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帖的正确笔法(读帖散记汉隶怎么临)
汉 隶
汉隶是主要在汉代完成基本形态,并广泛流行应用于汉代的一种字体。字形以扁方为主,横竖点波磔为基本笔画。章法横向取势,行大于列。因其博大、古奥、简敛、雄浑,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以载体划分:石刻文字与简帛文字。通常讲的汉隶指的是石刻文字。
汉隶的书体特征
汉隶字形以扁方为主,横竖点波磔为基本笔画,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章法横行的空间大于竖列,横向取势,重心下沉。
(一)、笔法:方笔、圆笔,方圆兼有。中锋,藏头舒尾,讲究相背虚实,不做明显提按。
(二)、字法:横竖点波磔,无勾。横画突出,左右开张又不失内敛。字形以扁方为主,亦不乏矩、圆、角形。变随章法。中宫开阔,重心下沉。
(三)、章法:横向取势,横行的空间大于竖列的章法布局者多。也有无行无列者,浑如一字。
汉隶的艺术审美特征
基本特征:汉隶艺术审美最重要的特征即:博大、古奥、简敛、雄浑。
其核心是:朴。
汉隶怎么临
秋元草堂 王增军
一、先抓“字形构”
虽然实临力求“形似”,以笔划结构精准为目的,意在“取法”。但是,翻开字帖,第一眼看到是什么?是什么首先吸引注意力?是字形,是质朴的外在样子。这时是绝对看不到精确的笔法、字法和结构的。对于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面对千年前的刻石文字肯定是茫然,找不到下笔处,无所适从。这一点对于初涉汉隶者尤甚!
实临的开始只能“以貌取字”,相当于“以貌取人”,顺从第一印象。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实践证明,也是最有效、科学的学习汉隶的好办法。
首先,“以貌取字”符合人的生理习惯。初学书法特别是初学汉隶,先选择喜欢的字,写字的大模样即字的大概形状,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人的直觉即第一感觉不一定深刻,但是,它往往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观存在,是事物的特点。这样的存在和特点往往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果是正面的常给人以好感。从好感进入容易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会变得主动。主动自觉后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适时引导关注笔法、字法等技法问题,就容易接受和掌握了。
第二,符合汉隶艺术特征表现规律。汉隶艺术特征是质朴,一切技术手段都隐藏其后。汉隶由于是先书后刻的产物,其技法表现在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的。先抓住字形特点,写大概感觉是非常正确的,有利于正确建立汉隶质朴的审美格局。
“以貌取字”临摹汉隶有特点的单字也是有规律技巧的。汉隶字形一般比较扁,横平竖短,波磔对称;字的中宫一般不紧,重心下沉,平正中有动势;蚕头雁尾是笔划特征,调控字态。抓住这些规律就比较容易把字的外形写像。
初学汉隶临摹单字,笔划可能不精确无力量,先不必太多在意,先临字的外形,尽量地写像。随着字形临摹得越来越像,再逐步强调笔划的准确,转入学习真正技法阶段,从“起、行、收”开始。
二、再练“起行收”
每一个笔划都由起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完成。
第一,起笔
起笔即笔划的入笔第一笔。起笔时,首先要看清笔划最开始的形状,是方还是圆,它决定入笔的方法。汉隶笔划起笔,以方笔或圆笔居多,也有圆中带方或方中带圆的。汉隶的方笔有凿刻因素,非纯毛笔书写效果,这洽洽是汉隶的特点特有的美。在临写这样的方笔时,不要刻意为之,写出方劲的意象味道即可。起笔藏锋迅速回锋,主副毫瞬间形成一个折面,按笔逆行,方笔即成。这样的方笔浑厚有力。圆笔藏锋逆行,而后顺行使副毫完成圆笔形态。
第二,行笔
行笔是形成笔划的中间环节,更是一些较长笔划技法转换变化丰富的环节。在此期间,形成笔划的中间形态。仔细观察碑帖中行笔有哪些起伏变化,笔毫是均匀发力还是经过提按或者绞转行成笔划的形态。
第三,收笔
收笔是笔划完成阶段,是对起笔和行笔的交代。收笔在碑帖中的形态有方、圆、尖、角、斜等形态变化。
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笔划环节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和因果的。起笔决定行笔,起笔的笔形、笔势及速度等,决定行笔的方法。行笔决定收笔,收笔又是对起笔和行笔目标诉求的呈现。汉隶笔划之间没有承接关系,但是有相背虚实关系,这种关系在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进行过程中完成。
蚕 头 燕 尾
提要:蚕头燕尾形式下,密藏着汉隶的全部笔法。起笔回锋,裹铺兼行,收笔顿提斜出,一波三折。创造汉字书法抽象符号表意体系;左右开张,横向取势,汉字书法家族从此诞生古朴、浑厚、简敛、博大新书体。
蚕头燕尾,一划担当大汉隶。
蚕头燕尾又称蚕头雁尾,《辞源》是这样定义的,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梁披云《中国书法大字典》:世俗对隶书横划起笔、横波收笔的形象说法。意谓一些长划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提,形如雁尾。《辞源》《中国书法大字典》起码提供了这样的基本信息,一是蚕头燕尾是一种笔法;二是蚕头燕尾特指隶书笔划。
但是,详细解释似乎费力不讨好。特别是试图从用笔方法的角度把词语讲明白,其结果,把蚕头燕尾的内涵说得越来越苍白。就像“道”可道,但是说出来就不是了。
一、蚕头燕尾出处
1、文字记载
《辞源》宋·赵佶《宣和画谱·颜真卿》载“隆起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 原来以为形容汉代隶书的书法专有名词的词汇,最早的文字记载却是出现在评价唐人的楷书里!宋 米芾也在其《海岳名言》中说“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
看来,在宋代以前是没有蚕头燕尾之说的,特别是在世俗认为蚕头燕尾最盛极的汉代,至少至今没有发现这样的记载。
2、实物记载
与文字记载相比,表现蚕头燕尾艺术特征的器物,在时间上要久远的多,涉及的字体要丰富的多,存世量更蔚为壮观。
从目前出土和存世来看,蚕头燕尾形象笔划,起码早在我国西周时期,鼎彝金文大篆字体中,就已经有精彩的表现了。圆浑雍容的起笔,钝厚开张的收笔,其形象特征在两周时期金文中随处可见。如:《令彝》《大克鼎》《大盂鼎》《墙盘》等等。
蚕头燕尾出现最多,影响最大,乃至统领一种书体的当然是在汉代,隶书。汉代隶书上承大小篆,特别是大篆高古、雍容、沉厚、肃穆的气息,在汉隶中得到承传并且发扬光大。蚕头燕尾特别是在东汉隶书中,表现达到了极致。无论是在工稳严谨类,如《史晨碑》《乙瑛碑》《韩仁铭》《熹平石经残石》《封龙山碑》《西岳华山庙碑》;
方劲朴拙类,如《张迁碑》(鲜于璜碑》《西狭颂》《校官碑》《肥致碑》;秀逸端庄类,如《曹全碑》《礼器碑》《孔宙碑》《朝侯小子碑》;宽博厚重类,如《郙阁颂》《衡方碑》《鲁峻碑》;遒劲潇散类,如《石门颂》《杨淮表记》;甚至奇肆诡谲类,如《夏承碑》等碑中,把各自的艺术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汉隶推向艺术颠峰。
在汉以后的朝代中,蚕头燕尾在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或隐或现都有所出现,引起学界较为关注的,当属在唐人颜真卿楷书和他的行书中的表现。
二、 蚕头燕尾的不同形态
古人把笔划比喻成“蚕与燕”这类动物的身体部分,绝对没有形貌比喻那么简单,他们之间一定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简言之,是把汉字的形态呈现,看作了一种与自然、与生命戚戚相关的审美呈现。而且,在不同时期,蚕头燕尾在不同书体的形象呈现是不同的,同时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特征。一般来说,蚕头燕尾在隶书中比较张显,在篆书、行草书和楷书中比较隐晦。
1、篆书中的蚕头燕尾
蚕头燕尾在金文大篆中已经有了鲜明的形象,特别是燕尾钝厚有力。为什么蚕头燕尾又写作蚕头雁尾呢,我想就是专指大篆里的这种大气磅礴的钝尾吧。蚕头在大篆里形象比较含蓄,虽然也有圆、钝、锥的区别,但是总体上是圆浑的。蚕头燕尾在金文大篆中的形态不那么丰富,这恰恰反映出它的高古、朴拙、雍容、大气。
2、汉隶中的蚕头燕尾
蚕头燕尾在汉代隶书中,集中表现在横划上,它的形态最为丰富多姿,可以用千变万化来形容,它主导着汉隶的审美诉求。所以,世俗提到蚕头燕尾,即指汉隶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A、清丽劲健:蚕头方正清爽,燕尾似剪裁出,迅疾可闻。二者由较瘦劲的线条连接过度,轮廓分明,清新昂扬。《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等多见此类。
B、温婉秀逸:蚕头微昂妙曼出探,燕尾圆融含蓄,似平湖微澜。从蚕头到燕尾一波三折,悠悠推出,优雅不群。《曹全碑》《朝侯小子碑》等多见此类。
C、静穆敦厚:蚕头圆浑近乎木讷,燕尾是蚕头的延续,只是到了最后顿出上挑。雍容、沉雄、大度。《郙阁颂》《衡方碑》《鲁峻碑》等多见此类。
D、方劲朴拙:蚕头方劲骨感,燕尾顿厚苍茫,常常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朴拙自然。《张迁碑》(鲜于璜碑》等多见此类。
E、稳健严谨:蚕头即方即圆,燕尾中规中矩,一波三折,不激不厉。《乙瑛碑》《韩仁铭》《封龙山碑》《西岳华山庙碑》等多见此类。
F、遗貌取神:不见蚕头亦不见燕尾,见的只有蚕影,闻的只有燕声。铅华洗尽古朴唯存。《石门颂》《杨淮表记》《祀三公山碑》以及《霍去病墓石刻字》《五凤刻石》《麃孝禹刻石》《莱子侯刻石》等多见此类。
G、遗神遗貌:既现蚕头又现燕尾,唯不见真性命。与其称之为蚕头到不如为龟头,或呆板或怪异,离经叛道。《熹平石经》《夏承碑》等是也。唐宋元明隶书亦多属此类。
3、行草书中的蚕头燕尾
蚕头燕尾在行草书中的形态表现是隐性的,遗貌取神。在汉章草、唐行草书中皆有表现。怀素小草《千字文》,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蚕头燕尾的精神随处可见。《续书断》中评颜真卿书法“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 。
4、楷书中的蚕头燕尾
蚕头燕尾在唐 颜真卿楷书中最为突出。《自书告身》中捺笔的起止处的笔形,显然是源于隶法的蚕头燕尾。并且类似笔法在颜真卿的其他作品,如《麻姑山仙坛记》、《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等中也多见,只是由于颜体中同时融合了篆籀笔法,所以其蚕头燕尾在面貌上有别于隶书体式。虽然《辞源》宋·赵佶《宣和画谱·颜真卿》“隆起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米芾也在其《海岳名言》置疑颜书:“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但是,大量的碑帖事实证明蚕头燕尾在颜真卿楷书中的存在。
三、蚕头燕尾基本笔法及其演绎
蚕头燕尾笔划形态多样,艺术表现力丰富,展现于篆隶草行楷诸体之中。特别是在汉代隶书中,从外在形貌到内质诉求,都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示,以致成为汉隶标志。这一切都源于创造这样笔划形态的方法,即笔法。
1、蚕头燕尾基本笔法
蚕头燕尾的基本笔法:横划运笔起笔时逆势回锋行笔(裹兼铺),当波形收笔时,顿笔反折斜出,一波三折。这是蚕头燕尾的基本用笔方法,也是汉代隶书的经典笔法。
为什么古人把这种笔法,比喻成蚕头燕尾,而不是其他动物呢?
蚕是一种昆虫,中国是原产地,驯化在室内饲养,故又称家蚕。养蚕和利用蚕丝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蚕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已有记载,至少在3000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人工养蚕。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就开始“养蚕取丝”了。《诗·豳风》中有“蚕月条桑”,《汉乐府诗集·陌上桑》有“罗敷善蚕桑”等等,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则更多,晋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唐代王维《渭川田家》“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中国人的生活生产与蚕息息相关,更敬佩蚕的精神和品格。
蚕的一生都在辛勤劳作,一生都在蜕变,从蚕卵—蚁蚕—熟蚕—茧蚕—蚕蛾,再到蚕卵。李商隐诗“春蚕到死丝方尽”,就是对蚕一生奉献高尚品德的最真实的总结。中华民族是一个尚德的民族,评价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品德如何。因此,蚕更像中国人骨子里的道德模范。
蚕的形态运动方式,与毛笔运行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对运笔起势有很多启发。
首先,蚕在静态时,是一条有生命的线。虽然它是相对不动的,头微微隆起身体安静,无数的毛足吸附在栖息之所。但是,它给人的感觉极富质感,静中寓动。就像毛笔万毫齐力,在宣纸上刚刚中锋写过的墨线,饱满、有力却内藏锋芒。
蚕在吐丝时的动作样貌,最像许多笔划形态,许多笔划的运笔方法,可以从蚕吐丝时的动作中得到启示。蚕吐丝结茧时,头不停摆动,由近及远,再到由远到近。头的形态由隆起的圆钝,到探伸的尖突,变化十分丰富。特别是,头带丝在空中敏捷的瞬间折返动作,恰有汉隶蚕头方圆笔的笔法之势。
雁或燕也是华夏民族崇敬的动物。他们是忠贞、勤劳、感恩的象征。燕子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不止是因为有一双有力的翅膀,更有一个把握方向的尾巴。尾巴是燕子起行止的控制器。书法收笔从燕尾得到启示,不仅是一划的收笔方式,还通过这样的笔法,调控一个字的平衡,乃至影响把握着通篇章法的走向。
汉隶碑刻众多,面貌多样,艺术风格多彩,蚕头燕尾的具体形态千变万化,但是,其基本笔法是不变的。
蚕头燕尾之所以能成为汉隶的代名词,成为汉隶的标志,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基本笔法。因为,这个基本笔法揭示了汉隶艺术的基本规律。汉隶的一切笔法都由此衍生而出。
2、蚕头燕尾基本笔法的演绎
汉隶蚕头燕尾笔法就是汉隶的笔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汉隶所有的笔划横竖波磔点的笔法,都是由此演绎而来的。逆入平出,一波三折,无论是波磔还是点,都是遵循着这样的基本规律完成的。只不过有的笔划如“点”,是基本笔法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无明显蚕头燕尾的《石门颂》,和蚕头燕尾鲜明的《礼器碑》一样,其笔法都是从蚕头燕尾的基本笔法演绎而来的。一波三折的三,不是数学意义上的三,是多的意思,变化的意思。蚕头燕尾基本笔法,在不同的审美情景诉求下,随境而化,化而造境。
动态多变的蚕头燕尾,不变的基本笔法。蚕头燕尾基本笔法缔造了汉隶审美品质。同时,汉隶内质诉求也引导、规范着蚕头燕尾基本笔法不断完善和丰富。
四、蚕头燕尾笔法的意义
蚕头燕尾笔法伴随汉代隶书书体成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形成体系。功在汉隶,意义惠及汉字书法整体。当然最大的意义还是体现在汉隶书体之上。
1、创立汉字书法抽象符号表意新体系
汉字发展到了汉代,开始由具象向抽象转变,逐步脱离篆书以象形为主的字型结构,建立抽象符号表意汉字结构;线条由婉曲的弧笔变为平实的直笔,曲转处由连绵圆转变为方折。出现点、波、磔汉字笔划。蚕头燕尾笔法,从篆书象形图案中孕育,在汉隶中成长完善,创造完美汉字笔划,表达更丰富的审美意象。
篆书演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及其重要的一次变革。其本质是开创汉字抽象符号化表意新体系,汉隶与篆书本质的不同在于,篆书是象形图案表意结构,笔划为单一画线,依附于图案,其意义在于说明图案本身;隶书是抽象符号表意结构,笔划构成字体结构。笔划是个性符号,在字的整体结构中和而不同,独立表达,其意义在于结构的叙述,侧重于表达。
蚕头燕尾完整笔法,诞生了点、波、磔汉字笔划,汉字书写从此可以自由提按。为草、楷、行汉字书法抽象符号表意新形式的创立,客观上做足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2、揭示了汉隶艺术的基本规律
汉隶艺术审美本质是“朴”,博大、古奥、简敛、雄浑,正大气象是它的审美特征。完美表现这样的特征,准确传递这样的审美诉求的方式方法体系,就是汉隶艺术的基本规律。
蚕头燕尾突出表现在汉隶横划之上非偶然,它顺应了华夏民族泥土文明审美诉求。秦汉时代疆土辽阔,各民族空前大融合,社会安定,民风纯朴彪悍。农耕社会人们依赖土地,井饮田食,崇尚自然。蚕头燕尾左右开张,呈横向伸展之势,汉字逾显宽博;重心下沉,中宫开阔,汉字逾显稳重大气。蚕头燕尾基本笔法在自身完善过程中,创立了一种古朴、浑厚、大气的新的书体体系结构,这就是汉隶!同时,蚕头燕尾基本笔法也很好地揭示了汉隶艺术的基本规律。
五、蚕头燕尾的程式与程式化
蚕头燕尾在汉隶中的表现登峰造极,以至于成为汉隶的标志。特别是东汉末年,蚕头燕尾在隶书中几近格式化。汉隶蚕头燕尾的确存在着程式化倾向。
程式就是一定的格式、规矩、形式。艺术程式是揭示艺术本质特征的体系结构和技法规范。它是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自然约定俗成的,是艺术遵循的基本规律,也是评判艺术的基本尺度。
大凡艺术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都有各自的程式。中外大都如此,中国的戏曲、国画、书法尤甚。
1、蚕头燕尾汉隶程式是艺术的经典规范
蚕头燕尾程式是汉代隶书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形成的一种艺术程序格式,代表着汉隶艺术体系、规律的成熟与完善。标志着隶书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
蚕头燕尾程式从无数汉代碑刻中概括提炼出来,它完美表达了汉隶的审美本质诉求,揭示了汉隶艺术的基本规律。它所创造形成的博大、古奥、简敛、雄浑,古朴正大的审美品质,在中国书法艺术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艺术学习的正确途径,就是从程式入手,学习经典范式,探寻艺术基本规律,以承传创造。蚕头燕尾程式是学习欣赏汉代隶书艺术基本规律的正确途径,必须高度重视。
《礼器碑》《张迁碑》是蚕头燕尾程式的典型代表,《石门颂》《祀三公山碑》同样也是杰出的。虽然它们没有明显的蚕头燕尾,但是,表现出来的古朴、苍茫、浑厚的审美特质,恰是蚕头燕尾汉隶程式的核心诉求。蚕头燕尾汉隶程式不是不变的具体艺术形态,是指一种特定的审美规范,是技法诉求的根。
2、蚕头燕尾汉隶程式化与艺术发展的矛盾
艺术程式化是对艺术体系结构程式的概念化、简单化、方法化的理解和处理,是艺术承传和创造的死敌。艺术程式概念化、方法化,使得维系艺术体系结构,反映艺术审美本质的基本规律将不复存在。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一切技法上的追求都会成为失去本质意义的“缘木求鱼”,没有了诉求目的。
就蚕头燕尾汉隶程式化而言,东汉的《熹平石经》《夏承碑》,唐宋隶书之所以徒有蚕头燕尾面目,没有了汉隶古朴大气的风骨,就是因为把汉隶概念化、简单化、方法化、美术化了。背离了古朴大气审美品质的汉隶的基本艺术规律,歪曲蚕头燕尾基本笔法。破坏了汉隶艺术审美体系结构,使一切格式、技法失去正确目标诉求,终结了汉隶艺术生命。
程式化的蚕头燕尾是工艺装饰,不是艺术,与汉隶无关。
蚕头燕尾基本笔法是中国艺术的经典至宝,它所独有的艺术基本规律是真理。肇始于西周金文,成熟于东汉隶书,发展于唐颜楷行书,重生于清伊秉绶等隶书。是真理就不会泯灭,望其代有人传。2011年初稿,2014年第二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