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盖碗茶历史(四川记忆温涛)
文图/温涛、陈伟平
“王麻子”“张小泉”“廖广东”是上世纪我国刀剪的三大品牌。三大品牌分别在北京、浙江、四川,呈三角状分布。与“王麻子”“张小泉”不同的是,四川的“廖广东”是两家,一家起源、兴盛于成都,辐射川西、川北;一家起源于重庆大足,后在泸州开设总店,辐射川南、川东(当时重庆属川东地域)。
成都“廖广东”:源出石板滩,跻身春熙路
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剪刀、菜刀、切刀、火钳、火钩等各种刀剪,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特别是成都,其手工业以家庭作坊模式为主,妇女们织袜纳鞋、刺绣、裁衣、缝补、糨糊纸制品,手工活几乎都会用不同的刀剪,其市场需求量很大、于是。一些刀剪行应运而生,“廖广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成都的“廖广东”源自广东梅州,其创立人是迁入四川的客家人后代。在岭南,由于山多地少,客家人自古形成了“工商食利”之风。走南闯北的客家人,往往靠“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起家,铁匠业自然是基础。
广东自古擅长冶铁,在明代发明了锻打熟铁的方法,形成炒铁业这一行业,所铸刀剪韧性更好,锋利无比。“湖广填四川”移民迁入后,经济的逐步恢复、人口大量增加,由此带来各种刀剪巨大的市场需求,“廖广东”刀剪应运而生。
最早在成都一带开设“廖广东”刀剪铺的人的名字已不可考,只知道姓廖,清乾隆末年从广东梅州入川,定居在新都县石板滩一带。迁入石板滩后,与早期从广东兴宁县迁入石板滩的廖明达(字体明)后代联了宗。石板滩周边五六个乡镇均是清朝初年从广东迁入的客家人,在石板滩居住的客家人占总人数的98%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客乡。
民国时期,成都“廖广东”刀剪名声在外。成都“廖广东”刀剪铺创立于1920年代,刀剪很出名。外地人只要担东西上成都,乡民都要托付其带一把“廖广东”刀剪回来。
1920年代成都总府街老照片。左边店铺招牌上有“广东廖家剪”字样
在一张1920年代成都总府街的照片里,可以看到“廖广东”的踪影。总府街店铺的商招多为匾式,挂在门额上,画中最前边的左侧商店门匾上刻写“广东廖家剪”,此系当时“廖广东刀剪”在此开设的的分店。“廖广东”店前檐下站立的两位巡警,挡住了“廖广东”的柜台,使我们不能看见柜台的陈设。但其身后能看见有一张木板凳,木板凳下有一些杂物,或许是磨剪刀的物件吧。
1920-1940年代,是“廖广东”刀剪经营的全盛时期。其经营者叫廖见初,是从广东梅州迁入的客家人第5代。春熙路南段往左的城守街49号,是“廖广东”刀剪铺的总号。
老成都以前的肉铺,地上大都铺设红砂条石,避免湿滑。“廖广东”刀剪铺老号也采用红砂条石铺地,并做有石质柜台,上面磨刀方便,放的金属重品也不会损坏柜台。
顾客通过石柜台记住了“廖广东”,后来,成都“廖广东”干脆注册了“石柜台”商标,并在广告单上注明“请君购货,认明牌号,注意商标,谨防假冒”。在那个年代,“廖广东”的商标已得到知识产权保护了。
民国时,成都“廖广东”刀剪铺的广告单
1940年代初,“廖广东”刀剪铺进入春熙路,在春熙路北段开设了一家分店。该分店一样设有石柜台,上面放有石砧(磨刀石),顾客买下刀具,即可在此磨得更锋利。只要是在“廖广东”买的刀剪,日后均可免费磨刀。于是,石柜台成了“廖广东”的形象标志。
由于春熙路是全四川最大的商业街,能在春熙路开店都是有实力和好品牌的体现,所以春熙路分店的名气远远超过城守街的总店。
此外,“廖广东”还在川南乐山城里的玉堂街开设了两个分店,同样使用石质柜台。在1940年代中期,“廖广东”与“张小泉”“王麻子”一道,成为我国刀剪的三大品牌。
与“王麻子”刀剪不同的是,“廖广东”老号的当家人只是廖见初从事过打铁,廖见初经营后,已基本不再从事打铁,他的刀剪货品都是现钱收购得来,再专门刻上“廖广东”的字样,贴牌销售。
1940年代的成都春熙路街景
成都自秦汉以来就有冶铁、生产铁制工具的传统,遍布郫县、新繁、金堂等村镇的铁匠铺不计其数。过去,城内许多药铺使用的药刀,都到铁匠铺去订制。郫县犀浦场一家私人作坊的药刀打得好,切药特别好使。刀剪能进入商业名街“廖广东”刀剪铺,供方当然乐意并引以为傲。而“廖广东”刀剪铺把收购而来的刀剪标上商标,卖得快就赚得欢。合作久了,有稳定可靠的供方作保障,因此供销双方形成紧密的商业同盟。
除销售大量刀剪外,“廖广东”还自造或从外地购进苏白铜剃刀、桑剪用刀、厨用汤瓢、新式洋刀、医用刀针、银铜水烟袋,以及各式罩钩衣钩、西餐刀叉、墨盒笔架等。因质量可靠,概无折扣,钢铁货品若有夹灰卷口包调换。那些罩钩衣钩、西式刀叉之类,多数由有钱体面的人家用。这些打有“廖广东”记号的东西,能保存到现在的,都是收藏市场的抢手货。
“廖广东”刀剪铺在1960年代中期关停,其石柜台标志也走进了历史。在今日春熙路北段,地面上有反映“廖广东”当年盛况的铭牌,供游客回味那段历史。
今日春熙路地面上的“廖广东”铭牌
泸州“廖广东”:创自龙水场,分店遍渝宜
在成都“廖广东”经营的同时,泸州也有一家“廖广东”名扬川南、川东(今重庆)。它的创始者,同样源自广东梅州的客家人。
泸州“廖广东”的创始者叫廖清和(1888-1957),祖先于清朝乾隆年间入川,定居在重庆府大足县龙水场(今重庆市大足区龙水镇)。
清朝中后期的龙水场,位处成渝交通干线上,往来人员络绎不绝,街上店铺林立,成为吸引远近农民前来交易的重要市场。商业的繁荣,催生了铁器业的发达。场上的铁匠铺内,货柜、货架上,各种刀具琳琅满目。拉风箱、化铁水、打铁工人忙忙碌碌,叮叮当当打铁声不绝于耳。
廖氏先辈来到此地,以客家人的“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结合龙水场本地的工艺,以从事刀剪煅造为业。
传到清朝末年光绪、宣统年间,廖清和及二弟廖清顺、三弟廖清华、四妹廖清楷,练就了一身煅造本领,承袭父母开办了祖传的刀剪铺。
1910年春,廖氏四兄妹商量后认为,龙水场虽是五金之乡,但从事煅造者众多,要再有大的发展也不易,不如向西到川南寻找机会。于是,兄妹四人离开龙水场,向西迁到叙州府隆昌县(今内江隆昌市),在县城里开了一家铁匠铺并兼经营生刀具。
隆昌位于成都到重庆的东大路上,由此可西到自流井、叙府,南往泸州,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廖氏四兄妹不仅在此赢利丰厚,而且廖清楷还在此收获了爱情,嫁入了一家好人户。
1914年底,完婚后的廖清楷接下隆昌店的经营。1915年初,廖清和三兄弟离开隆昌,南下泸州打拼。
三兄弟到达泸州后,廖清和选定了泸州忠孝路上的门市;廖清顺选定在迎晖路上的门市,前店门市后面作坊加工坊,楼上作为居室;廖清华久选门市未定,在与廖清和共同经营一段时间后,到泸州上游的宜宾中山街大碑巷口,开设门市经营。
门市选定后,廖氏三兄弟拜会当地袍哥头目拿顺言语,开起了“廖广东”刀剪行,主要经营剪刀、菜刀、镰刀、弯刀、砍刀、铜烟杆、水烟具。
1936年6月,泸州“廖广东”全家聚会合影,后排中坐者为廖清和
“廖广东”招牌由一块大木板做成,木牌涂刷黑漆,吊挂在大门外上方。木牌中部雕刻商号名称,笔画轮廓阴线条,字体笔画向外突出,木牌正中上方挂着一个金属打制的牛头。廖清和的是总号,在牛头和字上涂的金粉,人称“金牛廖广东”;廖清顺的在牛头和字里涂上白漆,人称“白牛廖广东”;廖清华在宜宾店的招牌中牛头和字里涂上铜黄色漆,人称“铜牛廖广东”;廖清楷在隆昌店招牌的牛头和字里涂上土色漆,人称“铁牛廖广东”。
1936年,廖清顺在泸州三牌坊开起第二家“白牛廖广东”店。1941年,廖清和的长子廖显文到重庆打铜街2号开设刀剪店,沿用其父的“金牛廖广东”招牌。
至此,泸州“廖广东”在隆昌、泸州、宜宾、重庆4地共开起5个“廖广东”刀剪店,有各类员工120人左右。
泸州“廖广东”在廖清和的带领下,非常注重创建品牌意识,高度重视商品质量。具体经营方式有:
一是抱团采购,四兄妹共同在大足县龙水镇找质量最好的一家,定点采购半成品,以降低成本。在整个抱团经营中,也本着“亲兄弟,明算帐”的原则。
二是统一煅造,半成品运到泸州后进行加工、焠火、打磨,刻上“廖广东”字样后,再分给隆昌、宜宾、重庆店销售。当然,在此过程中,有泸州“廖广东”独特的工艺技术。
三是端正品行,廖清和兄妹对家族人员、学徒经商管束很严。要求做生意一定全心投入、精打细算,一定要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一定要戒色、赌、毒,不得醉酒。
四是“杀猪交账”,泸州“廖广东”除注重包装和售后服务外,还注重在周边各乡镇设立代销点。所谓“杀猪交账”,就是批发给周边县和乡镇,允许在有人担保的情况下赊账,卖完后付款。此方法大受欢迎,使“廖广东”的销售量逐年扩大,知名度不断提升。
2019年12月6日,本文作者之一温涛(左)在董代富先生(中)的引荐下,采访泸州“廖广东”后人廖世明(右)
据廖清和的孙子廖世明回忆,在1940年代初期,成都“廖广东”的廖见初曾到泸州与廖清和见面,除叙宗族情谊、交流工艺外,双方更着重提到不相互拆台,要共同维护“廖广东”品牌。双方所销售的刀剪上都刻有“廖广东”字样,但不同的是,成都“廖广东”的包装纸上印有“石柜台”注册商标,而泸州的“廖广东”则没有。
值得一提的是,从清代以来,以“广东”或“广”字为铺号的商家还有很多,它们散布于成渝地区的各个乡场,见证了移民与商业的相互交融,更体现出清代四川内陆经济与沿海的互动贯通,而“廖广东”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1948年11月9日,重庆“金牛廖广东”的发票
这一由广东迁川廖姓客家人共同创立、分别起源于四川和重庆、名列全国三大刀剪品牌的“廖广东”,却未能保留下来。
1950年代后,泸州、隆昌、成都、乐山、重庆的“廖广东”刀剪店先后名称消失。只有宜宾的“廖广东”保持了名称,在宜宾中山街开店到1980年代末,直到城市改造拆迁后才消失。
这里有经济成分变化的原因,也有消费习惯的变化和不注重品牌打造的因素。随着川渝双城经济圈的不断推进,“廖广东”这一传统品牌还会重出江湖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