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被引入语文教材几年了(木兰辞看民族纷争与融合的时代)

| 读史阅世 |ID:dushi828

笑谈历史风云·戏说野史轶闻·以史为鉴·丰富阅历!

木兰辞被引入语文教材几年了(木兰辞看民族纷争与融合的时代)(1)

木兰辞被引入语文教材几年了(木兰辞看民族纷争与融合的时代)(2)

文:凤凰女士(微信公号 读史阅世 特约作家)

自从《木兰辞》问世以来,一直被广泛传诵,它以其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和生动活泼的文字造诣,独占北方民歌鳌头,堪称中国文学瑰宝。

在现代教育里,它被坚定不移地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成为中学生必背的古典文学诗歌。当年,我是学生的时候,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朦胧,甚至于迷茫,尽管懂得每一个汉字,不过,时空的距离在我们稚嫩的心灵里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今,我则把那些模糊都化作了一个个的问号。

从体裁上来说,这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这类作品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充满现实主义表现力,多反映北方少数民族在大漠和草原的游牧与征战生活,顺势造就了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特征,另辟一种艺术境界,与细腻深婉,优美精致的南朝民歌形成鲜明对比。

所谓文史不分家,在一定程度上,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历史的写照,在剖析《木兰辞》之前,首先要清晰地设置一下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

南北朝(420 年– 589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时期,民族之间战争不断,狼烟四起,地方割据政权林立,长城内外以及中原和江南地区长期处于改朝换代和战争频仍的局面,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挺进,并建立政权,在纷纷扰扰的局势下,各民族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交流与借鉴。

自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末期,在黄河流域及其北部,先后出现了由北方游牧民族先卑族建立起来的北魏王朝,后来分裂为四个其它王朝,统称北朝,与此同时,长江流域地区也产生了不同的王朝,统称南朝。

鉴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木兰辞》被认为是北魏鲜卑族的民歌这一说法是可以接受的,至于作者以及具体创作年代,长久以来,只有争论而无定论,只能搁置。

按照这个思路,诗歌里所表达的部分内容就能够轻易地理解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可汗”是北方游牧民族对自己首领的称谓,木兰一家生活于鲜卑族统治的王朝,国王大肆征兵,不管老弱,显然是敌兵压境,国难当头,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光凭勇气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她必须具有强悍的体魄以及能武善战的本领,不然的话,一上战场便性命难保,根据诗歌下半部分的叙述,她比男儿更骁勇,尤其精于骑马技术,这些特征可以解释她是游牧民族或者至少拥有部分游牧民族血统。

由此,我也明白了自己作学生时为何对木兰的所作所为感到迷惑不解,因为身为汉族人,生长于南方的我,无论如何不能想象远在数千里以外,北风呼啸的大漠边塞的女孩子过着的戎马生活: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孃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离开黄河流域的家乡(黄河,作为汉民族的母亲河,已然成为其它民族的栖身之所),奔赴战场,到达“黑山头”, “燕山胡骑”应该是指燕山脚下的游牧民族骑兵,看来她参加的是一场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这在南北朝来说,是家常便饭的现象。

木兰辞被引入语文教材几年了(木兰辞看民族纷争与融合的时代)(3)

屡立战功的木兰终于如愿以偿,回家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可汗“点兵,归来见的是“天子”——汉族对皇帝的称谓,这是怎么回事呢?也许是因为在流传下来的年代里,手抄出现笔误,也许是其它原因。

依照古代人早熟的传统,木兰出征的年龄大概是十七八岁,十多年在战场厮杀,而且战功赫赫,更难以置信的是,她与男同袍们并肩战斗和共同生活这么多个春秋岁月,居然没被发现是女儿身,个中的细节无法令人想象与捉摸。

我不免要提问:木兰到底是否真实存在?《木兰辞》的故事是否虚构杜撰?相信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已是不计其数,不过,答案早就摆在那里了,即无从考证,不得而知,而这不影响木兰的英雄事迹继续在中华大地上流传。

实际上,木兰的故事是一个民族纷争的缩影。北朝时代,黄河流域地区的汉民族(即华夏族后裔,汉朝以后称为汉族)惨遭史无前例的歼灭之祸,侥幸逃脱的部分汉人被迫向南方迁徙,同时也把中原文化传播到各个角落。历史是血腥而无情的,不过,汉文化正是随着流淌的血液渗透了四面八方。

结合历史背景,再把全诗细读一下,缘何非要把木兰的行为上纲上线地定义为保家卫国?她保自己的家,这是肯定的,为了保护老父,免受从军之灾,挺身而出,完全是迫于无奈之举,木兰真心的愿望其实是顺应自然,做个普通人家的好女儿,能够亲近爹娘,能够化妆打扮,足以告慰一生,因此,战争的残酷本质才是表达的主题。

诚然,从文学艺术造诣来看,《木兰辞》绝对是优秀的诗歌作品,它具有极其浓郁的民歌特色,乐府诗在形式上的活泼开朗,节奏感上的鲜明强烈,都在这首诗里充分体现。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极富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活灵活现;以风趣的比喻结束全诗,令人回味无穷。

版权声明:本文系 读史阅世 特约作家凤凰女士 原创作品,转载请把打赏二维码一起带走,不得匿名及隐匿来源转载,欢迎分享。

写作不易,长按识别二维码,您随意鼓励

热诚欢迎广大微友投稿,我们将在最显著的位置注明作者姓名、来源或作者的微信打赏二维码等。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回复“投稿”,可查看投稿事宜)■添加小编微信(lishibuluo)长按复制

| 园艺|ID:yuanyi009

养花养草的好助手,忙碌生活的休闲地,每天免费推送花草人文百科知识。

○温馨提示:可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悦心理 | ID:ziyusan818

您的心灵伴侣,贴心·暖意·温馨!

○温馨提示:可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慢读时光 |ID:kaixinshike818

世界越快,人生越短。让我们一起慢下来,品读生活。

○温馨提示:可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