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从发展到现在的过程(通信历史连载178-华为之20亿元流程再造)

通信历史连载178-华为之20亿元流程再造

华为从发展到现在的过程(通信历史连载178-华为之20亿元流程再造)(1)

1995年:华为斥资1000万元分别从美国和德国引进两套先进管理系统后,咨询顾问们基本上都听从华为人的指挥,甚至华为人还能对他们的系统提出各种各样的改进方法和优化意见,当然最后以流程满目苍夷为代价而告终。

1997年:任正非在管理工程事业部CIMS系统汇报会上说“华为公司打翻身仗就是要靠管理,现我们管理太低下,人员浪费太大,重复劳动太多。如果完全解决管理问题,我们效益翻一番是有希望的

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1997年年底,任正非把10万元的二手标致车,换成了宝马。某天,任老板开车兜风,超过一辆慢腾腾的旧车,开车者是IBM老板郭士纳,便冲着郭士纳大喊:“开过宝马吗?”郭士纳不理会。兜了一圈,又超过郭士纳,再喊:“开过宝马吗?”第三次,复喊。郭士纳反问:“你要表达什么意思?”任正非回答:“请问宝马的刹车在哪里?”

编造这个段子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1997年的华为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学会踩油门,但没有学会踩刹车;学会高速成长,但没有学会对成长的管理。

1997年圣诞节:任正非走访IBM等科技公司。IBM高管Arleta(陈青茹)送给任正非一本哈佛大学出版的讲IPD变革的书,成为华为向美国企业学习管理的重要契机。访问结束后,任正非一行在硅谷的酒店三天没有出门,开了一个工作会议,消化访问笔记,整理出一厚叠简报准备带回国内传达。下图为任正非在IBM总部听取汇报现场,右一为郭士纳。

华为从发展到现在的过程(通信历史连载178-华为之20亿元流程再造)(2)

1998年2月:任正非在《华为人报》发表《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只有认真向这些大公司学习,才会使自己少走弯路,少交学费。IBM是付出数十亿美元直接代价总结出来的,他们经历的痛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1993年郭士纳接手亏损160亿美元的IBM。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革,付出80亿美元的行政改革费用。2001年IBM总营收884亿美元,净赢利77亿美元

1998年:华为决定聘请IBM为华为梳理流程和建立系统。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周伟焜报价70位顾问按级别分为3类,每小时收取的费用分别为300美元、500美元和680美元,为期5年。此次管理变革分二期进行,仅第一期,华为就要投入20亿元人民币。华为财务总裁想砍价,任正非说:“你负责砍价,你能否负责承担项目风险?”任正非问:“你们有信心把项目做好吗?”周伟焜说能,任正非拍板定了项目。IBM华为一期5年的项目,包括IPD(Integrated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集成供应链)、IT系统重整、财务四统一等8个管理变革项目,合同价加实施费加IT工具费,投入近20亿元。

1998年8月10日:华为召集了由上百位副总裁和总监级干部参加的管理会议,宣布与IBM公司合作启动“IT策略与规划(ITS&P)”项目,内容包括华为未来3~5年向世界级企业转型所需开展的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IT系统重整、财务四统一等8个管理变革项目。宣布以孙亚芳为总指挥、郭平任副组长的变革领导小组的成员名单,宣布由研发、市场、生产、财务等富有经验的300多名业务骨干所组成的管理工程部的干部任命,全力以赴配合IBM顾问的各项工作。

1998年8月29日:第一批50多位IBM顾问浩浩荡荡进驻华为。任正非指示,把非常拥挤的华为总部腾出很多临海的房间,按照IBM风格进行布置并购买新的办公家具,让顾问来到华为后感觉仍然在IBM,可谓宾至如归。任正非专门抽调300多名华为内部骨干,专门成立配合IBM项目组的管理工程部。任正非撂下狠话“谁要是抵触变革,谁就离开华为”。

华为从发展到现在的过程(通信历史连载178-华为之20亿元流程再造)(3)

1998年9月20日:报告会上提出了华为研发管理十大问题。汇报会结束后,任正非庆幸地说:“这次请IBM 当老师请对了,华为就是要请这种敢跟我们叫板的顾问来做项目。

华为从发展到现在的过程(通信历史连载178-华为之20亿元流程再造)(4)

1998年:任正非《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没有优良的管理难以保持超过任正非在IPD动员大会上说:“世界上还有非常多的好的管理,但是我们不能什么都学,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一个白痴。因为这个往这边管,那个往那边管,综合起来就抵消为零。所以我们只向一个顾问学习,只学习IBM。”

竞争对手的速度。大规模不可能自动地带来低成本,低成本是管理产生的,盲目的规模化是不正确的,规模化以后没有良好的管理,同样也不能出现低成本。

1998年12月:IBM顾问在对华为供应链进行变革之前,曾对华为的运行现状做过一次详细的摸底调查:华为的订单及时交货率为30%,而世界级企业平均为90%;华为的库存周转率为3.6次/年,而世界级企业平均为9.4次/年;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为20—25天,而世界级企业平均为10天左右。

1999年4月17日:启动IPD 体系建设。华为召开IPD项目动员大会,任正非讲话《不好好学习IPD的人要除名》。会上提出:

1.首先,要坚决打击一知半解的标新立异者,清除不思进取的怠惰者;

2.从客观和主观上,公司都需要一场变革。各级部门要紧密配合起来,努力改进我们的方法;

3.我们惟有全力以赴去努力学习IBM,才能保证IPD业务变革的成功。

1999年11月16日:IPD第一阶段总结汇报会,任正非提出“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的方针,五年内不许任何改良,五年之后局部改动,十年以后才能结构性改动。任正非说:“我们是要先买一双美国鞋, 不合脚, 就削足适履。”、“37码就37码,脚大了就把脚砍掉一些也得穿,不愿砍脚的人,你就到那边去做大脚女人,种地去,靠边站。

1999年底:华为又启动了ISC项目来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2000年-2002年:IBM帮助华为在IT方面做系统集成中心、数据中心以及网络研究等重点项目

2000年-2003年:成立Project Office来管理协调所有的项目。一直持续到2003年所有的项目都告一段落。

2000年5月17日:华为无线业务部大容量移动交换机VMSCa6.0产品作为IPD 第一个试点,在IBM顾问的指导下,研发周期10个月,完成了首次试运行IPD 流程。经过三个产品历时一年的试点,IPD流程的实施在华为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产品研发总周期缩短50%。

2002年:所有新启动的项目都按照IPD 流程来运作。实施IPD三年后,产品开发流程得到重大改善,多项指标被刷新:

  • 高端产品上市时间从70个月减少到20个月,中端产品上市时间从50个月减少到10个月,低端产品上市时间少于6个月;
  • 研发费用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从12%减少到6%;
  • 研发损失从25%减少到6%;
  • 产品质量得到提高,人均产出率大幅度提高,产品成本降低。

2003年12月:IBM顾问完成了为期五年的第一期管理变革准备撤出华为的前一天,再度给研发部门上了最后一堂课。当IBM顾问重新演示了1998年9月在第一堂课上展示的PPT文档时,在座的绝大多数研发人员惊奇地发现,当时顾问们对华为管理弊端的十大“美式”诊断,现在至少有9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并达成共识,IPD终于融入华为人的灵魂和血液之中,彻底改变华为人的做事方法。

2003年:任正非《理性与平实中存活》“为什么我要认真推IPD、ISC?就是摆脱企业对个人的依赖,使要做的事,从输入到输出,直接端到端,简洁并控制有效地连通,尽可能地减少层级,使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就这么简单一句话。”

2005年:华为结合自己的产品战略、产品开发特点进行大量产品优化,基本上对IPD 驾轻就熟了。

2008年2月29日:华为董事长孙亚芳率领50余名高层干部,在坂田基地高培中心举行盛大的IBM顾问答谢欢送晚宴,隆重答谢150多名IBM顾问在过去10年间给予华为的指导和帮助。由于长期密切地并肩作战,在酒会现场,华为一位负责管理变革的副总裁失声痛哭:“尽管对IBM来说,这只是一个商业咨询项目,但对华为而言,却意味着脱胎换骨。”IBM的资深顾问阿莱特(Arleta)则感慨地说:“过去的10年我们耗费了无数的心血和精力,甚至把心也掏给了华为,我们为有机会把华为改造成一家跨国公司而甚感欣慰与骄傲。

2008年:IPD实施十年之后的2008年,华为收入20年增长20倍,研发周期缩短近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三成。

2016年:推出“日落法”,华为的IPD 流程优化完成

任正非说:“是IBM教会了我们爬树,我们才爬上树摘到了苹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