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常莫名否定自己)

电影《哪吒之降魔降世》里的哪吒,拥有天生神力,又是魔丸转世,被村民们当做妖魔鬼怪来看。小时候,哪吒想跟小朋友一起玩,村民们骂他是妖精,拿东西扔他,甚至还对他拳脚相加。

村民们的排斥,哪吒在得不到关注和指导的情况下,他就说 :“既然他们把我当做妖怪来看,那么我就做个妖怪给他们看”。

哪吒从小被欺凌,被排斥的经历,让他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一个人,最后孙公豹三言两语,哪吒就对自己的魔性深信不疑,自我毁灭式地挣脱乾坤圈,大开杀戒。

哪吒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这是哪吒依赖自尊的原因导致的。哪吒遭受负面经历(他人对他的打压),进而产生了否定自己(依赖他人的评价,说出我就做个妖怪给他们看),到最后做出了否定自己的行为(大开杀戒),哪吒在这种长期的循环下,成为了依赖自尊的孩子。

那么什么叫依赖性自尊呢?又该怎么让孩子远离依赖性自尊呢?

孩子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常莫名否定自己)(1)

自尊

一、什么是依赖性自尊?

自尊从字面来说是自我尊重。而从更深层次来说,自尊是对自我的评价,形成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能够看到自我价值。

哈佛大学教授 Robert Kegan 认为自尊可以分为 3 个层次: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

这 3 自尊,依赖自尊是处于自尊的最低层面。依赖自尊的人,他在乎外界的评价,否定自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都不敢确定,都需要外界给予一定的评价,才能得知。

独立自尊的人,他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他会吸纳外界的评价,他也会勇于去验证他人的评价,同时他懂得去设定一个目标,更懂得自己同自己做比较。

而无条件自尊的人,任何时候,都相信自己,不用外界的评价,也不用自己的评价。他做任何事情,都是很自然而然的发生的。这种是一种“圣人”般的存在。

比如说孩子在学校里面,如果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赞赏,另一个人的作文得到老师更高的评价,一个人依赖性自尊的孩子,会认为别人得到夸奖,是自己不行,而他也会一直沉迷在自己不行的低气压情绪中。

独立自尊的孩子,他明白自己的作文比他人的作文差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句型不够优美,他会在不够完美的地方继续学习,并完善。

如果孩子依赖他人的评价,对自己不满意,不信任,那么他会感觉生活到处充满焦虑,到处都不安全,到处都是不确定,碰到问题就会说,我不知道,我不行。

孩子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常莫名否定自己)(2)

我不行

二、依赖性自尊的孩子通常都是怎么体现的呢?

依赖性自尊的孩子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给你展示:

  • 在写作业的时候,会问大人,我做对了吗?如果大人没回答,他就会做一道问一次,做作业的效率会非常低。
  • 孩子要穿什么衣服,都要问大人,今天我要穿什么衣服呢?如果大人没有回答,孩子就一直停留在衣柜前,不知道要做什么。
  • 对同学打小报告,会非常害怕,担心老师会过来找他算账,在上课的时候,都没办法集中精力听课。
  • 老师和大人的批评,唯唯诺诺,不敢回答,甚至会做出讨好老师和大人的行为。
  • 一大堆同学一起玩,同学跟他说哪个比较好, 孩子就随时改变自己的想法。

诸如此类孩子对外在不确定,难以做出决策,不敢接受批评,容易受他人影响的都是孩子依赖自尊所导致的。这样的孩子,不自信,敏感,在意外界评价,而这种依赖自尊的水平,会一直延续到孩子成年,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幸福。

孩子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常莫名否定自己)(3)

三、产生依赖性自尊的原因和危害有哪些?
  1. 过量的夸奖

有些大人追求赏识教育。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味的夸奖,他们认为只要夸奖的越多,孩子就越自信,事实上,过量夸奖,会让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只依赖大人的夸奖,孩子会为了取悦大人,无法体验自己在完成事情,这个过程中的价值。

《伤仲永》里的方仲永,小时候因为无师自通,而提笔写诗,后来他父亲,在大家的赞赏下,认为有利可图,带方仲永到处到处拜访乡镇的人,而不是继续学习,致使伤仲永最后成为一个农民。

而这除了他父亲唯利是图之外,又何尝不是因为大家的过量夸赞,致使方仲永他们依赖他人的夸赞,忘记了自己本该继续学习,才能有更可持续性的回报。他们在取悦他人的路上走向了不归路。

教育改革家科恩在《奖励的惩罚》中说道:“奖赏改变了许多关系的性质。提供奖赏是为受奖人提供了更多动力,但同时也将其他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奖赏和对施与人的取悦上来。"

孩子在大量夸奖面前,做任何事情,为了赞赏,他们会对赞赏无限需求,这是他们获取自尊的主要方式,他们需要别人持续的关注,来证实自己无所不能,他们会听不进去不同于赞赏的的意见,也会为了赞赏,去取悦他人,而一旦失去了赞赏,孩子会产生不自信,也会对之前的所有赞赏产生怀疑,甚至可能在失去赞赏之后,产生自暴自弃。

2.病态批评

大人批评教育孩子,是为了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希望孩子能从批评里获取正确的方向。可是家长有时候在批评的过程,不是针对事件的本身,而是上升到孩子的人格上来。

《少年的你》魏莱的母亲,她的出场只说了“什么人值得交往,什么人不值得交往,这都是学问,别人可以不考虑,魏莱不可以不考虑,因为她跟别的人不一样”就这么一句话,就能说明魏莱的父母肯定在家里有进行过一定的病态批评,而这才是导致魏莱欺凌弱小,走向绝路的最大原因。

病态批评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只会让孩子从大人身上习得自己无能的形态,长久之后,孩子也会越来越自卑,会习惯性的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并在无能的形态中,不断在事情面前逃避,或者是事情失败后,不断的责怪自己,认为自己是无法做成任何一件事情,这样形成一种长期的恶性循环,有可能让孩子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孩子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常莫名否定自己)(4)

四、赋予两种力量,让孩子摆脱“依赖性自尊”,做好自我。

对于父母来说,我们都是为了孩子能够在未来生活的“厮杀”中,能更胜人一筹,那么我们长期以来所做的病态批判和过量夸奖,让孩子失去了对自己的认识,让孩子止步于前行的力量。而我们要想让孩子逐步提升自己,就要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提升自己。而认识自己就需要 2 个力量。

1.赋予能力感,不要束缚,让孩子体验自身的力量

孩子现在的生活,是学校,家里,2 点一线,每天的学习的时间超过 10 来个小时,除了学习,大人很少能给孩子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

大人往往会在孩子碰到新事物时,只会对孩子说你可以的,我相信你能行的,而这些词,无法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到底行不行。

而确认自己行,是能力感的一种体现。能力感是要经过长期经历事情的结果,积累起来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可以的。

相信大家都听过跳蚤的故事吧。

跳蚤跳起的高度,能超过其身高的 100 倍以上。科学家在跳蚤身上罩了一个玻璃罩,之后跳蚤跳的高度,都一直只能在罩顶以下,当科学家把玻璃罩拿开,再让跳蚤跳,结果跳蚤只能跳到玻璃罩的高度,甚至再也不想跳。

如果大人只一味的对孩子说你只要学习就好,其他的别管,这个时候的家长就犹如玻璃罩,一直困住孩子去经历,到最后会习惯性的只能按照大人要求的程度去实行,有一天孩子会失去内心的驱动力,再也不想动了。

孩子的能力被限制在大人的要求里面,无法得到进一步的体验,最后有可能就只能放弃。

在生活中,大人要不断给孩子制造机会,让孩子自己体验自己是有能力的。

比如说孩子系鞋带的时候,我们应该静静的等待着孩子把鞋带系好,比如说让孩子在放假的时候,让孩子煮饭,哪怕他是烧焦的,比如说我们让孩子自己坐车回家,在这些体验过程中,孩子多多少少,会碰到问题,那么他在问题面前,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办法解决,久而久之在各种经验的积累下,孩子就有会更有信心,去应付各种问题。

当孩子能力感得到满足后,孩子就不会再依赖大人的各种评价,自然而然的就会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孩子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常莫名否定自己)(5)

2.赋予价值感,鼓励参与,让孩子找到自身的存在

价值感,是指我觉得我被尊重和被需要。

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孩子会迷恋网络游戏,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在网络游戏中,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那个过程是喜悦的,是有成就感的,这就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需要。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过: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追求价值感与归属感。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价值感,那么他就会感觉自己不存在,虚无感,空虚感。这就好比在海里面的破船,随时都有沉船的危险。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大人觉得孩子还小,他的价值就是在学习中可以体验出来,因为家长的主观见识,就很少让孩子参加家庭的各种建设。而学习对很多孩子来说只是家长叫我读书,我才去学的,他们根本无法从学习中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记得小时候姐姐要报中专学校时,因为父母亲的文化水平也不高,他们也不懂到底是要报省内的,还是省外的,所以他们一直犹豫不决。有一次大人就把我们孩子都叫过来,就问我们,是觉得姐姐在省内读好,还是在省外读好,当我们得知,省外读书,会让我们一年只能见一次面时,于是我跟哥哥,就一致央求父母给姐姐报省内的学校,后来父母还真的让姐姐在省内读书。

其实不管父母是真的听取了我们建议,还是基于其他原因。后来只要想到父母亲,能让我们参与到这种家庭大事的讨论,我就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自己是被重视的。

现在看到简·尼尔森《正面管教》里,也讲到,家庭会议的重要性,就深有感觉。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简·尼尔森《正面管教》“家庭会议”的流程,让家庭会议贯穿到生活当中,在家庭会议里面,我们可以感谢,可以建议,同时也可以讨论下次去玩的流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学会吸纳孩子的建议,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需要,侧面的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同时在生活中我们要放手,让孩子参与家里的大小事务,让孩子明白这个家是需要他的,没有了他,这个家就失去了味道。

能力感和价值感这 2 个力量,他需要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吧, 不断的放手,不断让孩子从体验中观察自己,清楚的观察到自己,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那么他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低,成长就会越来越迅速。

孩子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常莫名否定自己)(6)

总结

多少成年人,因为一直卡在“依赖自尊”当中,因此他们在生活中常常沮丧,不自信,害怕被批评,害怕别人挑刺。

健康的自尊对一个人的心理生存至关重要,无论我们的孩子长大是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都需要面对外界的评价,而如果我们的孩子一直处于“依赖自尊”,那么他的人生也必然是苦不堪言。

我想做为家长的我们,对孩子成长后的生活,更乐于看到孩子能有健康的心理,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家长在小时候就要开始为孩子铺垫。

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常放手,给孩子更多机会,让孩子体验自身的力量,让他们渐渐明白自己确实是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渐渐明白自己是有能力去开展一段未知的世界,同时在家庭里面,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各种建设,让孩子明白自己是有价值的,能体会到自身存在的意义。

能力感和价值感越强,孩子的心理就更强大,就越能勇于挑战和面对。

在这 2 种力量的支撑下,他们会渐渐能独立地面对外界的评价,他们也会乐于接纳,并懂得在评价中验证是否是正确的,同时吸收有用的评价,让自己更加独立,强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