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的认识和思考(普及美的常识探究美的奥秘)

作者:上官小钦马克思说过,美是一切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本质特征,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一个“美”字,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史,并使其散发出璀璨光芒、永恒魅力古往今来,人类对美的探求从未停止过,试图对美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美是什么”,成为美学中最古老、最基本、最经典却也最难回答的问题一代代学者,都在为此不懈努力,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关于美的认识和思考?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美的认识和思考(普及美的常识探究美的奥秘)

关于美的认识和思考

作者:上官小钦

马克思说过,美是一切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本质特征,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一个“美”字,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史,并使其散发出璀璨光芒、永恒魅力。古往今来,人类对美的探求从未停止过,试图对美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美是什么”,成为美学中最古老、最基本、最经典却也最难回答的问题。一代代学者,都在为此不懈努力。

近期,读到著名美学学者、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周伟的新著《美的常识》,不禁眼前一亮。一本书,拨开历史云烟,洞悉古今中西方美的变迁;品析先哲智慧,思考美之为美的本质所在;抓住核心要义,概括中华之美的重要特点。

“说到美,不能不提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也不能不提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我们这本书也正是紧紧围绕这两大文明展开的。”《美的常识》由此开端,带读者踏上了一场难忘的审美旅程。在古希腊,丰沃的神话土壤如何孕育出了神奇的艺术和美,伟大的思想家们是怎样看待美的?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开辟了哪两条美的道路,魏晋之美有何鲜明特色?近代以来,中西方思想家对美的看法有何异同?美育应当如何实施,从而发挥更大作用?中华之美究竟美在哪里?九讲内容巧妙布局,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延伸,既有整体观照又有个体聚焦,形成了一个完满自足的逻辑框架,让人在全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中对美建立起系统认知。

作者学贯中西、旁征博引,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高超的写作技巧,将枯燥的理论写得明白如话。看似玄奥、不可捉摸的美,在深入浅出的阐释中变得相对容易理解。例如,第二讲“‘三巨头’心中的美”在分析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美学理论的扬弃时这样写道,“他(亚里士多德)认识到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统一,放弃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亚里士多德)鲜明地肯定了创造的作用,这比柏拉图前进了一大步”;第三讲“秩序之美——美的两条线索(上)”提出,孔子关于美的思想基础,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凡此种种,表述精准,言简意赅。

除此,针对学界的一些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大胆纠偏;对于名家的一些美学观点,作者进行了中肯评价。例如,不少人认为黑格尔的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而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是在为当时普鲁士王国的现存制度进行辩护。在《美的常识》第七讲“发现美的本质——美到底是什么(下)”中,作者专门分析了此说的不当之处。同样是这一讲,还谈到了朱光潜的美学观点,作者认为“美在心与物之间”虽然没错,但还不够先进,和马克思主义观点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他看来,研究美的本质时,首先要从马克思对人的研究开始。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前提下,作者尝试给美下了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定义“美是人产生情感愉悦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实践成果”,耐人寻味。

美育,是人类社会从愚昧走向文明、由低级走向高级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感性形式中溶解着理性内容,积淀着理性能力,是一种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的审美实践、教育方式。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立德树人,美育大有可为。《美的常识》积极回应时代关切、社会需求,着重探讨了美育的三个问题。例如“三人游:不约而同”一节,将席勒的“游戏”说、孔子的“游于艺”、庄子的“逍遥游”进行类比论证,可谓匠心独运,较好地触及了美育本身。

全书结尾,在充分论证、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作者以“怅”“快”二字分别对中华之美、西方的美进行了精准概括,并结合典型事例,进行了简要论证。“怅是不如意、失意的意思,而这种失意是微微的失意、淡淡的遗憾,但失意中透着希望,灰暗中透着光明”,好似神来之笔,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创新意识、学术自信。

《美的常识》高度追求学术严谨性、观点创新性,可供学界进一步交流研讨。同时,兼顾趣味性、可读性,堪称一本优秀的美学普及读物。以“美的常识”为书名,不故作高深、拒绝受众,而是尽可能接地气。为了用最明白、最平实、最易为人接受的语言讲清楚什么是美,作者想了很多办法,花了大量心血,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真诚、沉重的学术担当。写作期间,他“开启了半年多的‘业余无休’模式,不仅用上了每个周末,还要每晚挑灯夜读到凌晨一两点钟”。物欲横流、众声喧哗中,这份淡泊、宁静的精神坚守令人深深动容。(上官小钦)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