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黄河水有清过吗(黄河历史讲堂贾鲁与贾鲁河)

贾鲁河是河南境内唯一一条以人名命名的河流,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历史上黄河水有清过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黄河水有清过吗(黄河历史讲堂贾鲁与贾鲁河)

历史上黄河水有清过吗

贾鲁河是河南境内唯一一条以人名命名的河流。

贾鲁(1297—1353),字友恒,元代高平人。他领导数十万人治理了黄河下游水患,同时又疏浚了豫东地区的小黄河(上游称惠民渠,下游称汴水)。河南民间为感恩贾鲁,将这条河叫作“贾鲁河”。

“贾鲁修黄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拂去历史的尘埃,让我们去探寻一个干净而真实的贾鲁。

治还是不治

元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黄河决河改道。河水在山东曹县向北冲决白茅堤。六月,又向北冲决金堤。沿岸州县皆遭水患。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交界地区成为千里泽国。

面对这种情况,朝廷内部就治黄问题引发了尖锐的争论。

已是元廷重臣的贾鲁主张治,提出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在河北岸修筑河堤;二是疏塞并举,把河流引向东边,恢复旧道。以工部尚书和大司农为代表的朝中高官对此表示强烈反对,理由是工程量大、花费高、收效慢,更重要的是,“山东连岁饥馑,民不聊生,若聚二十万众于此地,恐他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

显而易见,政府不做事,不征调民力,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持苟延残喘的统治。后来农民起义的迅速爆发以及元灭亡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至正八年(1348年),黄河在山东再次决堤,治理黄河这件事终于有了转机。因为黄河已经威胁到了运河的漕运和沿海的盐场,要知道粮食和物资要靠漕运来运达,盐业在国家的垄断下也能取得大量的经济利润。为了保住这关系国家政权的南北大动脉,治理黄河迫在眉睫。

同年二月,元政府在济宁郓城立行都水监,任命贾鲁为都水使者。次年五月,立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专治河患。丞相脱脱召大臣研讨“治河方略”。其间,贾鲁循行河道,往返数千里,掌握了河患的要害所在,并将观察所见绘成图。最后,丞相脱脱在他陈述利害后,决定采用他之前提出的第二个方案。

成就名臣

至正十一年(1351年),已55岁的贾鲁被诏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征发民工15万、军士2万,兴役治河。

贾鲁亲临重要工程,现场指挥,风雨无阻,并派人巡察,严加督责。他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用其聪明才智,在治理黄河的艰辛实践中实现了治防科技的突破。

一是采取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疏浚塞三者并举的治河方略,即疏河之南,塞河之北,浚河之槽。在疏浚时,凡新开地段要与故道相通,并高低持平。对宽窄不等的河身,则导之以直;对淤塞的河槽,则浚之以深。遇到泽水地,则开渠排洪。凡薄堤必增固,决口必堵塞。

二是创造了亘古未有的“石船堤”障水法。在治黄工程中,最难的截流工程莫过于山东曹县黄陵岗全河大堤了。其长计36里,因决河势大,又值秋汛,刷岸北行,回流湍急。

此时的贾鲁天赐灵机,大智浑生,石船堤设想于脑中喷薄而出。他命人将装满石块的大船连在一起,构筑一道整体漂在水上的石船坝,并用铁锚绳索固定于水中,然后人工凿穿船底,筑起“石船大堤”。黄陵岗大堤合龙时,水势猛若天降,咆哮如狂,震撼船堤。“观者骨栗,众议腾沸,以为难合”。贾鲁“神色不动,机解捷出”,恳词激励官吏工徒10万余人,奋力拼搏,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功。

据《至正河防记》记载,治河工程从四月二十二日兴工,七月就凿成河道280多里,八月将河水决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筑成诸堤,全线完工,使河复归故道,南流合淮入海。

从治河的角度考察,贾鲁的壮举空前绝后。清人徐乾曾说:“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汉之贾让、元之贾鲁。”

恩在怨消磨

治黄完工的两年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五月,贾鲁被提拔为中书左丞。

此时元朝气数将尽,又过了仅仅两年,刘福通、郭子兴揭竿而起。贾鲁随丞相脱脱到濠州镇压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病卒于军营之中,时年57岁。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福祸相依吧。唐代皮日休曾写下“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论述隋炀帝与大运河的关系。

贾鲁治黄与元朝灭亡的关系,也成了不少文人的论资。

元朝还没有灭亡时,就有了“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贾鲁要开河,搅得天下闹”这样的句子。上海大学政治学院章采烈认为,贾鲁治河虽非红巾大起义的根本原因,却毫无疑问是红巾大起义的导火线。

事实上,在“河失故道,民遭其殃,山东、河南尤甚”的地区,在湖广、河南、山东各省“强盗纵横,至三百余处”的社会政治危机下,朝廷治理黄河动员那么多军民,消耗巨大的物资,确实起到了点火的作用。

蓄谋多年而欲举大事的韩山童、刘福通等便利用了这样的客观条件,他们“凿石人,止一眼”,镌其背曰:“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此外,山东李二、赵君用起义与安徽郭子仪起义,也把贾鲁治河作为起义的导火索。

如果仅仅是治黄,如果仅仅是人力的征发与技术的创举,贾鲁还不至于成为一条河的名字,他得到的或许仅仅是后世的慨叹而已。巧的是,他同时也成就了一条济世的“小河”。

贾鲁河的前身就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在此后的岁月中,因河道淤塞,雨季洪水猛涨,经常泛滥成灾,危害百姓。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贾鲁奉诏为总治河防使,征集民工、军士开始加固整修、清淤疏浚贾鲁河已有古道,同时勘测挖掘部分新河床。此举不但平息了水患,为黄河分洪减轻灾害,也复兴了开封一带的漕运。可见,贾鲁河的疏浚,是作为治黄的配套工程而展开的。

贾鲁命人从密县凿渠引水,经郑州、中牟,折向南而至开封,而后入古运河,直达周口入淮河,这正是今天贾鲁河的流向。沿岸的商业很快兴盛起来,开封的朱仙镇就是在这之后迅速繁荣,盛极一时,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水运码头,后来还成为享誉全国的四大商业名镇之一。

豫人感谢贾鲁的恩德,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水利家、治黄专家,便把重新疏通的运河改称“贾鲁河”。尽管它不断面临淤塞甚至消亡的危险境况,但人民总是不会遗忘它并坚定不移地让它重新焕发出活力与光彩。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贾鲁河旧道引入的西流湖已经开始蓄水。如今,3.2平方公里的西流湖生态公园内水波荡漾,湖滨植被茂盛,已成为郑州市的一个生态景观走廊。

当前,郑州市正在大力建设水生态城市,郑州市政府也积极推进建设贾鲁河生态治理工程。贾鲁河生态公园建成后,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七里河、东风渠等贾鲁河的支流将与西流湖、圃田泽、象湖、北龙湖等一起构成郑州的环城水系。我们希冀借助改善后的贾鲁河能够重现当年的郑州八景,在圃田泽看春草绵绵,在贾鲁河旁看新柳依依。

原标题:贾鲁和贾鲁河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晏洋

编辑:王振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