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七言诗鉴赏(韩愈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全诗102韵,长达一千多字,连用七联叠字句和51个带“或”字的诗句,铺写终南山的高峻,四时景象的变幻。令人读来,虽觉十分详尽,《南山》这首五言古诗,气势磅礴,神采飞扬,可谓精品。

韩愈的七言诗鉴赏(韩愈写的一首五言古诗)(1)

作品原文

南山诗

吾闻京城南,兹维群山囿。

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

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

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

欲休谅不能,粗叙所经觏。

尝升崇丘望,戢戢见相凑。

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

蒸岚相澒洞,表里忽通透。

无风自飘簸,融液煦柔茂。

横云时平凝,点点露数岫。

天空浮脩眉,浓绿画新就。

孤撑有巉绝,海浴褰鹏噣。

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

岩峦虽嵂崒,软弱类含酎。

夏炎百木盛,荫郁增埋覆。

神灵日歊歔,云气争结构。

秋霜喜刻轹,磔卓立癯瘦。

参差相叠重,刚耿陵宇宙。

冬行虽幽墨,冰雪工琢镂。

新曦照危峨,亿丈恒高袤。

明昏无停态,顷刻异状候。

西南雄太白,突起莫间簉。

藩都配德运,分宅占丁戊。

逍遥越坤位,诋讦陷乾窦。

空虚寒兢兢,风气较搜漱。

朱维方烧日,阴霰纵腾糅。

昆明大池北,去觌偶晴昼。

绵联穷俯视,倒侧困清沤。

微澜动水面,踊跃躁猱狖。

惊呼惜破碎,仰喜呀不仆。

前寻径杜墅,坌蔽毕原陋。

崎岖上轩昂,始得观览富。

行行将遂穷,岭陆烦互走。

勃然思坼裂,拥掩难恕宥。

巨灵与夸蛾,远贾期必售。

还疑造物意,固护蓄精祐34。

力虽能排斡,雷电怯呵诟35。

攀缘脱手足,蹭蹬抵积甃36.。

茫如试矫首,堛塞生怐诟37。

威容丧萧爽,近新迷远旧。

拘官计日用,欲进不可又38。

因缘窥其湫,凝湛閟阴兽39。

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40。

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41。

争衔弯环飞,投弃急哺鷇42。

韩愈的七言诗鉴赏(韩愈写的一首五言古诗)(2)

旋归道回睨,达枿壮复奏43。

吁嗟信奇怪,峙质能化贸44。

前年遭谴谪,探历得邂逅45。

初从蓝田入,顾眄劳颈脰46。

时天晦大雪,泪目苦蒙瞀47。

峻涂拖长冰,直上若悬溜48。

褰衣步推马,颠蹶退且复49。

苍黄忘遐睎,所瞩镵左右50。

杉篁咤蒲苏,杲耀攒介胄51。

专心忆平道,脱险逾避臭。

昨来逢清霁,宿愿忻始副52。

峥嵘跻冢顶,倏闪杂鼯鼬53。

前低划开阔,烂漫堆众皱54。

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55;

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56;

或散若瓦解;或赴若辐辏57;

或翩若船游;或决若马骤58;

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

或乱若抽笋;或嵲若炷灸59;

或错若绘画;或缭若篆籀60;

或罗若星离;或蓊若云逗61;

或浮若波涛;或碎若锄耨62;

或如贲育伦,赌胜勇前购63;

先强势已出,后钝嗔浢譳64;

或如帝王尊,丛集朝贱幼65,

虽亲不亵狎,虽远不悖谬;

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66;

又如游九原,坟墓包椁柩67;

韩愈的七言诗鉴赏(韩愈写的一首五言古诗)(3)

或纍若盆甖;或揭若登豆68;

或覆若曝鳖;或颓若寝兽69;

或蛇若藏龙;或翼若搏鹫70;

或齐若友朋;或随若先后;

或迸若流落;或顾若宿留71;

或戾若仇雠;或密若婚媾72;

或俨若峨冠;或翻若舞袖73;

或屹若战阵;或围若蒐狩74;

或靡然东注;或偃然北首75;

或如火熺焰;或若气饙馏76;

或行而不辍;或遗而不收;

或斜而不倚;或弛而不彀77;

或赤若秃鬝;或熏若柴槱78;

或如龟坼兆;或若卦分繇79;

或前横若剥;或后断若姤80;

延延离又属,夬夬叛还遘81;

喁喁鱼闯萍;落落月经宿82,

訚訚树墙垣;巘巘架库厩83;

参参削剑戟;焕焕衔莹琇84;

敷敷花披萼;闟闟屋摧霤85;

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

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

大哉立天地,经纪肖营腠。

厥初孰天张,僶俛谁劝侑?

创兹朴而巧,戮力忍劳疚

得非施斧斤?无乃假诅呪?

鸿荒竟无传,功大莫酬僦。

尝闻于祠官,芬苾降歆齅。

斐然作歌诗,惟用赞报酭。

韩愈的七言诗鉴赏(韩愈写的一首五言古诗)(4)

词句注释

1.南山:即终南山,古称中南、地肺、太一、周南,指长安城南群山,秦岭山脉之一部。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去六百里。

2.兹:此,指终南山。维:或作“惟”,语词。群山囿(yòu):谓群山汇聚之处。囿,园圃,引申为事物萃集之处。

3.“东西”句:谓东、西方均连接海洋,此为夸饰语。

4.山经: 记录山脉的舆地书。地志:舆地图书。指《山海经》《汉书·地理志》之类的书籍。茫昧:不明白、不清楚。非受授:不是亲自得古人传授,无法流传告知后世。

5.团辞:结撰文辞。提挈(qiè):提纲挈领。念:恐。

6.休:止,指停止写作。谅:信,实在。经觏(gòu):经行亲见。觏,同“遘”、“逅”,遇见。

7.戢戢(jí):众峰聚集貌。相凑:相聚。

8. 蒸岚:蒸腾的山气。岚,雾气。澒(hòng)洞:弥漫无际貌。通透:显露。

9.飘簸(bǒ):飘荡。簸,播扬。融液:雾气凝成的水。煦:阳光温暖。

10.平凝:平展而凝止不动。

11.脩(xiū)眉:长眉。《西京杂记》卷二形容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此“倒喻”为远山如眉。浓绿:指山上青绿色的草木。画新就:有如眉黛刚刚画好。

12. 孤撑(chēng):孤峰独立。撑,同“撑”。巉(chán)绝:巉岩绝壁。巉,峻。海浴褰(qiān)鹏噣(zhòu):形容山如大鹏从海中出浴,张开其喙。褰,提起,举头貌。喝,鸟嘴。

13.沮洳(rù):土地低湿处。濯濯(zhuó):光明貌。

14.嵂(lǜ)崒(zú):高峻貌。含酎(zhòu):酒醉。酎,经过两次以上复酿的醇酒。

15.荫郁:草木枝叶茂盛。埋覆:掩藏覆盖。

16. 歊歔(xiāo xū):热气上升。结构:联结。

17.刻轹(lì):刻剥凌践。轹,敲打。磔(zhé)卓:卓然挺立。磔,截裂肢体。癯(qú)瘦:形容瘦骨嶙峋的山峰。

18.琢镂:雕,刻,修饰。

19.高袤: 崇高广大。

20.雄太白:雄峙着太白山。太白山是终南山峰之一,在陕西省武功县南,西连武功山,冬夏积雪,望之皓然,故称“太白”。莫间簉(zào):没有相匹配的。间,近。簉,副贰。

21藩都:屏卫都城。配德运:唐为土德,故以太白山藩垣帝都为配合德运。德运,秦、汉间方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来配合王朝存灭,是为德运。分宅:分占位置,谓终南山自太白山分出来。占丁戊:以天干配五方,丁为南,戊为中,太白山在帝都之南,居秦岭之中,故为占丁戊。22.坤位:指西南方。诋讦(jié):谓凌暴。乾窦:乾位的地穴。乾指西北方,窦谓地穴。

23.空虚:天空。兢兢:本义为戒惧战栗,此处形容严寒。风气:指风。较搜漱:谓疾风:一阵阵更猛烈。搜漱,犹“飕飕”。

24.朱维:南方,此指山南。烧日:日光如烧,赤日炎炎。阴霰(xiàn):山背面的霰雪。阴,山北。霰,雪珠。纵腾糅(róu):恣意腾飞。糅,纷杂。

25.昆明大池:在长安西南,汉武帝时为习水战而凿,周围四十里,唐德宗时又加修浚,引交水、澧水入池。去觌(dí):前去观看。觌,相见。偶晴昼:正好遇上晴天。

26.困清沤(ōu):谓山影映现池水中,影像被池岸所限,故曰“困”。清沤,干净的池水。沤,水泡。

27.躁:急。猱狖(náo yòu):猕猴和长尾猿。

28.呀不仆:惊叹不倒下。仆,同“扑”。

29.径杜墅: 取路杜墅,欲由此登山。径,通“经”。杜墅即杜陵,在今西安市南,古昆明池东北,本周之杜柏国,汉宣帝陵在此,因号杜陵。坌(bèn)蔽:尘埃遮掩。坌,灰尘。毕原:在今西安市西南,为咸阳附近渭水南的高地,以西周毕公高封于此得名,武王、周公及汉诸陵并在其上。陋:言其卑小不可见。

30.轩昂:高峻貌,此指高山。

31.岭陆: 山岭与高地。高平之地日陆。烦互走:指多有交错。互走,走向交错。

32.勃然:忽然。思坼(chè)裂:希望山岭间裂开一条通道。坼裂,裂缝。拥掩:壅蔽,阻塞,指山势阻碍。恕宥:宽恕。

33.巨灵:古代神话中擘开华山的河神。《水经注·河水注》:“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夸蛾:传说中的大力神。《列子·汤问》:“帝感其(愚公)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太行和王屋),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远贾(gǔ):远来推销。

34.固护:牢固。蓄精祐:蓄积神明福佑。

35. 排斡:排除。斡,运转。呵诟:呵斥辱骂。

36.蹭蹬:困顿失路。抵积甃(zhòu):掉到如深井的谷底。甃,井壁。

37.茫如:茫然。矫首:抬头。堛(bì)塞:土块堵塞。墙,土块。怐(mào)诟:怨愁的样子。威容: 端庄的仪容。萧爽:潇洒。

38.拘官:束身于官职本分,不可旷日游山。不可又:不可复,此谓不可深入群山之中。

39.因缘:顺道。湫(qiū): 深潭,此指南山炭谷湫,韩愈有《题炭谷湫祠》诗。凝湛: 谓深水如凝。閟(bì)阴兽:谓禁闭水中蛟。閟,潜藏,关闭。

40.神物:指鱼虾为神灵养护之物。寇:侵犯,碰取。

41.林柯: 树枝。

42.弯环:犹言回旋,作弧线飞行,此状鸟之盘旋。哺鷇(kòu):母鸟喂幼鸟。鷇,雏鸟,待母哺食的幼鸟。

43.旋归:返回。回睨(nì):回头看。睨,斜视。达枿(niè):指林木凸出枝丫的样子。枿,同“蘖”,树木重发新生的枝条。壮复奏:茁壮而又繁密。奏,通“凑”,聚集。

44.峙质:不可变的本性,指冈峦。化贸:变化。贸,变易。

45.得邂逅:谓得机会登山。

46.蓝田:蓝田山,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为骊山之南阜,山南有蓝田关,唐时此为自长安南下襄阳的通道。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蓝田县:秦岭在县东南,即南山别出之岭。凡入商洛、汉中者,必越岭而后达。顾眄(miàn):左顾右盼。还视为顾,邪视为眄。脰(dòu):颈项。

47. 晦:阴晦。蒙瞀(mào):眼睛看不清楚的样子。瞀,眼睛昏花。

48. 悬溜:瀑布。

49.褰(qiān)衣:拉起衣襟。步:步行。颠蹶:跌倒。倒仆日颠,失足日蹶。

50.苍黄:同“仓皇”,急迫匆忙。遐睎(xī):远望。

51.杉篁(huáng):杉树与篁竹。篁,竹的通称。咤蒲苏:夸耀其生长繁茂。咤,通“诧”,夸耀。蒲苏,犹“扶疏",繁茂分披貌。杲耀:辉耀。杲,光明。攒介胄:谓杉竹披上冰雪如攒集的甲胄。介,通“甲”,铠甲。

52. 清霁(jì):雨过云散的晴朗天气。忻(xīn)始副:心喜游山的夙愿方能达成。忻,通“欣”。始副,始实现。

53.峥嵘:高峻貌。跻(jī)冢顶:登上山顶。跻,登上。倏闪:忽然闪现。杂鼯鼬(wú yòu):交杂有飞鼠和鼬鼠。鼯,飞鼠。鼬,又名胜,俗称黄鼠狼。

54.划开阔:忽开阔。划,忽然,豁然。烂漫:散乱貌。堆众皱:从高处看群山如皱纹堆聚。

55.蹙(cù):接近。

56.妥:安稳。弭伏:驯顺地趴下。竦(sǒng):通“悚”,惊惧。惊雊(gòu):被惊吓到的野鸡。

57.辐辏:状车轮条辐集中于轴心。辏,车辐集中于轮毂。

58.翩:犹“翩翩”,轻疾貌。决: 快疾,疾驰。骤:奔驰。

59.嵲(niè):突兀特立貌。炷(zhù)灸:点燃的艾卷,可以治病。炷,点燃。灸,灸艾。

60.缭:缭绕。篆籀:篆书与籀书,篆指小篆,籀指大篆。

61.离:众多。 蓊(wěng):聚集。云逗:云彩停驻凝滞。

62.锄耨(nòu):耕田锄草。

63.贲育伦:古代传说的猛士孟贲、夏育之徒。赌胜:竞争胜负。勇前购:谓勇往直前以求恩赏。

64.钝:鲁钝。嗔浢譳(dòu ròu):谓嗔怒不能言。浢譳,言语迟钝。

65.丛集:聚集。朝:朝拜。贱幼:百官尊卑长幼不等。

66.肴核: 肴核分指肉、果类食品。饤饾(dìng dòu):谓食品纷杂堆积。饤饾,食品堆积。

67.九原:墓地。本为地名,在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为春秋晋国卿大夫埋葬处。椁(guǒ) 柩:棺材。椁谓外棺,柩谓敛尸之棺。

68.盆甖(yīng):盆,古酒器。甖,小口大腹的陶瓶。揭: 高耸。登豆: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亦用于祭祀。木制的称为豆,瓦制的称为登。

69.曝鳖:鱼鳖晒背。颓:仰面向上。

70.翼:振翼,飞翔。搏鹫:拼搏的鹫鹰。

71.迸:迸散。顾: 顾念留恋。宿留:逗留。

73.俨: 庄重貌。峨冠:高的礼帽。

74.围:包围。蒐(sōu)狩:打猎。《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猕、冬狩。”

75.靡然: 倾倒貌。东注:东流,状山势东向。偃然:倒卧貌。北首:北向。

76.熺(xī)焰:熺,同“熹”,火焰光亮。饙(fēn)馏:一蒸曰饙,二蒸曰馏。

77.弛: 射箭。不彀(gòu):不拉满弓弩。

78.赤:空无。鬝(qiān):鬓发脱落貌。柴槱(yǒu);积柴烧火。槱,聚集木柴以备燃烧。

79.坼兆:古代灼龟卜筮,烧裂纹理以验吉凶。卦分繇(zhòu):《周易》每卦有卦辞叫作繇,每卦分六爻,故曰“分繇”。

80.前横若剥:形容山形像《易》的剥卦卦象,坤下艮上,上有一阳,作重,故曰“前横”。 后断若姤(gòu):形容山形像《易》的始卦卦象,巽下乾上,下有一阴,作拿,故曰“后姤”。

81.延延:绵长貌。离又属:分离又连接。属,接续,连接。 夬夬(guài):刚决貌。叛还遘:离开又遇合。遘,遭遇,相遇。

82.喁喁:群鱼张口向上浮出水面貌。落落:稀疏貌。

83.訚訚(yán):同“言言”,高大貌。 ②巘巘(yǎn):崇高宽广貌。库厩:仓库和牲口棚。

84.参参:修长貌。焕焕:光彩辉煌貌。衔莹琇:含藏晶莹的美石。琇,石之似玉者。

85.敷敷:花开貌。披萼:挂满枝萼。闟闟(xì):物坠地声。屋摧霤(liù):屋檐水落地。霤,屋檐上流下来的水。兀兀:不安貌。狂以狃:狂乱而又骄横。狃,兽以足蹂地,这里是性骄横的意思。

87.超超:奔跳貌。骇不懋(mà88.经纪:经营料理,使天地事物条理有序。营腠(còu):营卫腠理。

88营卫,同“荣卫”,中医学上指经络血气。腠理,皮下肌肉组织的空隙、皮肤的纹路。

89.僶俛(mǐn fǔ):努力。劝侑:规劝。

90.戮力:勉力,并力。忍劳疚:忍受辛苦。疚,久病。

91.得非、无乃:皆诘问之词,难道不是之意。假:借。

92.鸿荒:太古蛮荒之世,混沌初开之时。酬僦(jiù):酬其功值。僦,租赁、雇佣之费。

93. 祠官:指终南山庙的庙祝。芬苾(bì):形容祭品的芳香。苾,香气。降歆齅(xiù):谓神灵降临接受祭祀。歆,享,食。齅,用鼻闻味,指祭祀前神先享用祭品的香气。

94.斐然:形容文章有文采。赞报酭(yòu):谓赞助报谢神明之功。报酭(yòu),报谢。酭,通“侑”,酬答。

韩愈的七言诗鉴赏(韩愈写的一首五言古诗)(5)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秋。这一年六月,韩愈自江陵召还京师任国子博士,虽然官卑职微,6唐人重内职,到底是京官,所以心境稍微舒畅一些;另外,作为国子监一名中层学官,职务清闲,因而有更多的机会耽于山水之乐,尽情地领略自然美景。诗人三次游南山:第一次是贞元十八年(802年)前后任京职时,当时他三十几岁,意气旺盛,专心政教,无暇长游,虽曾远处观望,却未能深入胜境。第二次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冬十二月,时由监察御史远贬岭外阳山,途经蓝田入南山,但朝廷催逼,心境懊丧,加以天寒地冻,跋涉维艰,因而知难而退,亦不果游。第三次是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因境况不同,体会各异,同一南山,彼时冰天雪地,行者蹶颠困苦,视为畏途;如今秋高气爽,宿愿得以实现,攀登峰巅,极目四望,仪态万千,美不胜收。山水虽一,风景依旧,但此一时彼一时也。诗人写这首诗纪叙三次游历的所见、所闻与所感。

文学赏析

《南山诗》雄奇恣肆,卓荦不凡。不仅如摄影家运用广角镜头,从各个方位、季节,摄取了南山种种奇景,而且能勾出山之神态,渗入诗人的遭遇、心情、意趣。

第一段至“阴霰纵腾糅”,言远眺中的南山,千姿万态,瞬息异状,惹人游兴,炽烈。此段分三层。首层至“茫昧非受授”,写终南山的地理位置。自“团辞试提挈”至“顷刻异状候”为第二层,总状遥望中的终南山。诗人使用了大量的动词:“凑”、“出”、“碎”、“蒸”、“通透”、“飘簸”、“融”、“凝”、“露”、“浮”、“褰”,挥写云山变幻之态。日出云散,始睹峰峦脉纹如缕,密布若绣;云岚勃起,山踪忽隐,但见“澒洞一片,山岘岚渐稀,忽能透霭见山;流云时而“飘簸”,时而“平凝”,山峦也随之忽露忽沉,忽静忽动;岚卷峦“浮”,形如“脩眉”新绿;云消峰竖,似鹏喙浴海。诗人运用浮云在山间舒卷给人造成的错觉,使静谧之山跃跃欲“浮”,跃跃欲“褰”。其中“缕脉碎分绣”句工细,“蒸岚相澒洞,表里忽通透”句雄奇,“天空浮脩眉,浓绿画新就”句清新,’孤木掌有绝,海浴褰鹏噣”句奇恣。此后,分写四季山景:春山草木“吐深秀”,沁芬芳,即使“嵂崒”的岩峦,也“软弱”似醉;夏山被“荫郁”的丛林“埋覆”,能见的只是“夏云多奇峰”;秋天,草木凋零,“癯瘦”的峰锷直刺“宇宙”;冬季,冰雪“琢镂”“危峨”,在“新曦”映照下,山色分外妖娆。诗人以瘦硬之语句,勾勒南山季节性的特征,从中还可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事物总在不断地变化,坚硬的岩石,也会显得“软弱”;横亘半空的名山也难免被“埋覆”;代表冬季的颜色是“幽墨”,但装扮它的却是洁白的冰雪等等。“西南雄太白”以下写太白山是第三层。太白也称太乙,是终南山的主峰。写太白就是写终南。其中“朱维方烧日,阴霰纵腾糅”句与王维《终南山》“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作用相近,但风格迥异。韩愈写得飞扬雄奇,王维之句则雄浑平和。

自“昆明大池北”至“脱险逾避臭”是第二段。可分四层。首层至“始得观览富”。其中“绵联穷俯视,倒侧困清沤”六句,写诗人取道昆明池,往游终南,一路俯瞰水中山影,不肯稍瞬;称山影“困”于池而不能尽见;嫌周围四十里的昆明池,小如“清沤”,均委婉透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一往深情。“微澜动水面,踊跃躁猱狖”,言风吹波起,山影破碎,状若猿猱躁跃:想象奇特,造句瘦劲,乃韩愈的当行本色。“仰喜呀不仆”,写出行近终南,仰观南山时的心情,语平直而意深邃,其气直贯“崎岖上轩昂”二句。第二层至“欲进不可又”,写诗人中途迷路,未能遂登山之愿。其中“行行将遂穷”以下九句,描摹诗人爬山时的心理,相当出色。他在岭阜之间奔走,寻觅登山之路,恨不得将南山周围的峰峦全都搬走;甚至想请神话中的夸蛾、巨灵移山,又怕违拗造化本意,为雷电呵诟。诗以此数句,作一顿挫,盘旋蓄势,逗出“攀缘脱手足”以下七句,明写攀山之艰,暗示诗人游兴之浓。自“因缘窥其湫”至“峙质能化贸”为第三层,着重写游湫。其中“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争衔弯环飞,投弃急哺鷇”,以“弯环飞”,状群鸟贴湖回翔,能传其神情;而“救”、“争衔”、“投弃”数词,与前“阴兽”“神物”相应,为此幽靓之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它与前层相映:一苦一乐,一张一弛,有相反相生之妙;而神话的运用和渲染,则为结句作诗酬神之意埋一伏笔。末四句,言诗人于归途“回睨”,不能忘情南山,逗出二次游山。自“前年遭谴谪”以下为第四层。言诗人于谴谪途中,再次游南山,终因冰雪封路,沿途杉篁披冰,枝若“蒲苏(刀剑)”,干如“介胄”,只得怅而返。

“昨来逢清霁”起,至“蠢蠢骇不懋”为第三段前层。诗人于贬谪遐方之后,擢任京官,乘兴往游,直登峰巅,视野顿然开阔。往昔视为畏途的峻岭大阜,尽伏眼底,只如五色斑斓的带“皱”石堆。此后,即用五十一个“或”字句,十四个叠句,形容千山万壑的诸种态势。对此,历来赞扬者多,批评者少。批评集中在“味短”“辞费”上。其实,韩愈作此诗目的在于状南山胜景,在于“体物”。因此,吸收了《子虚》、《上林》赋的手法入诗,抓住山壑峰峦小异之处,尽力铺张雕绘。这,决不是“味短”、“辞费”,而是按照题材,选择诗体(方世举称《南山》是赋体)的结果,是“以文为诗”的范例。其中连用“或”字,远绍《小雅·北山》(有十二个“或”字句),近承陆机《文赋》(连用八个“或”字句),加以参差变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风。句中多用骈字、时杂拗句,复以险韵出之,如“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或戾若仇雠;或密若婚媾”之类即是。诗以一句一喻为主,其间错落地杂以四句一喻和二句一喻,连用排比,仍富变化。句式多变,有“或×若××”式,也有“或××若×”、“或若×××”及“或××××”,多种句式交互使用。形象中时寓议论,如“或如帝王尊,丛集朝贱幼,虽亲不亵狎,虽远不悖谬”,末二句包孕着人际关系的哲理。又如“ 或前横若剥,或后断若姤”以卦象状山:剥卦“ ”,为“地下山上”之象,有“不利有所往”的象征。在形容山态时,言己目前身在峰顶的处境,隐寓处世之道。就全诗章法而言,第一段由远眺而逗游兴,第二段言二次游山,历尽艰危而游兴不减,经层层盘旋作势,引满待发之后,至此,连用五十一个排比句和十四叠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经上游山峡壅阻之后,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就笔法而言,最初自山下眺望,两次往游:一系俯视水中倒影,一乃近瞩山径风光;此则绝顶鸟瞰,角度不一,写法迥异。山本静物,但在韩愈笔下均具动态,且原因各不相同:第一段是云岚舒卷而造成山“动”的错觉,第二段是风吹水动,引起山影破碎躁动;此段则是诗人游目四骋而造成的错觉。撰如此长诗,而能一笔不复,尤见韩愈才力之雄。自“大哉立天地”以下为后层。言终南山奇神灵,故诗人作诗以酬。

韩愈的七言诗鉴赏(韩愈写的一首五言古诗)(6)

名家点评

宋代学者范温《潜溪诗眼》:孙莘老尝谓老杜《北征》胜退之《南山诗》,王平甫以为《南山》胜《北征》,终不能相服。山谷尚少,乃曰:若论工巧,则《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二公之论遂定。

结语

此诗是唐代诗人韩愈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先写作诗的起因,刻镂山形,铺排山势、描写景物;中间插叙贞元十九年被贬南方时经过南山的情景;最后总承,又从不同角度,说出南山朴拙而奇特的一面。此篇可说是融合汉赋铺张雕绘之工,又效法了杜甫五言大篇之体制,炫露文才,尚奇新,不忌夸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