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商鞅讲的什么(浅评商鞅之功过是非)

大秦帝国商鞅讲的什么(浅评商鞅之功过是非)(1)

《大秦帝国》是著名历史小说家,西北大学法学教授孙皓辉先生,花费十几年心血所著成的长篇历史小说。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向读者展示秦国的历史,更是通过丰富的背景知识和扎实的史料考据,力求还原“多事之时,大争之世”的战国风貌,拨开历史迷雾,还原给世人一个相对公正的大秦。

在本书的序言中,孙皓晖先生说:

“我力图再现大秦帝国艰难走出旧时代阴影,全力开发新文明的沧桑巨变。

我力图将那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呈现给改革现在的中国人。

是否做到这一点,只有交给我读者去评判了。”

正如历史上对商鞅的评价多是“刻薄寡恩”,但纵观历史的长河,他提出的那些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加强集权……等变法政策,又无一不影响着大秦的崛起。

我对商鞅之人物的几点浅见:

1. 超于常人的敏锐观察

原名卫鞅的商鞅曾在魏国的丞相府做了五年的中庶子,丞相临终前曾向魏惠王举荐卫鞅,说他有治国之才。

但卫鞅对魏国的局势早已洞悉,他说:“魏国气象不佳,魏王不会用我。”

老丞相举荐不成,就让魏王杀之。

但卫鞅也料到了“魏王不用我,更不会杀我”,所以他自请为丞相守孝,一方面是为了不再向魏国效力,另一方面也是想另寻出路。

在考察秦孝公期间,卫鞅的所做所为,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君选臣,臣亦要择明君。”

三次觐见,才决议与秦共进退。

他能与秦孝公一起成为老秦人感恩的对象,离不开他对时事明睿的洞察力。

大秦帝国商鞅讲的什么(浅评商鞅之功过是非)(2)

2. 杀伐决断的铁腕政策

卫鞅用几个月的时间,跑遍了秦国的偏僻之地,对民风民俗了然于心,才制定出变法要诀。

第一次大用刑法,是孟西白三族与戎狄族的抢水大战,七百名参与者一律斩首示众。

有人可能会说,够狠、够残忍。依着“法不责众”的原则,处决一些重要人物即可。

但当时处于秦国变法之初,如果不是卫鞅的“铁腕”政策,怕是不能使变法更彻底地执行。

而只有让所有人看到,法令对任何人没有豁免权,才能在百姓心中立起权威。

在民风粗朴,私斗盛行的旧秦国,也只能用“猛药”方可立威。

3. 不惜牺牲小我的崇高抱负

商鞅变法二十余年,秦国日渐强大,可历朝历代变法的前后都是有人哭,有人笑。

有人得到了利益,自然就会有人的利益受损,比如那些旧臣,封地被取消,官爵权利被削减,自然也就会卯着劲儿想推翻新政。

历史上商鞅是以“车裂”而终,结局惨烈,被五马分尸。

但据史料记载,新王嬴驷并不属于异常残暴的君王,反而也是明君。

所以,小说中描写到商鞅是为了社稷着想,自己设计了自己,给了嬴驷一个扳倒旧臣、并威慑其余六国的机会。

这一点,是我喜欢的结局。

毕竟如此卓绝的古代大思想家,不惜小我成就众生的格局,才配得上商鞅的种种壮举。

大秦帝国商鞅讲的什么(浅评商鞅之功过是非)(3)

这也是我在看小说的时候,时常会思考的一个问题。商鞅的精神以及成就,即使放在现代,那也是无人能比的,他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奇人,秦国的强大应该有他一半的功劳。

《大秦帝国》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不像传统的史书那么晦涩难懂,再加上这段历史本身就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人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一种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感油然而升,格局瞬间被打开。

合上书本,“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悲壮口号似乎还响在耳边,秦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纯朴情景还闪在眼前。

大秦帝国的光辉,是应该被铭记,让我们及后人知道,我们的先祖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拥有着什么样的精神。

《大秦帝国》不失为一部沧桑厚重的历史挽歌,商鞅、张仪、苏秦、白起、李斯、蒙恬、吕不韦……各种人物形象,以及权利争夺,各种神奇谋略,战争场景等等,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让人看到一幅流光溢彩的历史画卷。

这真的是一部值得一看,又耐人寻味的历史小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