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雷坦克权重分房(丹麦扫雷特遣队Sdkfz)
本文由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授权发布
在丹麦的吉勒莱厄军事博物馆(Gillelejegruppen)保存着一辆完整的Sdkfz 251/D半履带装甲车,它曾经是战后“丹麦扫雷特遣队(Minekommando Dänemark)”使用过的德军车辆之一。在驻丹麦德军投降前,它是第233装甲师下属第83装甲掷弹兵团的装备,战术编号203,车号WH-336396。该车属于Sdkfz 251/1D中偏早期的批次,底盘由汽车联盟(Autounion)制造,序列号541029,车身由上西里西亚的劳拉钢铁厂(Laurahütte)完成,最终于1943年11月在果瑙父子钢铁公司(Golnow und Sohn Eisenwerke,东普鲁士的一家桥梁构件厂)总装完毕。
2022年,203号Sdkfz 251从丹麦运抵荷兰,参加Militracks 2022大会。
出厂的时候,该车很有可能装备了重型火箭发射架(Wurfrahmen 40),后来不知为什么又拆了下来。第233装甲师是一支训练和补充单位,装备的多是来自其他部队的旧车,所以,这辆203号之前也很有可能在其他部队服役过。
丹麦扫雷特遣队可能至少使用过四辆Sdkfz 251,但只有这辆203号幸存下来,在其余三辆当中,201号和202号相继触雷炸毁,311号下落不明。
1947年扫雷任务结束后,该车被丹麦海军使用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万向节损坏,没有配件导致不能开动。其后,该车又被哥本哈根的皇家武器库博物馆收藏,露天展览到20世纪90年代,其间分别在70和80年代进行了简单的维护。2010年吉勒莱厄军事博物馆接手之后,对其进行了彻底的翻修和还原,修复至可动状态,它曾经多次在Militracks大会上进行动态演示。
德军投降后,停放在丹麦霍尔森斯的一排Sdkfz 251,203号就在其中,近景的一辆保留着火箭弹发射架,还有一辆明显装备了平衡式机关炮架(Schwebelafette),但又不是原装的Sdkfz 251/17,炮架位置更为靠前。
被丹麦扫雷特遣队充当后勤车辆使用的203号,车头左下角的“K”字母用来表示该车为扫雷特遣队装备。为了方便驾驶,驾驶员前方的观察窗盖板被移除。
另一辆Sdkfz 251/D,战术编号201。
201号后来在海滩上触雷,被炸成了两半,可以看见驾驶室顶部安装了大型防盾。它出厂时应该是某种通讯改型(是251/3的概率比较大)。扫雷特遣队的几次半履带车触雷事故至少造成两名驾驶员死亡。
20世纪70年代在皇家武器库博物馆展出的203号,车体右侧的储物箱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刮痕,最后一个储物箱盖已经损坏,铰链是后来修理时候换上去的。车顶覆有帆布篷,但在长期露天展览状态下聊胜于无。
摄于20世纪80年代,车体内部虽然损坏严重,但还算完整,副驾驶座位已经遗失,用一个英制莫里斯火炮牵引车的座位代替。
修复过程中留下的照片。
前轮原装的马牌轮胎,使用战前设计的模具生产,侧面用英、德、法三种语言标明“德国制造”。
原车装甲壳体的焊工非常粗糙,一般来说,德国会将质量最好的钢材、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富有经验的技工投入坦克生产,装甲车和自行火炮的用料和做工都要差一些。
车头拓印的号码牌也按照原车照片复原成了数字参差不齐的样子。
与之前的Sdkfz 251/A-C型相比,D型的车体经过了重新设计,在维持原有防护力的基础上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加工难度。早期的Sdkfz 251/D车头安装NOTEK光量管制灯,后来换成了与坦克类似的博世前灯。更早期的车辆在两侧前翼子板位置还装有示宽灯,后来被撤除了。此车车头水箱罩两侧的起吊钩没有安装,这进一步证明了它原本是配备火箭发射架的型号,在那个型号的D型上面,起吊钩位置安装的是发射火箭弹用的瞄准具。
启动摇柄开口处本来应该有一个装甲罩,原车部件早已遗失。牌照上的红色图案是国防军的机动车注册管理章。
车头左下角的“K”字,上面的编号33不知其意。
前轴的转向机构与悬挂,Sdkfz 251的悬挂弹性部件是一个横向倒置的半椭圆形板簧,配有减震器。位于前轴和左侧牵引钩之间的长方形物体是车灯电源线护罩。
前翼子板是用两段构件拼合而成的,在左侧翼子板上安装着防空灯和示宽杆,还有一支长柄斧,斧头位置的固定具末端还折出了保护斧刃的护板。
排气管消音器,这是Sdkfz 11 Hkl 6底盘与Sdkfz 251Hkl 6p底盘的区分特征之一,前者消音器位于尾部,后者消音器布置于左侧,直接和发动机排气歧管相连接。
车侧绘有大写“C”字母,结合扫雷特遣队18吨牵引车翼子板上的“B”字母来看,这种标识的用途可能是用来区分不同的功能组。
右侧翼子板,上面固定着示宽杆和一支十字镐,前缘附近还预留了示宽灯的安装孔。在翼子板与工具箱之间的过渡位置上方是发动机散热口,这一区域的动力室装甲板之下什么都没有。
水箱注液口装甲罩。
动力室内部细节,空滤连着化油器。
掀开的发动机罩板背面带有闭锁装置,动力室右侧装甲有多处后期修补的痕迹,装甲边缘的螺栓是用来固定储物箱的。
储物箱的刮痕依然保留着。
储物箱盖子和箱体之间的长铰链是用点焊方式固定的,盖子内部仍然维持防锈漆色,箱盖锁具为整体预制件,单独焊接在盖子中部的方形开口上,通过锁舌固定在箱体开口边框位置。锁舌的开闭用外面的拨杆操作,拨杆可以用锁头锁住,起到防盗作用。
储物箱里的木制工具盒,原车标配。
主动轮和负重轮,注意外侧负重轮轮盘和轮圈之间的焊线。
前向观察窗盖板,这两个东西的结构比较复杂,带有开闭控制和密封结构,只能向前推开一定角度,不能完全向上掀开。盖板背面装有可替换的防弹玻璃块,关闭时乘员通过玻璃块,从观察缝向外观察。在开启之后,还可以在车窗位置安装专门的挡风玻璃窗格封堵开口,窗格上还配有手动雨刷。
适配MG 42通用机枪的防盾,由于MG 42更换枪管时需要从枪管护套右侧抽出枪管,所以在防盾机枪开口边缘两侧开出了方便进行更换枪管动作的半圆形孔。防盾前面的弧状槽型结构用于固定标配的随车帆布篷,前方还为帆布篷系带预留了固定环。
车体左侧的两个伪装物固定环,也可以用来固定烟雾弹。可以看出装甲壳体是分段制造的,动力室/驾驶室一段在这里与后面的载员舱段相结合。右上角那个看起来像是固定环的结构其实是装配时起吊载员舱段装甲构件的起吊钩。相较于Sdkfz 251/A-C型,D型的侧窗已经大大简化,只留下了一道观察缝。
车身右侧的天线基座。
注意车体尾甲是如何与上方侧甲连接的,焊接后留下的焊线位于尾甲侧面,且尾甲上缘略微突出于车尾。后门上方的门框位置设有3个篷布固定环,尾甲上的另一种固定环是用来固定伪装物的。
车尾的旋转机枪架。
后门铰链并没有直接固定在车体上,在铰链和车体之间还焊接了一个基座,铰链用螺栓连接在基座上面。
左侧后门。
右侧后门和后门内部的铰链固定螺栓,闭锁结构等。两侧后门的闭锁结构对称布置,彼此独立,只有左侧后门才能从外面打开。
车尾左侧的行军间距尾灯、牌照和反射灯,所有的Sdkfz 251/D都有一对短小的后挡泥板,后牌照直接拓印在挡泥板上。行军间距尾灯的盖板已经被掀到上面去了,在这种状态下,间距灯会被遮挡,露出了下面的行车灯和刹车指示灯。
右侧车尾工具箱上有个铭牌,上面的内容是履带张紧度调整相关注意事项:
Die Kette ist so anzuspannen(调整履带张紧度应注意)
dass der obere Kettenstrang auf den mittleren Laufaedern aufliegt,(上方履带链要和中层负重轮相接触,)
jedoch das erste laufrad nicht beruehrt!(但千万不可接触第一对负重轮!)
注:这是一种简易调整方法,第一对负重轮也属于中层轮,上方履带如和第一对负重轮接触则太松,如不和其他中层负重轮接触则太紧。
车尾的牵引基座,以及后车供电和供气插座,供电插座用来向后车的灯具供电,供气插座用于向后车的气动刹车系统供应压缩空气。
车辆内构已经被修复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状态。
这辆Sdkfz 251/1D属于安装Fu.Spr电台的251/1D I,电台位于机电员前方,只有语音通信功能。另外一种251/II则装备与坦克相同的Fu 5电台,兼有语音和电报功能,发报机和接收机都装在机电员右侧。防火墙上面有一根双出口的暖风管,在天气寒冷时,可以将从动力室引来的热空气吹到驾驶员和机电员的脚部位置。
载员舱内安装的是木座位,有趣的是,前半截没有安装标配的长座,而是把靠后的短座连同靠背移到前面,不清楚是后来改装的,还是火箭发射型号本来就是这样。靠背的垫子可以向下翻开,后面是步枪固定架(但这么一来长度不够,肯定放不下步枪)。靠背和座椅之间的固定具是用来运载机枪的,侧壁上还固定着一个备用机枪管容器,上面的架子是为另一种造型较扁,可装两支枪管的机枪管容器准备的。那个形状为梯形,上面打了圆孔的物体似乎是容纳备用挡风玻璃的筐。
MG 42机枪固定架,机枪不用时枪口朝前固定在这里。
弹鼓携行具以及备用机枪管容器的固定方式。
车内右侧与左侧大同小异,注意这一侧的机枪固定架是为MG 34设计的。篷布撑杆不用时叠在一起,固定在车内右侧上方。
机枪防盾背面以及前向把手,机枪支架可以独立于防盾左右摆动。
车顶开口视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