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进入小学应该做好什么准备(如何帮助孩子平稳进入小学生活)
小学阶段是孩子正式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也是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更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小孩进入小学应该做好什么准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孩进入小学应该做好什么准备
摘要:家长相信孩子、欣赏孩子、尊重孩子,便能为孩子打下阳光的生命底色。
小学阶段是孩子正式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也是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更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
孩子刚进入小学,家长要注意些什么?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不用担心,这些问题由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的姚凤校长来为您解答。
明事理,强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管理。
李玫瑾教授把孩子的心理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其中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处在能力和知识不断提升的阶段,这个阶段至关重要,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促进孩子成长。
图源:在线课堂讲师课件
那么在这样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哪些习惯和兴趣呢?
学习兴趣
孩子在面临小学的学科学习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这里建议各位家长遵守“四不”法则:
一、制定阶梯目标,不比较;
二、关注时间管理,不急进;
三、聚焦多元学习,不放弃;
四、鼓励点滴进步,不指责。
在遵循“四不”法则的过程中,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
人际交往的兴趣
人际交往兴趣的养成,是培养新一年级孩子学会合作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
小学阶段不同于幼儿园,孩子在课间和活动的时间里会和同学、老师等有很多沟通交往的机会。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到:
1、不干涉。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干扰和影响孩子们的交往,给孩子们交往的自由;
2、不苛责。孩子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也难免会犯错。家长要给孩子犯错的空间,不要苛责孩子,而是帮助他们,给予他们具体的方法指导;
3、不包办。极个别家长在孩子遇到人际交往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直接在班级群里找对方家长解决,这其实是一种“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独立交往能力的提升,甚至可能会引起家长之间的矛盾。
图源:在线课堂讲师课件
解决问题的兴趣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兴趣可以加强孩子的实践能力。例如,校园里时常会看到来给孩子送水壶的家长,其实很多班级里都有一次性的水杯,但孩子往往不会去用,因为他们觉得爸爸妈妈会给我来送水壶。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形成依赖心理,不会主动去解决问题。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建议各位家长避免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就立刻帮他解决,多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教育契机。
明自我,强每一个家庭的独特生态。
每一个家庭的父母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家庭的生态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家长民主讲理,孩子就会比较温和有理;有的家长喜欢阅读,孩子也会喜欢阅读;有的家长喜爱运动,孩子也会特别喜爱运动。所以我们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
这里建议各位家长用下图中“433”家庭教育习惯培养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强体魄,明运动的助长功能。
李玫瑾教授建议孩子从4岁开始就要养成运动的习惯,通过运动改造孩子的大脑,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减少孩子发生抑郁症的可能性。
目前,大部分小学里都会安排运动课程,从课堂的运动体验到俱乐部的专业运动项目,建议家长让孩子们在各种运动的体验后,找到一两项自己真正喜爱的运动,坚持到底。
家长们平常还可以用亲子运动、运动打卡等各种方式鼓励孩子运动,让孩子们养成每日运动的好习惯。
强精神,明父母的陪伴责任。
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个认识误区,认为陪伴就是寸步不离地陪着,就是一切帮孩子包办代替,其实这是不对的。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呢?
运动陪伴
家长要坚持每天和孩子“动一动”,在亲子运动中用画画、贴小红花等方式把过程记录下来,阶段性地设置一些奖励目标,鼓励孩子每天运动。
如果出门不方便的话,可以和孩子一起想一想怎么利用家里有限的空间设计一些家庭运动游戏。在一次次的运动陪伴中,不仅能让孩子强身健体,也能促进亲子关系。
劳动陪伴
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明白他也是家庭的一员,要为家庭出一些力。
此外,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社区、学校等场所主动承担为他人服务的志愿服务,让孩子体会劳动的光荣,养成自觉的劳动习惯。
交往陪伴
孩子放学回家后,可能会向家长表达今天在学校的交往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不愉快。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指责老师或同学,建议家长把孩子的问题记下来,找时间单独和老师沟通。
孩子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家长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孩子有孩子的世界观。作为家长,我们要鼓励和相信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情感陪伴
小学生需要家长的关注,家长要遵循“有困难一起想办法”、“有挫折一起给激励”、“有委屈一起送安慰”的原则,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给孩子一个安慰的拥抱,让他的情感慢慢安定下来,这样孩子也会更有安全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