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苗兆光(消减企业内的熵)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要讨论的是企业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传承和创新,即企业怎么做到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去寻求突破?
关于这个问题,华夏基石的合伙人老师们,包括孙波老师、夏惊鸣老师、郭星老师,我们理解比较一致,多次交流过“未来到底我们的重心在哪里”。这不是能轻易回答出来的,在此我做一些或许有益的分享,意在抛砖引玉。
一、华为的熵减哲学中国企业有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抢夺机会的阶段,就是抢夺风口。中国改革开放伊始,是站在世界的一个低谷上,那些发达国家积累的能量,像高山一样的大水一样的流到我们低谷里来。所以前几十年中国遍地都是机会。早期的企业致胜之道,就是要善于捕捉机会,捕捉风口。
第二个阶段,其实拼的是玩法,也就是模式。同样有风口来、有机会来,谁的玩法更清晰,谁玩得更好,这样的企业就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小米、阿里都是在模式上突破的。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现在,我认为企业其实到了一个拼管理的阶段。现在的状况是,机会没那么多了,发展的速度也没那么快了,企业真正是在拼管理。今年我们去很多企业,从互联网企业到传统企业,企业空前地重视管理,之前没有哪个时期能像现在这么重视。我认为这个现象有可能也是因为华为的崛起。华为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我们无从具体衡量,但确实起到了促使企业依靠管理去决胜的状态。
因此我也下力气研究华为的一些做法,着力把一些很抽象的事情研究具体。今天要讲的是华为最著名的哲学——熵减哲学,也是任正非提出来的。我们看看它的来龙去脉跟管理有什么区别?
华为的熵减哲学来自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认为世界上的能量是无穷无尽在循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则是能量只能单方面转移,从一种可利用状态转到不可利用状态。实际上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来以后,人类认为这是一种悲观的理论。
研究科学哲学的人一直把这种物理学的原理扩展到各个领域。最有名的是薛定谔,他在《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里面讲到,凡生命体,动物也好,植物也好,之所以有活力,就在于它是一个熵减系统,它不会积攒负能量,而是能把负能量淘汰出去,使能量一直处于激活状态。简言之,生命的存在源于“负熵”。
在1987年,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有一本著名的书叫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据说任正非是读了这样一本书,并且把它引入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他说,像你买了新房子,一开始空间感特别好,里面秩序感也特别好,住过10来年,你突然发现这房子床底下、门后头,墙上挂的、柜顶架的,哪儿哪儿塞的都是东西。你会发现,其实家里越来越满的那么多不该积攒的、不再有活力的东西,把你的空间给占用了。我家就是这样的,我相信在座各位会有同感。
任正非认为企业里、整个社会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东西使得社会没有活力。他认为这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并把它引入到企业当中去。他说企业当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熵。
比如说员工的忠诚度。一旦员工对企业忠诚,他就有干劲,所以企业早期发展时一定需要员工的忠诚度,但是一个企业维系员工的忠诚是有代价的。一个初入公司的员工一个月挣5000块,你要维持他的忠诚,可能要拿工资激励他。如果一月给他涨2000块钱,月薪涨40%。结果你会发现,等他挣到2万块钱的时候,你再给他涨2000块钱,起不到激励作用。
任正非说其实这种忠诚度,到最后也可能变成熵,使得你激励员工的成本越来越高,到最后企业就不堪重负。企业里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熵,所以他认为管理的过程就是要解决熵减的过程。这是华为的基本逻辑,华为的价值观、流程都融入了这种思想。
二、企业内的四类“熵”:业务熵、机制熵、文化熵、人才熵现在华为的课非常火,很多华为出来的人身价都很高,出来讲课时讲熵。但是我一度很郁闷,从个人咨询实践来讲,去很多企业的时候,人家说你给我举点例子,企业的哪些东西都是熵。我发现就只能跟人谈谈哲学,很难谈得很具体。对大部分的企业来讲,如果你讲得不具体的时候就没法落到管理上,任正非谈哲学,下面一群“狼”就能去把哲学转化成现实的事情,但是没有企业能轻松做到这样。因此我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想说清到底企业内部都有哪些是熵?它们的表征都是什么?我们一一来看。
第一,业务熵及其表征。
1.一成不变的老业务。我们去很多企业,发现它发展几十年,折腾很多事情,结果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几十年前的业务。这是很多企业的困扰。业务一直不能突破,这是不是一种熵?环境一直在改变的时候,业务的更新在哪里?我有时候反思我们自己,干咨询一行20年了,我们给企业提供的服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
2. 用老业务卡新业务。大多数企业也都面临着业务变老的状况,有很多企业,遇到了发展新业务的时候,会用老业务的模式来卡新业务,这时新业务就起不来了。
3.路径依赖。我最早做企业,遇到的大部分是做快消品。快消品企业都擅长于做分销,所以我认为分销可能是很容易掌握的一项技能。结果我在咨询实践中发现,做直销的企业想转型做分销的时候,做个四五年都做不起来。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理解业务的时候只会做直销,总是拿直销的思维去卡分销。反之也如此,做分销的企业想做直销的时候,也依然是很久都掌握不了这个技能。
4.新技术不能用于业务。技术迭代时,企业怠于更新。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很多技术在涌现,企业就是掌握不了。比如说现在的互联网转型,其本质是把互联网这一门技术用于到你的业务。但是我们看到很多企业里不能把这种新技术用到业务上。
举个例子,我们跟小米聊,很多企业遇到新技术的时候,它都遇到什么障碍?他们做电饭煲,曾经问日本做电饭煲的企业研发:你们认为日本的电饭煲还能有什么改进吗?回答说当然能了,现在技术突破这么厉害,我当然能够用,为什么你们不用呢?但实际的障碍是,像三洋这种企业,在电饭煲市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它为什么要把新技术用进来?它会认为,我产品卖得挺好,我增加新技术的时候,要增加模具、增加投入,而且要考虑供应链要不要跟上。一个新技术会制造很多新问题,那我为什么要把这种新技术用进来?
5.外部机会改变时,很难调整航向。
6.竞争扑面而来时,无能为力。我们今年给一家软件企业做ERP。实际上它们是眼看着腾讯的企业微信,眼看着阿里的钉钉起来了。这两者本质上都是颠覆过去ERP的一种新的方式。眼看着一开始人家做这个思路,你说要改变一下模式,也做一种新的打法,但发现做不到。它自己内部的结构,就不支持这种新业务。就像当年苹果出来以后,诺基亚这种企业看不到吗?看得到。竞争已经摆在眼前,你发现你就是改变不了。
7.业务升级困难。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要说遇到外部挑战,就连内部挑战也应对乏力。创业期的企业都是机会主义的,遇到机会就要往上扑。结果一旦企业选定了一个领域发展,同时对机会的捕捉自由度变得没那么大的时候,很多企业还是犯机会主义,总是有多元化的冲动。它养成了过去那种对机会的依赖习性。
8.增长方式不变。典型的例子就是长生生物。长生生物所犯的错误,说到底就是把质量不合格的产品用一些商务手段卖出去。说实话,这么玩的企业不在少数。很多人说长生生物罪不可赦,但是我在跟医疗企业讨论的时候,我说你想想在长生生物这些企业之前,80后70后打几颗疫苗?没有几个吧。但是现在80后70后们的孩子打多少颗疫苗?每个家长可能都记不住是多少。那么这些企业在保障儿童健康方面有没有贡献很大?现在的长生生物断无可能做得比以前差,只是因为到现在环境已经改变,要置它于死地的时候,它的业务熵导致它的增长方式不能改变了。
第二,机制熵及其表征。
1.机制带来的利益板结。很多企业的机制利益实际上都板结掉了,企业早期发展的时候,研产销是清晰的。你开始设计营销的激励机制、研发的激励机制、生产的激励机制,等等。营销的机制就用提成,你卖多少单我给你多少钱;生产用计件制;研发按产品的收入来提成。等你新的业务开始调整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机制形成的利益板结就制约了你往前发展。因为新的业务出来以后,最开始是最不能起量的,一旦不能起量销售就不愿意卖,因为他拿的提成少;一开始不起量,生产就不愿意做,因为他愿意做量大。价值环节脱节了,如此,研发又哪里能有动力呢?
2.企业内的食利阶层。随着利益结构的板结,企业内部形成食利阶层,我们称之为“上市综合症”。一些人赌对了一个企业,尽管创业公司的人的素质还不一定有大企业好,但是赶上了好的机会,这公司上市了,这些人拿了一点点股权,比如说几百万股,“哐当”一下富裕了以后,就变成食利阶层。不管怎么着,只要公司有利润,市值在增加,食利阶层就可以很好。我去一家企业,一个原始股东说,我现在坐家里一年赚的钱比过去多少年都多,因为企业上市了,2019年的市值不错,翻了番。这时候这些人就没有往前进的动力。财富的积累成了马太效应。
3.机制的自弱化。很多时候,机制是一种自弱机制,而非自强机制。我最近在读春秋战国。春秋时代为什么最后得天下的是秦国,把秦国打败的是楚国?为什么不是其他国家?源头在于,周朝在设计诸侯制度的时候,用的就是自弱机制。
为什么这样说?打完天下以后,分封诸侯,一人一块土地,这就归你了。所有姬姓家族的人分的都是最肥沃的土地。洛阳城是王室,叔伯兄弟分到山东,是鲁国;立过功的,像姜子牙,分到齐国;中原地带离洛阳比较近的,郑国魏国都是姬姓家族的。那些不待见的人全分到外围了:秦国分到陕西这个地方,楚国是在蛮荒之地。
分的时候还算满意,结果没想到这个机制是动态的。每家诸侯都生孩子,给每个孩子都要分地,整个国家孩子越来越多,内部的国家越切越小。王室家族的这些诸侯的周围,不能打,不能占,因为都是邻居,都是自己兄弟姐妹,谁还能抢谁的地盘呢。反而是秦国的、楚国的,地处外围,本身就有野蛮的气质,想扩张的时候,不能抢自家的兄弟姐妹,就往外去杀伐,它的地盘就越来越大。
这种自弱机制,往后来越发展,忠诚度的力量都变得弱化了。我昨天就想,如果当年的周天子让我来帮他设计机制,我不能说你的儿子都给分些烂土地,那些你看不上的人就分好土地,这主意也出不了。所以仔细想来,可能机制带来利益的同时,它内部本身就存在着一种自弱的力量。企业内部出现机制熵与分封诸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4.与业务的发展脱节。华为的早期,都是派那些能干的人到各个地区去抢地盘。等到1994年,C&C08出来了,华为的业务性质改变了,以前做的都是几十万的小单,现在一单大概几百万、上千万元。单子一改变,其客户的决策流程要改变。以前你搞定一个副总就可以了,搞定老板就可以了,然后只要会喝酒,个人能力强,就能去做业务。到业务大单的时候,企业要集体决策。你搞定一个人不行,你得搞定一个团队,这就意味着你的业务模式不得不变。以前靠单兵作战,现在必须靠团队作战。你会发现,原来的绩效管理利益分配机制不灵了,而这个时候关键看你的机制能不能跟得上调整。
5.短期化,跟着指标走。短期化机制造成短期化指标管理。现在哪家企业机制能指向长期,就能赢得竞争。
6.功利化,无利不起早。很多人都是在谈钱,率先想到的是拿一单子,拿一项目信息给多少钱。使命、战略,都会抛之脑后,变得愈来愈功利化。
7.激励递减。前面已谈到,一旦早期激励机制是有效的,随着获益人的基础越来越大,激励效果是递减的。
第三,文化熵及其表征。
1.共同经历建立的假设,环境改变时,假设不随之改变。理解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学习关于华为愿景的表述,随着时间推移、环境改变,华为愿景也在更新。但很多企业不是这样做。
2.模仿、抄袭。华为做IPD研发的第1个环节,一定是分析需求及产品概念。但很多企业并非如此。我去一个企业,问他们的研发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回答说研发部门第1个环节叫“测绘”,我懵圈了,我说你告诉我测绘是干嘛的?他说测绘很简单,找到竞争对手最好的一个产品,把它打开,尺码都量量,把里面的数据都测绘出来,再进入研发的第2个阶段——开发。
这其实就是模仿抄袭。但是所有的企业,在早期发展的时候,也不能断然说它是错的。能抄干嘛不抄,创新总是风险大啊。但是当知识产权保护时代来临时,原有文化的这种假设都要改变,资源投资的方式都要改变。
3.价值观的挂羊头卖狗肉。有些企业,文化就是上墙的摆设,挂在那里谁都不信。
第四,人才熵及其表征。
1.惰性。人才总会发生惰性。其实说到底,人不是为奋斗而来,总有一天惰性会起来。你刚上班的时候,不打卡老板会批评,你可能会丢了份工作。早期,你只能挣5000块钱的时候,要没了这份工作,下个月就交不了房租。那你一定是勤奋的,怕丢了工作。到了四五十岁年龄,家里有点积蓄,工作上有点地位,纪律性就变得没那么强了。这时候几乎人人都可能开始犯自由主义。
我每年评我们团队的优秀时,发现从劳动态度上看,总是新来的员工好,呆时间长了的就变成“滚刀肉”,你怎么提要求,他都有一种方法来对付你。企业里面那些老员工会说,老板无论提什么,他都能知道我怎么撒娇、怎么用手段,好让老板把我不愿意改变的给腾挪回去。企业基本都是这样子。
2.观念难改。观念在悄然之间变得陈旧。很多以前先进的观念可能到现在就变得陈旧,也包括知识。
3.知识陈旧。经验向成见转化。你过去赖以生存的很多知识,现在可能变成了成见。
4.难以改变的习惯:习惯向习性转化。
5.人际关系板结。永久不变,相互成为包袱。举个不甚恰当的例子。往往我们在进公司的时候确定下来的某些事,以后就很难改变。我到现在见孙波老师都叫孙总,因为我进入公司时人家就是“总”了。这种关系就决定了企业内部的关系,也意味着锁定了你的资源结构。这种时候你要想改变企业的时候,需要先改变与他人的关系。你怎么去改变这种关系?其实很多时候新人难以起来,难以发挥最大价值,就是因为人际关系的板结。
6.难以激励。前面已经讲过,就不再赘述了。
7.忠诚度:负担不起的忠诚。关于这点任正非先生讲得就很清晰了。
8.共同的经验,认知的牵绊。基于企业共同的经验和共同认知,一旦有了共同经验更大改变,你自己的个人经验改变起来较容易,但大家确定的东西却很难改变。
三、管理的要义就是缓解熵增、促进熵减管理领域里很多方面都有、都是现实中的熵。这些熵的解决不是一种哲学,而是要通过具体的管理手段去解决。你要解决熵增问题,最核心的是打破结构。一个企业的五大结构,包括业务结构、价值观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文化结构,基于成长发展的需要一一都要打破结构。管理的要义就是缓解熵增的过程,促进熵减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如何把公司内部这些降低活力的部分去掉,增加活力。
第一,管理的基础:永无止境的PDCA循环。
其实道理都是很朴素的,管理的事情没那么复杂。大家看下面这张PPT:
这就是典型的丰田模式。管理其实可以简化为PDCA,它本身就是一个熵减的过程。任何时候你提出一个计划,要先有一个方案。比如你设计机制,哪怕是提成制、合伙人制或者是利润分享制度,它都是一种计划,你提出来、设计完,然后在工作过程当中去执行这个计划。回头你要看这个计划在过程当中,有什么不利之处、改善之处,然后去调整它。这个方案你只要坚持住了,其实每一个循环都是把那些积攒的熵去掉的过程。现在丰田在PDCA后加了一个F,意思是你最后调整好了,形成了知识经验,还要去横向推广。
其实PDCA F也很简单,在华为叫“闭环”:发出去的东西一定要回来,设计出来的东西一定要回来。这个过程当中,基本逻辑就是,计划、实施、检查、纠偏,再去推广。管理的本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PDCA循环,每个环节都是往上走。
我一个大学同学,写毕业留言册的时候说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坐在家里也能挣钱。很多企业都是这种理想,老板想建一生态自己玩,他自己呆着就能挣钱。基本上都是希望合伙人制度下面,大家的动力全起来了,他不用干,一举实现基业长青。还提出了一个说法: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造钟而不报时。想得挺美的,但你很难做到。这实际上就是熵。不可能建立这种一成不变的机制。
第二,用自强机制筛选奋斗者。
企业应该建立自强机制,去筛选奋斗者,而不是用春秋战国分封诸侯那种自弱机制。很多时候机制是逆人性的,你要想基业长青,就要把你看好的真正力量去配置到机会上,而不是配置到利益最大化的环节。
自强机制的核心,我认为是上帝赋予人类的。为什么人类能从一个不能自保的猴儿,变成统治世界的人?就是因为有一个自强机制,叫“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华为从顶层设计上每年把股权缩减10%,即便是股东其实也是不安稳的,你的利益你的蛋糕是被逐年摊薄的。这种机制恰恰是让每个人都不能成为食利阶层。
彭老师谈到我们要帮家族企业做咨询,我们也去接触了一些很多家族企业,他们总是想自己的财富怎么可以传承下去?其实不可能。历史上很多富可敌国的人,如今安在?早已经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所以企业传承与创新的根本是要建机制,而机制就是要把你的人锻炼的硬。你怎么把你的人锻炼的硬?就是要把他搁冰上,搁冰上它才能变得强,你筛选出来的才是奋斗者。奋斗者当然有一定的标准:
1.不着急:奋斗者做事有长久之心。尤其做管理的事情,不能着急,不能短期。奋斗者关注的是事业的目标。
2.主动工作:企业里有两种人,一是主动工作者,二是被动工作者。主动工作者推动别人变化,被动工作者等着别人推动。我认为奋斗者区别于劳动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奋斗者是主动工作的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喜欢被动的人,老板说怎么干我就怎么干。这种被动工作的人在企业里是没有价值的。作为老板来讲,最累的是什么事都得你去想。
3.信仰获取分享:奋斗者是先贡献后分享,劳动者是先索取后奉献。
4.事业优先:在生活的所有事项里,事业拥有优先级。确实很多人的优先次序排序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就不能家庭优先?为什么就不能生活优先?为什么就不能享受优先?为什么就不能女朋友优先?这些优先排序都是正常的、合乎人情的。但是对企业来讲,要选择的是那些企业优先的人。企业得重用这些企业优先的人,才能够使得那些非企业优先的人也能生活得更好一点。
第三,企业要有成长型思维。
企业的管理要想破熵,在思维方式上要有成长性思维。关于成长型思维,我理解是三层意思:
1.成长即成功。对企业来讲,不要轻易定义成功,尤其对现在那些创新领域的公司,真地很难设定一个标准。什么叫成功?什么叫不成功?只要比过去好,就是在成长、成功,说明你做得很棒。你是大师,你是大腕,结果这段时间你没成长,去年讲啥,今年还讲啥,起码证明你今年是不成功的。像我们这水平一般的人,只要每年讲得不同,每年都往前迈一小步,就是一种成功。
2.不轻易设限。具体而言,就是认为能力是可以获得的,对自己如此,对别人亦如此,这也是互联网精神之精髓。今年做的客户里面,确实分了三个世界,其中一类是互联网世界的企业。真正深度进入互联网企业,发现这些人真的是思维方式的区别,用的是本质的思维。他们去谈客户,是去谈规则,把客户谈得彻彻底底。互联网企业里,你要说这件事老板说了算,老板会给你翻脸,我什么时候说了算?你会发现,不轻易设限,的确是这些互联网企业的精神之所在。
3.归零思维。经验与成见只有一墙之隔,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包袱。任何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不论你再有成功的经验,也要回到零起点上去思考。这一点上,我觉得华为是落实到方法论的。华为当年写基本法时提的经典三问,我觉得是把熵建立到方法上来了。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都要问过去为什么成功,成功的经验、模式、方法到底在哪里,要从战略、理念、机制、模式、方法五个层面去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然后去把它提炼出来;分析现实面临什么挑战,哪些经验还能用,哪些经验已经成为障碍;然后再想未来成功靠什么,注入什么新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一种基础的方法论。只要每个层面都能总结出来,你一定要继承了过去成功的东西,又淘汰了那些抑制未来的熵。
第四,企业有开放的文化与价值观。
企业要有开放的文化与价值观。我去过所有的企业,老板是一言堂的公司,绝对是没有活力的公司。所有的企业要有活力,要看员工在里面嗨和不嗨,要看企业能不能向内开放,就是向员工开放利益、开放权力、开放机会,同时向外开放资源。
我的分享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文章整理/编辑 张晓倩)
—————————
华夏基石e洞察(微信号ID:chnstonewx):由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泰斗、咨询业开拓者、《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彭剑锋教授领衔,资深媒体人及企业文化咨询专家宋劲松先生联合创办,我们努力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是中国顶尖管理智库平台和原创中国管理思想策源地。权威、理性、睿见,高级管理者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