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城乡变化日新月异)

文/林翎 钟轩

图/中山市委宣传部

十年砥砺奋进路,十年硕果满枝头。这十年,伶仃洋上巨龙卧波,深中通道让中山与深港紧紧相拥,珠江口东西两岸联系更加紧密;这十年,中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是投入最大、建成项目最多、发展最快的十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047.2亿元;这十年,中山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缩小至2021年的1.44,多年来一直保持全省最小;这十年,中山文明风尚深入人心,实现连续六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城乡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勇立潮头敢为先,奋楫扬帆谋新篇。当前,中山正以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统领,坚持以改革思维突围破局,坚定不移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

中山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城乡变化日新月异)(1)

2022年10月14日《羊城晚报》A28版报道

改革创新

写好“融”文章,深度参与湾区建设

近日,广东省委深改委公布部署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要求以推进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规划等一体化为重点,在破解土地碎片化、投资项目审批、科技创新、推进粤港澳台侨合作等方面探索创新,加强与深圳前海、广州南沙、东莞滨海湾新区等重大平台联动发展,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山迎来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在中山改革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一子落而满盘活。中山市委、市政府把实验区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系统集成工程,以重大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

8月10日,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市长肖展欣率中山市党政代表团到深圳,与深圳党政领导进行座谈。双方还着力推动融合互动发展项目化、清单化落实,首批就40多个项目达成了合作共识。

全市各部门和各镇街谋定而动。今年以来,中山市发展改革局与广州、佛山、珠海、江门等市共同商定今年第一批共66项融合发展重点工作。牵头编制形成了中山市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50项重点任务。

9月初,《广东中山翠亨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翠亨新区将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合作新中心和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高品质滨海新城,成为中山融入湾区、对接全球的“第一方阵”。

中山还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为核心承载区,推动与深圳共建深中产业链专业协作基地(深中合作创新区)、深中港高端制造合作基地、深中澳文化与科技合作基地、珠江西岸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基地等一系列合作项目。

同时,中山积极探索联合珠海、江门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在广州南沙、佛山顺德等与中山交界片区谋划广中、佛中融合发展平台;在珠海斗门、江门新会与中山交界片区,谋划珠中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发展平台。

中山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城乡变化日新月异)(2)

生态环境优越的中山城区

头号工程

向深圳看齐,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对于企业和项目而言,落地为王,节省时间是最直接、最实在的红利。2019年起,中山市探索开展“拿地即动工”改革,已经形成预受理与正式审批无缝对接常态化,从过去项目从拿地到动工至少需要三四个月缩短至一天之内完成,最快仅用时11分钟。在2022年省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该做法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营商环境建设,是一个地方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力点;营商环境的好与坏,决定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今年4月,广东省正式印发《2021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山政务服务指标得分排名仅次于深圳、广州和珠海。

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全市改革的“头号工程”,强调要对标深圳等先进地区经验,打造全国企业办事最便捷、项目落地最快速的城市之一。

今年1月,《中山市关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印发实施,提出160项营商环境改革具体措施,并编制《中山市2022年度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

为帮助项目快速落地“扫清障碍”,今年中山在全省率先推行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发“中山市项目落地审批协同管理平台”。目前,平台已经归集产业项目2000多个,单个环节平均审批时长约7个工作日,其中最短仅1个工作日。

今年6月27日,中山市“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事项暨“一网通办”中山专区整体上线,14部门37个改革事项的证照实现联动审批。“一照通行”平台联通了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打造了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中山专区,实现企业准入即准营。上线以来,中山市已成功办理了近6000宗业务,企业办理证照转变为“最多只跑一次”。

中山不断开展深圳政务服务水平最优对标,打造深中无差别体验营商环境。目前,深圳、中山两市依托省级服务平台已实现超220个事项“湾区通办”“省内通办”,“深中通办”预计年内将实现不少于20项高频业务两地“无差别办理”,超100项政务服务实现“双城通办”,三年内实现个人业务全面通办。在“i深圳”建设“深中联动”专栏,推动深中两地高频事项“指尖通办、无感漫游”。推动“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中山特色专区与深圳“开办企业一窗通”平台互挂链接,提升两地跨域企业开办便利度。

中山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城乡变化日新月异)(3)

如火如荼建设中的翠亨新区和深中通道 夏升权 摄

全新赛道

创新添动能,助力中山智造腾飞

广东昊森热能设备有限公司是中山黄圃家电企业。面对市场变化,该公司打造了4条自动化生产线及品质管理系统,大幅减少了燃气壁挂炉产品装配作业时间及物流人力投入,产品一次性合格率达98%以上,出厂合格率达到100%,检测工序效率提升30%。

这个项目受惠于中山市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协同创新政策,昊森公司共计收到项目奖补116万元。针对特色五金、家电、板式家具、灯具等产业集群,中山采取“政府政策 智能制造供应商 融资担保 产业链中小企业”模式,对实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企业进行政策组合支持,助力制造业驶上“全新赛道”。现已累计入库32家智能制造供应商及134个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拉动设备总投资额约8.64亿元。

制造业强,则中山强。中山市是一个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必然选择。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坚定不移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两手抓,全市至少投入50亿元,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目前,中山市拥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市级以上项目80个,累计推动235家中小企业实施“上云上平台”数字化升级,带动2500多家企业上云用平台。

创新驱动,推动企业为中山智造插上腾飞的翅膀。十年来,中山坚持“高”“新”发展理念,深化科技业务改革、优化科技政策体系,推行科研攻关“揭榜挂帅”、科技补助“免申即享”等,为科技创新“松绑减负”。截至2021年底,中山已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300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提高到60%。

近年来,中山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和载体,引进高水平团队和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领企业研发创新,成功引入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光子科学中心、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等15个高端创新平台,打造了一批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

中山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城乡变化日新月异)(4)

各项建设加速推进中

黄金大道

天堑变通途,“1小时生活圈”加速驶来

天堑将变通途。2016年12月28日,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中通道项目在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破土动工。2024年建成开通之后,驱车来往深中两地可缩短至不到半小时。

不只是缩短通勤时间,更重要的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格局将因深中通道的开通发生巨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将融入“1小时生活圈”,对珠江口两岸融合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中山市将深中通道视为对接深圳、走向世界的黄金大道,提出“环湾布局向东发展”“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

中山将在“十四五”时期投入超过2400亿元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总体建成东承西接、南联北融、内通外联的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到2025年,中山市将基本形成“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三环十二块”高快速网、“二纵三横”轨道交通网,实现中山市与大湾区相邻城市1小时内通达。2024年深中通道通车前,中山市将形成“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结构和“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未来各镇街均可实现15分钟到达邻近高速出入口,30分钟到达深中通道。

同时,中山正在谋划开通中山至深圳跨市公交线路,完善深中跨市公交线路、机场大巴线路的运营及配套保障设施,构建深中同城公交系统,于深中通道通车当天,同步开通跨市公交;开通途经深中通道的跨市市际班线。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速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中山正在谋篇布局,联合深圳、江门等沿线城市积极推进深江铁路,争取今年实现全线开工建设;联合广州加快推动南中珠城际,争取西线(南沙至中山段)今年年底落地;加快广中珠澳高铁前期工作,争取2023年开工建设;研究布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并谋划与广州、佛山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互联互通。

中山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城乡变化日新月异)(5)

深中通道正式吹响最后两年建设的冲刺号角

文化兴城

谱名城华章,书写文化繁荣答卷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文化兴城”战略,提出要“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浓墨重彩书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推动中山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和高品位文化引领型城市。

一个时代的画卷,底色是人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十年来,中山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成为连续六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

以文化人,文明风尚已深入中山的城市肌理。34载的“慈善万人行”,累计募集善款超17亿元;连续九年举办“博爱100”公益创投大赛;全市注册志愿者超109万人,相当于每四个人就有1名志愿者;涌现中国好人44人,广东好人70人,中山好人738人;建成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81个文明实践站,把文明实践活动拓展到田间地头、小广场、家门口。

传承文脉,塑造城市品牌。中山是香山文化的发源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美食文化。今年以来,中山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架构,研究制订文化兴城政策文件,组织修编香山古城活化利用、孙中山故居片区提升等规划,积极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22年,恰逢香山建县870年,中山将香山古城活化作为文化兴城的重中之重来抓,正在制定香山古城文化复兴规划设计方案,从框架搭建、城市设计更新、基础设施建设、业态升级、实施重点等方面提出总体思路。5月18日,中山市文化兴城的重点工程——中山市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公众开放。中山市博物馆新馆为中山市博物馆群主体建筑项目,位于香山古城核心区域。中山市博物馆群还包括中山收音机博物馆,及侨立中山公医院旧址、郑藻如旧居、中共中山县委一三九招待所旧址等。

今年7月24日至25日,纪念郑观应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山三乡镇举行。为深度挖掘和弘扬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历史人文资源,中山对三乡镇雍陌村郑观应故居周边景观进行改造升级,形成古村落片区的郑观应文化展示区,并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

中山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城乡变化日新月异)(6)

近年来,中山在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方面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取得了卓然成效。图为孙中山故居

宜居宜业

办“关键小事”,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来自港口镇八村的黄春花2017年辞职生小孩,后来小孩上学了,她想继续上班,就来到中山市悦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的“妈妈岗”工作。“有事可以随时请假,既可以照顾家庭,还可以为家庭增加收入。这种弹性、灵活的上班制度,正适合我。”

为了稳就业保民生,去年以来,中山市人社局联合妇联、各镇街和企业积极探索“妈妈岗”就业新模式,打造柔性管理、弹性工作的灵活用工模式,帮助数千名妇女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近期,中山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大力推行“妈妈岗”就业新模式的若干措施》,予以就业补贴、培训扶持和税收减免等多项政策措施。

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中山市人社局还纵深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累计开展相关培训近25万人次,全省首创将“粤菜师傅”纳入“促进就业九条”3.0版, 给予创业店专项资金支持。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中山年均新增城镇就业5.6万人,全市从业人员总量突破240万人。

民生实事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安居乐业提供坚实保障。近年来,中山围绕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热点问题,扎实办好民生“关键小事”。去年,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种类涵盖了就业、教育、医疗、道路交通、食品安全、政务便利、妇老幼服务等17个民生领域。通过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山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完成6000多项民生实事。

完善教育基础设施配套是民之所盼,也是发展所需。2021年至目前,中山已完成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园二期建设、中山市一中南校区二期扩建、中山市侨中高中部二期扩建、中山市二中扩建以及新建中山市烟洲中学、中山市永安中学等学校,极大缓解了全市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难题。据统计,中山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经费从2012年的 84.07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79.72 亿元。

中山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城乡变化日新月异)(7)

闲暇之时到“中山书房”放松,去“图书馆之友”阅读,来“邻里文化家”坐坐,周末休息去文化艺术中心看一场演出……这是中山市民的文化生活日常

医疗方面,近十年来,中山构建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国家卫生镇、省卫生村全覆盖,形成上下联动、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服务格局。今年2月16日,中山政府医保唯一指定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博爱康”上线。“博爱康”被列入中山市2020年十件民生实事项目,聚焦医保内外大额医疗及药品费用保障,只要中山医保在保的市民都可自愿投保,保险责任保额最高达345万元。目前,“博爱康”的参保人数已超过70万人,中山将构建起由“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组成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