为“色如渥丹,灿若朝霞”。原来“渥水”的得名是因其河床自南至北全是赤红色的丹霞地貌。这种地表是道教和后来的佛教异常崇尚的具有仙道意味的大自然的杰作,在我国北方殊不多见。

钖水喷出后,“渥水”而途径的这条川道成了水网密布地区。后著名诗人宋之间居这里时,经过仔细观察,把“渥水”改成了“辋水”,意即诸水环凑如车辋。随之“渥川”也改成了“辋川”。

再经过宋之问和王维的大量书写和绘画,终于把“辋川”这个丹液流淌,青松覆盖的秦岭宝地变成了中国文学的代名词。

请恕我在讲故事的同时又插了一段文史佳话。

2、石渠的追忆。

在辋川有一段“石渠路”,传说自唐代王维直到一九六八年,长达一千二百多年。其成因与王维的善心善举有关。因辋川的河水量很大,河道里有许多深渊险滩。每年夏秋两季阴雨连绵水流高涨,七弯八拐,常有溺死之事发生。于是王维就下定“如水般无私”的决心,解决群众出入困难的问题。凡是阻淤的地段,他组织人修堤筑坝疏通河道,保证道路畅通。凡是需要绕开河道而登山的,他组织人修通山路。而实再无法的石崖他就设法架设栈道。可当时偏有“孟域坳”至“山底村”一段长达一公里的石溜地段很难解决。有一段日子,他和诗友常在辋川各村落散步,总想思量出一个好的办法。一天,他们转到了一个小村子,见到村子前河湾里有个中年汉子在用石锤石垫打石磨。那人看到大诗人来了,就停下了手中的活儿与他攀谈起来。于是他从这个人口里得知这村叫“河湾村”。他把心中的纠结说给石匠听。石匠闷了半天说:“最好是凿开一条石渠,既能走水,又能走路”。王维斟酌后觉得可以,又对石匠道:“能不能多组织几个石匠?该支付的报酬我包了!”石匠略一沉思:“可以,我来叫人,你来包单”。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石匠接手后,跑遍了辋川所有村子,邀集了十几个能工巧匠,就干起来。王维也每天都到现场去看。工地上破石的,烧火锻堑的,抡铁锤的,出石渣的,唱山歌的,说笑打浑的,拉风箱烧火的,做饭的,场面非常壮观,大家和和气气的,也非常热闹。

这件事持续了两三年时间,终于传到了长安城的皇宫里,皇帝也受到很大感动。听说还派钦差大臣前来慰问,并送银两给予支助。唐肃宗李亨又在乾元元年表彰王维虽隐休沐还不忘百姓疾苦的善举。

石渠修成后,王维都付给了石匠们足够的报酬。又亲自把一个“银碗”赠给那位“河湾村”领工的石匠。接着又把“河湾村”改名为“银碗村”以示纪念。千年后“银湾村”成了抹不去的记忆,一辈传一辈直到永远。

3、灯盏千年映佛光

“石渠”造就后,辋川呈现出一派“安”祥之气,解决了南北往来的交通问题,也为“欹湖”南边增添了一道绚丽的景致。可王维的心并没有闲下来,他要打造一个以“八功德水池”为中心的佛教景观园区,于是就修筑了许多梵语佛刹,栽柏,植槐,育莲莳花。而以下说的是供养佛祖的香花灯涂菓的一项善举。

王维结交了“银碗村”的石匠后,他俩就成了友谊很深的朋友。彼此互相来往,谈天说地。每年秋天石匠便提着篮子给王维送干果,蔬菜和山芋什么的。王维也把自己栽培的花草苗木送给石匠。一天,王维提着礼品去拜访石匠,对石匠说:“我还有一事相求”。石匠说“快说,只要不是摘天上的星,我什么都帮你!”王维就把自己想在“欹湖”周边打造“香花灯盏窑以涂菓敬佛”的祈向对石匠细说了一遍。石匠听后大喜,还建议说,除了“欹湖”之外,也应在几个大的沟壑也凿上“灯盏窑”以供佛祖,降祥瑞与兆民。

就此,王维就此还把自己敬佛拜佛,以及“一灯能除少年暗”的禅宗偈语讲给石匠听。之后石匠决心联系人上山采点,成全王维的梦想,这样经过几天的筹谋,终于定好了辋河面上的五个点,又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先后在新村,官上村,堡子岩,栾家濑,舍身崖等处山岩上开凿出一般深度为60cm宽75cm.高89cm当地人称“灯盏窑”的“香花灯盏窑”达几十个之多。

这些“灯盏窖”凿成后,王维聘请了好多放灯人,还举行了放灯仪式,每到夜晚天上的星星与地上的彩灯交相辉映,景色十分壮观。这些“灯盏”实际上起了两个作用。一是大多设置在拐弯处,可用于夜晚“欹湖”行船的航标指示灯,二是满足了王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的佛教欲望。王维在他的偈语中念道:“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今将献能仁,慈悲哀纳受。香供养,花内有红莲,灯照三途除黑暗,塗能离垢获清凉,丹果献坛场。茶力大能退睡魔王,食能充饥宝献佛,明珠一颗世无双,衣奉献法中王”这“石渠”存在了一千多年,直到1968年修公路时,被抹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