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该怎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下如何护航学生心理健康)
“双减”是一项重大教育改革和行动,它会对中国教育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实施“双减”政策后,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教师、家长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该如何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双减”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当下,很多人可能有一个共识——在知识学习方面,学校和学生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相对而言,在思想品德、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
“双减”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这是“双减”对于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双减”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
要落实“双减”政策,最主要的激励机制之一就是要实现全面评价。学校要着力提升课程设计和安排,使学生享受到完整全面的教育。家长要做好孩子在体育、美育、劳动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督导工作。社会层面要做好“双减”的辅助工作,积极推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长的评价改革。
但“双减”也可能会给师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首先,减轻不必要的作业负担后,学校必须强化过去忽视的教育内容,比如提升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质量。这无形中会成为一种“负担”。其次,学校还未制定基于“双减”政策下的评价机制,这种压力是无形的,它会传导给学生、家长、学校,也会传导到社会面。因此,不管是学校、家长、学生,都要着眼未来,做好自我平衡。学校评价体系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慢慢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根据评价体系的改革进程,努力调整应对策略,积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特别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疫形势下,更容易出现各种各样情绪上和心理上的问题。因此,所有人都要调整认知,接受疫情带来的改变。对家长而言,要努力调整以往的生活方式和陪伴孩子的模式,积极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向孩子传递负面情绪。对教师而言,在做好自我调适的同时更要关注家长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做好沟通疏导工作。对学生而言,要充分理解教师与家长的努力和改变,同时要多给教师、家长和自己一些时间去适应和调整。
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努力让学生朝正向发展
一个人的心理构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知。认知作为理性的心理活动,包括一个人了解的知识、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等。二是情感。情感是情绪化的反应,情绪是一个人在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三是行为。行为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四是意义感。它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又跟认知、情感、行为高度相关,是指一个人精神层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是指我们在这四个方面都能够达到一种良好的,至少是自我接受的状态。
首先是指认知健康。包括我们能否接纳自己,能否接纳自己人际交往的对象,能否接受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等。这些问题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其次是指情感方面。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当面对不同问题时,不同人会伴随不同的情绪反应。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意味着没有任何负面情绪,而是能恰当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经常讲“得意忘形”,是指一个人高兴时的行为举止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甚至可能会伤害到自己。因此,当我们面对情绪上的困扰时,可能需要一个真正认清情绪及其本质的过程。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讲,我们的情绪是一定要表达的,但其表达方式要符合社会规范和人际交往的规则。
再其次是指行为方面。行为健康有三个层次。一是要遵守规矩,比如剧场、教室不能大声喧哗。二是要符合习俗,指我们要入乡随俗。三是要符合道德标准,中国古人特别强调慎独,所谓慎独就是当独自一人的时候,行为也要符合规范。
最后是指意义感。我们需要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并感受到,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们来讲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我们表扬和鼓励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能够获得发自内心的愉悦感和幸福感,让他们获得生活的目标和价值感。
心理健康其实反映的是一个人从内到外表现出来的和谐、积极、愉悦的一种状态。我们说的“内”包括情感,包括存在感、幸福感、价值感、意义感,也包括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外”是指我们的行为,我们表现得是否符合规矩、符合习俗、符合社会道德的标准。
所以,教师、家长应提高认识,遵循心理健康的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了解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与内在需求的发展状况,并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让学生朝着正向发展。
全方位构建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全面评价的教育体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其实是对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全面评价的教育体系,这是相辅相成的。
二是要构建全覆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指导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与内在需求这四个方面的培养。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段的特点,构建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希望在各地各校实践的基础上,尽快形成一个成熟、科学、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切实做好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工作。
三是要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监测和服务体系。“早发现、早干预”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目前已经构建了完整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各学校每年要对所有大中小学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通过审核测试如若发现问题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那么现在我们需要加强的是心理健康监测服务体系建设,帮助学校全面了解掌握学生身心状况,根据监测结果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教育引导和关爱帮扶工作。
四是要构建完整的心理应对和危机干预体系。当出现危机状况时,教育部门要全力做好应对处理和善后工作。比如,当有人打电话表示想要采取极端措施时,我们需要动员公安、消防、社区等全社会的力量,确保在第一时间对有心理困扰的人群提供支援和帮助。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到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心理援助措施,我们既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同时也不应放弃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五是要构建完整的心理危机干预人才队伍。我们要培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专业素质的人才,同时要对家长、校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专业化培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技能。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提升自我调适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问题,并用专业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六是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目前,国家智慧教育服务平台已经上线了。教育部和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构建了两个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学生可通过平台提供的热线电话、二维码、小程序等方式联系高校的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咨询。
接下来,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心理专家系统,丰富心理援助资源,切实做到心理健康服务到位。同时,我们要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品课程”通过数字化资源广泛传播,让有需要的人能够找到求助的门路,让有困惑的人能够找到解决问题之道,让普通人能够及时分析和甄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相信,通过教育系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织就一张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化教育平台网络,能够更好、更全面、更高效地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作者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14日第9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