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净界法师讲解(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自序)

大佛顶首楞严经净界法师讲解(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自序)(1)

选自《守培全集》

释迦如来,应化世间,为别事,为欲令众生识得自己本来面目而已。我等众生,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遗真,将奴作郎,妄起贪嗔,自招罪业。如蚕作茧,自缚自缠,无解脱时。愚者安愚,不求解脱;智者求解,不得其门。如古之外道六师,今之科学、哲学,研究万物之本原,曰唯心唯物,曰一元二元,无有是处。吾佛教中,言万物之本原,言之烂矣。但则,欲买无处买,欲卖无人要,良可慨耶!首楞严经,显密圆通,顿渐俱备。印度国王,秘为至宝,禁止外传。我国古德,谓之教网宏纲,禅门要关。余谓此经,非但是教网禅关,亦是破无始黑暗之明灯,照本来面目之宝镜也。

本经详明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二者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乃至人之五阴身,如何组织而成?人身之六根性,如何分别而有?如是种种奇谈、要闻,非佛不能说,他教无所闻。诸经虽说,略而不详,非若此经详细分明,譬喻而解说也。以此经对于世界众生根本问题,有切体之关系故,古今诸大德沙门居士,咸喜研究。由唐迄今,注释此经者,其人数百,其书数千,广说略说,总说别说,节要说,谈玄说,横说竖说,顺说逆说,无说不有,无微不至,更有何义而复著此疏耶?大藏之中,未疏之经,多且众矣,不疏他而独疏此,使繁者益繁,而缺者任缺,智者用心,宜如此乎?然乎此经之疏多矣,但已阐之经义固多,未阐之经义亦不少。尝闻一字之义,海墨书而不能尽,况此十卷灵文,岂可疏尽乎?诸疏中非特阐扬经之微义不能尽,而经之大义亦未能尽。又不独大义未能尽,而谬解经义者有之,疑而不能决者亦有之。

经云:阿难见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是为阿难请问三大问题。如来答复此三,而成此经。楞严十卷,不外此三问题明矣。从何至何为答妙奢摩他?从何至何为答三摩?从何至何为答禅那?如是大义,是经之纲要,首当发明。

从阿难请示起,至第四卷尚留观听止,此中佛答阿难最初方便、妙奢摩他之问,发明九法界虚幻不实之理;此即理经也。从阿难请赐华屋之门起,至第九卷即魔王说止,此中佛答阿难三摩之问,发明十法界造因感果之事;此即行经也。从罢座再来起,至第十卷不恋三界止,此中佛答阿难禅那之问,发明破五阴之魔境;此即证经也。

以上理、行、证三经中,各有主要。理经妙奢摩他为主,其中虽说三摩、禅那,乃奢摩他中所具之三摩、禅那也。行经中以三摩为主,其中虽说奢摩他、禅那,乃三摩中所具之奢摩他、禅那也。证经中以禅那为主,其中虽说奢摩他、三摩,乃禅那中所具之奢摩他、三摩也。如是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三即一,一即三,其中主宾,非明眼者不能分别。如是经义,求于诸注,尠有发明者,以是余谓经之大义,犹未显尽也。

阿难七求心处,诸注谬为如来七处征心。十二类生与十类生,乃生起与还灭之不同也。非有色,非无色,为众生之真元,从此起妄,即生非有想,非无想。由有妄想,而有卵胎湿化;而有有色,无色,有想,无想,故有十二类生也。众生还灭,非有色,非无色,不起妄,即无非有想,非无想,想无故,卵胎湿化亦无。胎卵湿化无,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亦无,非有色,非无色,离妄归真,名为成佛。是故还灭,只有十类生也。诸注不解此义,谬除无色、无想,而成十类也。

经云:流变三叠,一十百千;六根功德,各有一千二百。诸注不解流变之义,所解皆谬也。经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此解等觉所居之地位也。诸注谬为如来出涅槃,菩萨入涅槃,出入相交,名为等觉。如来不动道场,周遍十方,有何出入耶?如来出涅槃,与菩萨断惑证真,有何关系乎?

经云:重重单复十、二位,方尽妙觉;此释妙觉义也。诸注不解单十、复十、二位之义,谬为单复合成十二种位次。经云:上历六十圣位。经中只有五十五位。诸注不明六十之义,谬以非位为位,凑成六十之数。如是等谬,诸注皆然,以是余谓谬解经义者有之。

三渐次增进,有时以他为圣位,有时以他为非圣位。究竟是位非位?诸注不能决定。五十五位菩提路,考其修行位次,实有五十七位,诸注加减,疑惑不定。等觉,妙觉,有时以为位次,有时以为非位次。究竟是位非位?诸注不能决定。诸大乘经,凡言菩萨修证位次,皆以十地为尽位。别说等觉,妙觉,略露重修,义不明显。是以学教者,对于等妙二觉,含含糊糊,不能切实明了。

天台智者大师说:十地后有等觉,等觉后有妙觉,菩萨地尽于妙觉。贤首教亦学此说。后来学者,皆依此说,而忽略诸经。本经对于等妙二觉,有分明指示,曰:觉际入交,名为等觉,重重单复十、二位,方尽妙觉。义是从干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向、暖、顶、忍、世第一、十地,此单十位之果地觉,名为等觉。复由金刚干慧,金刚十信,乃至金刚十地,此复十位之果地觉,名曰妙觉。是故经云:重重单十、复十、二种位次尽,名为妙觉。璎珞经云:等觉报修凡夫事。亦言等觉重修凡夫所修之圣位也。仁王经云:等觉以前伏烦恼,等觉后,以金刚智,方能断烦恼;皆同此经等觉复修前位义也。

诸家注疏,明知此经文义,不合台贤教义,而依台贤教义,强释此经,以致百病丛生。余疏此经,不但欲纠正此经文义,亦欲纠正佛教全体教义也。如是等经文,诸注疏者,不得真像,乱起猜疑,聚讼纷纷,莫衷一是;此余所谓疑而不决者亦有之也。

又法相宗学者,以此经文义多反彼宗,而谤此经是伪造。其实法相宗,不但反对此经,乃反对全体佛教也。以佛说一切法皆空,彼说一切法皆有故。有相法,是生死的根源,为佛法之大障碍;我佛出世,专为破此。今之佛徒,提倡法相,毁谤楞严,实即是提倡邪宗,毁谤正法。衲子不识邪正,以正作邪,以邪为正,而望佛教兴盛,呜呼悲哉!

或问:佛教一切法空,不立一法。我观一切经文,以及一切注疏,皆是名相,何言佛教反法相耶?

答:佛经常说,佛法离一切相;离文字相,离言说相,此即表示佛法之真实相也。今人即以经文为佛法,而不知经文是佛法之注解,非佛法也。经文与佛法相差甚远,而经之疏,则于佛法又远之远矣。佛说经文,表示佛法,犹如标月指。今人以经文为佛法,岂但不识佛法,亦复不识名相。犹如执指为月,岂但不识月,亦复不识指。自已执指迷月,而复毁舍指认月者,余于此者,安忍缄默而无言乎!

经文既非佛法,然则,古人为何而解经文远离佛法耶?爰上根利智者,终日行藏,语默动静,无非佛法,不须经文解说,自然与佛法不相违背。若中根之士,不能亲见佛法,必须经文说明,从经文而悟明佛法。若下根之人,非特不能亲见佛法,亦复不能领会经文,于是古德曲垂方便,注解经文,俾下根者流,从注疏而会经文,从经文而悟明佛法。佛法以经文为门户,经文以注疏为先导,则注疏于佛法不无小补焉。

但注疏者,不了佛法,即不能解经文。是以注疏者,欲解经文,先须了知佛法。若画竹者,胸有成竹,乃可画竹。若胸无成竹,任笔成形,是竹非竹,自不能知,焉名为之画竹者乎?至若未会经文,而强作注解者,此又不但不能阐明佛法,而反为经文作障碍。如画竹者,不知竹是何物,濡笔涂鸦,示人曰竹。知者固不值一笑,而不知者即以彼为竹,转以竹非为竹,迷人正见,莫胜于此!观今之法相宗,多与此经相抵触,然人不非法相,而独非此经者,即不识真竹之类也。

然法相虽非楞严,而楞严终不为所非,惟误解楞严者,障碍楞严。又一人误者,其障犹轻,一误众误,其障至甚!是故余著此疏,以补前人之未备,而作后学之阶梯,正为楞严除障碍,而显佛法之真象,破世间之昏暗,见自己之本来也。若见真象者,吾疏亦非矣。此如佛说之经,如标月指,见佛法者必舍经文。若执经文为佛法者,犹如执指为月。读者依疏而求经,见经者当舍疏。若执疏为经者,亦如执指迷月,殊违余愿矣。

夫余虽明诸疏之非,非欲废弃诸疏也。如于长材指其寸朽,不以寸朽而弃长材。余之所得,亦从诸经中来也。古人开荒,余耕熟地,难易若此,不得谓余之智逾古人也。至余不疏他经者,以他经未生障碍,或已生障碍,未若此经之多故尔。

此经疏于镇江玉山超岸寺妙心精室,因以名妙心疏焉。

民国二十四年四月佛诞日沙门守培印光疏后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