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诗词作品(手写诗词 脚踩泥田)

乡村诗词作品(手写诗词 脚踩泥田)(1)

新华社贵阳4月2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黄勇贤 李平 罗羽)“人牛相伴去耕田,银铧犁破水中天。一步一摇有节奏,犹如跳舞心飘然……”在中国贵州绥阳县金字村有这样一群农民诗人,他们白天踩着露水下地耕作,晚上点亮一盏灯,拿起纸笔写诗词。

在这个群山环绕、中间一派宽阔田园的西南小山村,既有农民创作的田野劳作诗,也有怡情养性的典雅词,还有朗朗上口的山民歌。

家有8亩田土的农民诗人易道强,从1972年便开始创作诗歌。对他来说,读诗、写诗仿如犁田、插秧一样,既是一种传承已久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修身养德的价值追求。

“把手牛粪撒野田,一块墨玉照农颜。沃壤盖上黑绒被,心头展现好丰年。满身粪迹不觉臭,再脏再累心里甜。”他的《撒粪诗》写出了农民诗人的心灵境界。

金字村是一块被先贤文化浸染的土地。担任过金字村诗词学会会长的易道强说,仅清代村里就产生过6名进士、2名举人、40余名秀才。这些先贤遗世文章滋养着当地文脉,也用“黍稷诗书世代绵”的家训砥砺后人耕劳不忘本,修身勤养德。

犁田、耙田样样精通的农民诗人郑继方,在家乡诗词文化的感染下,41岁开始作诗写词,至今已创作1000多首。对于农民写诗的乐趣,他在《画堂春·农民写诗》中这样写道:“如今诗赋不稀奇,山村晓露晨曦。农民提笔把诗习,字字生机。种地学诗并举,不分冷热朝夕。诗飞词跃赞功绩,韵雅情痴。”

乡村诗词作品(手写诗词 脚踩泥田)(2)

不爱牌桌爱书桌的28岁村民巫谢玉,平时在县城工业园区务工,一周要上6天班,但闲暇时间仍爱参加村里的诗社活动,不时提笔写诗。在她看来,写诗虽然挣不到钱,富不了家,但能让人从简、从德、从善,这种纯净的乐趣不输于打牌、看电视。

金字村丰富的民歌文化,也助推着当地诗歌的传承发展。“金字村广泛流行的薅草歌、抬料歌、抬丧歌等民歌体,都含有诗歌的基因。”绥阳县诗歌学会副会长吴仲华举例说,当地农民歌手韩述华创作的一首民歌“昨夜等郎紧不来,烧了几多冤枉柴,仔鸡炖汤都干了,油煎豆腐起青苔”,就是其鲜明代表。

善于从书画和文学作品中学习诗词理论,进而运用于诗词之中,是金字村农民诗人创作的一个特点。例如农民诗人李小江根据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创作一诗:“野渚琼楼映水中,枫叶飞舞落江红。山村小舍箫声起,一轮明月挂碧空。”

诗歌怡情,也塑造着淳朴的民风。易道强说:“我们这个村,村民很少沉迷麻将,也不盛行物质攀比,尊老爱幼成风。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村民纷纷捐资捐物,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乡村诗词作品(手写诗词 脚踩泥田)(3)

绥阳县诗歌学会会长黄明仲说,自东汉尹珍设帐讲学,儒学文化在绥阳传承2000余年。宋明至清代,绥阳历史上留存诗文的诗人有100多位,在世代耕读传家的文化浸润下,绥阳现有农民诗歌作者近200人,累计发表作品5000余篇(首),20余名农民诗词作者还成为遵义市、贵州省的作协会员或诗词学会会员。

据黄明仲介绍,像金字村这般农民手写诗词、脚踩泥田的村寨,绥阳县就有五六个。如今,这些居住在“古柏苍苍石磴遥,几曲清流过小桥”的大山村民,正以“书香犹如春江水,墨染农耕代代兴”的精神风貌抒写着其昂扬高雅的价值追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