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画竹的精髓(一代画竹大师郑板桥与他的爱竹的故事)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书画成就
郑板桥是一个卓越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书法、篆刻诸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板桥在艺术方面的独特天赋,加上他的勤奋努力、不断探索,使他在诗、词、书、画诸方面皆旷世独立,自成一家。他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他继承并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特有的民族形式和传统风格,把诗、书、画、印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更加完美、更加绚烂多采的综合性艺术。
板桥绘画,学于现实,博采众长,自成风格。他一生最喜画竹、兰、石,兼画梅、松、菊等,效法“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春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做“千秋不变之人”,这是板桥所欣赏的“四美德”。竹、兰、石代表着作者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虚心向上的精神品质,是他“倔强不驯之气”的象征。
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他画兰石,也与别人不同:“兰叶用焦墨探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清代学者像传》,既撤撒得开,又收得拢,未开、初开、半开、全开的兰花;山上、岩下、石畔、盆中的兰花,他都画。“画石亦然,有横块,有竖块,有方块,有圆块,有欹斜侧块”,既有细皴,又有乱为,有时甚至用畅笔酣墨画“一笔石”。
板桥的书法,风格奇古,他“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褐,刻意搜求。”终于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板桥体。他的书体自称“六分半书”,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以真、隶为主综合起来,加入兰、竹笔意,是多种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有机结合。这种书体有架势,有笔力,金石味很浓,圆润古秀,雄浑峭拔。
板桥的书法,曾被人誉为“乱石铺街”,骤然看去,大大小小,歪歪斜斜,疏疏密密,不方不正;但仔细看来,就会发现它是一气呵成,行款活泼自由,排列穿插得十分灵巧别致,浑然一片玲珑,气势俱贯,妙趣横生。
板桥的印章,也生动有趣。《桐阴论画》称他“善刻印,笔力朴古”。其印章精致又别具一格。表现他经历的有:“康熙穷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土”;表现他志向的有:“心血为炉熔铸今古”、“富贵非吾愿”、“郑为东道主”、“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艺术上他情愿做“青藤门下牛马走”;书体是“六分半书”。这些印章非常切人切事。把他的身世、爱好、性格、志向活灵活现地描刻出来。
诗、书、画、印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历代许多知名文人、艺术家都曾尝试将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郑板桥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成就。他抓住诗、书、画、印中相通的东西,提出了“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的说法。“真气”指爱憎分明、富于正义感的品质和气度,这是艺术家最可宝贵的素质:“真意”就是肝胆相见、助人为乐的真挚的思想感情:“真趣”则是艺术创作形式上摆脱绳墨,立意标新,独创一格,使作品形神俱备,堪称回味。据此“三真”,将四体熔为一炉,相得益彰,形成诗、书、画、印和谐统一的完美的艺术形式。
郑板桥画以有题而名贵,题亦以有画而妙趣横生。题诗跋文布局灵活变化:或以画为主,题诗为辅;或字画各半;或一反常规,题多于画,甚至一幅画中,画只占一角,而题跋倒占主导地位,被誉为著名的“郑长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