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与北宋的关系(北宋与契丹国在澶州订立合约)

澶渊之盟,指北宋与契丹(916年称帝建国“契丹”;946年攻灭五代后晋后确定国号为“大辽”;983年改为“契丹”,1066年改为“大辽”)之间于公元1005年在澶州(古称澶渊郡,今河南省濮阳市)订立的和约。在澶渊之盟之后,庆历年间,辽国还进一步提高了对宋朝上缴岁币的要求。

澶渊之盟与北宋的关系(北宋与契丹国在澶州订立合约)(1)

时北宋皇帝宋真宗

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四月,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由于辽军已直扑黄河沿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与之甚近的首都汴京,故宋廷朝野震动。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都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毕士安坚持,无奈亲至澶州督战。

辽朝南京统军使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宋军大将张瓌(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萧挞凛,导致后者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大挫,萧太后等人闻萧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帝还行宫,得知寇准竟然与知制诰杨亿在北城城楼上喝酒下棋,泰然自若,十分镇定。帝喜曰:“准如是,吾复何忧!”

澶渊之盟与北宋的关系(北宋与契丹国在澶州订立合约)(2)

双方于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22年)冬月十六(西元1005年1月28日,)达成停战协议,宋廷方面由曹利用与萧太后谈判,协定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称萧太后为叔母,互约为兄弟之国,“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共同声明“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jí)之”。

盟约缔结后,第二年,宋朝派人去辽国贺萧太后生辰,宋真宗致书时“自称南朝,以契丹为北朝”,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