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女生(七夕一个女人)

七夕 女生(七夕一个女人)(1)

她们懂得自己身处什么样的时代,

她们更清醒,也更决绝,

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

在诗作《临终断章》中,美国诗人雷蒙德·卡佛曾写道,人一生中最想得到的事物,无非是“感觉自己在世间为人所爱”。无论是在和平的岁月里,还是在动荡的时代中,世人都对爱情投去了太多美好的向往。72年前的一座海上小城,一群美丽的女学生也不能摆脱对爱恋的稚嫩渴望。

杨怡芬长篇新作《离觞》写乱世中的日常生活,写乱世中的爱情故事。“爱情让人心驰神往,独立自主价值千金”,这里有一群追求独立的女性,她们没有在爱情和婚姻里迷失自己,她们在纷乱时代中清醒且坚韧地活着,寻找自己的独立之道——精神和经济的双重独立。

潘绮珍

“来迎接我吧,真实的生活”

“姐姐从小就是大人”,当王天锡问起为何幼时的潘绮珍没有像弟弟一样拥有玩具时,潘绮珍的弟弟这样告诉他。在外人眼中,潘绮珍不过是位寻常的富家小姐,安然享受着家族所带来的一切,大概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选择走上的是怎样一条道路。

七夕 女生(七夕一个女人)(2)

长年生活在父亲的忽视中,潘绮珍比家中任何人都更渴望得到他的认可。每当她看到父亲与自己的教师聊天时,总是恨恨地发誓,终有一日也要让父亲这样和自己说话。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潘绮珍奋力追逐着每一个能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读书时期,她对待学业郑重肃穆,刻苦用功加之天资聪颖使她在同学中脱颖而出。进入布店工作后,她更是事业心极强,将生活的重点全部放在了工作上。她的好友李丽云这样评价她,“潘绮珍有自己的世界”。无论处于人生中的哪个阶段,潘绮珍总能平稳地行走在其中,她的眼中闪烁着对于实现个人价值的期待,也就更踩得实脚下的路。

潘夫人曾送给过她一篮杨梅,每一颗都饱满可口,但潘绮珍却期待着吃到几颗烂的,几颗酸的,她说只有这样才能在吃到完美的那几颗时感受到为之一振的真实。她对人生的态度亦是如此。这个女孩倔强地张开了双臂,她的姿态仿佛是在高呼,“来迎接我吧,真实的生活,连同你全部的苦乐。”

李丽云

“靠自己,不靠男人”

父亲早年的荒唐,母亲与弟弟的死亡,第一任男友的负心薄幸,第二任男友的下落不明……李丽云的一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像是一场令人动容的悲剧。可她自己偏偏不不认命。

七夕 女生(七夕一个女人)(3)

在有关童年的记忆里,李丽云清晰记得自己曾随母亲前往上海,向父亲和他在外面的女人讨要弟弟治病的钱。面对那个拆散了她家庭的女人,她没有因为屈辱而产生痛恨的情感。母亲抽噎的模样与女人的理直气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倒是在她幼小的心底种下了一颗萌芽:她想像那个女人一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靠自己,不靠男人,怎样说话都有底气”。同她的好友潘绮珍一样,李丽云拥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那就是在社会中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上学也好,工作也罢,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竭尽全力靠近那个幻想中独立的自己。

实际上,李丽云有太多逃离原生家庭困境的机会。为着她倾城的容貌,很多男人也愿意为之提供富足优越的生活。只是,对于这些稍微低下头就可以得到的事物,李丽云却是不屑一顾的。哪怕是面对爱人,她也不愿像一件物品一样被带去台湾,不愿被少奶奶的身份禁锢。师范学院的一纸毕业文凭成了李丽云的执念,为了得到它,李丽云可以转身离开一段轰轰烈烈的感情,也可以在最失落的谷底,从心底里升起勇气与希望。

秦怡莲

“她拿得起,却也能放得下”

不同于正值芳华的潘绮珍和李丽云,秦怡莲第一次在小说中出现便是作为军官宋以文的妻子,一个他人的附属品。相比其他几位主角,秦怡莲更接近传统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她体贴、贤惠,任劳任怨地照料孩童,为配合丈夫的工作四海为家。乱世浮沉之中,这个平凡的女人日子过得平静淡然,即使是后期发现丈夫的出轨行为,都没有决定掀起一场家庭的波澜。

七夕 女生(七夕一个女人)(4)

然而,秦怡莲的沉默绝不是一种软弱的退让。在她的身上,无数被现代女性所推崇、至今仍如金子般弥足珍贵的品质得以体现。秦怡莲坚韧,为家里的米店终日操劳,却在丈夫面前闭口不谈自己的艰辛。若非看到女儿山山的画集,想必宋以文永远也无法得知,自己顺从柔弱的妻子竟可在外人面前独当一面。在任何时刻,她都保留着尊严。面对丈夫的背叛,她虽然失望,却没有对丈夫宣泄自己的怒火,更没有为了所谓的保全家庭而原谅丈夫,委曲求全。甚至,直到最后离开,她都给予了丈夫足够的体面。

如果说坚韧与尊严只是体现了她心性的冰山一角,作为一个深受旧时代影响的女性,秦怡莲身上最为难得的是洒脱。《诗经》中有言,“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即使在当代,因感情失意而消极对待生活的女性也不在少数。秦怡莲拿得起,却也能放得下,无论这放下的过程包含多少心酸苦楚。曾经为了一份纯粹爱情而奔波千里寻夫的女人,如今也可以为了自己同过去彻底道别。她与爱人拥抱,却从不惧怕如她所生活的舟山成为一座孤岛。

宋安华

“她比我,自由多了”

宋安华是个矛盾的人。

她从国立师范大学毕业,讲一口京腔国语,论起作家名篇来如数家珍,同任何人都可谈天论地。相比于周边的女性,特殊的经历与家世让她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有机会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曾经,秦怡莲不无艳羡地评价道,“她比我,自由多了”。讽刺又可悲的是,即使接触了最先进的理论,宋安华的思想依旧未能摆脱旧社会的桎梏。她一边高谈着女权运动,一边甘愿成为宋以文“小公馆”里的一只笼中鸟。

七夕 女生(七夕一个女人)(5)

或许宋安华没有错,怀抱着勇气,为自己渴望得到的事物奋不顾身也是一种新时代女性的特征。正如尼采所说,道德是弱者用来束缚强者的工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颠沛流离让宋安华失去过她的爱人,这一次重逢,她一心弥补昔日的遗憾,才会拼命抓住现在的点滴幸福,不愿它再次从指间流逝。

又或许,宋安华还是错了。为了成全自己的爱情,她试图牺牲掉另一个无辜女人平静的生活。性格冲突的不只是她,更是那个时代的女性群体。她们身上既有旧社会的烙印,又有新意识的觉醒。某种程度上,她们的矛盾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这种矛盾性也让角色的塑造更加真实。至于宋安华的对错,一切都交由读者判断吧。

七夕 女生(七夕一个女人)(6)

时局动荡,经历过一连串的事件后,四位女性角色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成长。她们的未来或许可以平安顺利,过上安稳人生,也可能依旧是命运多舛,随时代的洪流而漂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境遇,她们都不会改变对情感的决绝,不会失去对目标的清醒,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她们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

《离觞》作者杨怡芬说,“我描述的乱世婚姻和爱情,不过是表象,我真正想探讨的,是女性在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独立,即使到现在,这个话题依然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身为女人,在婚姻和爱情当中,我们该如何自处?”我想这本书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正如小说中所说,“乱世里,人总得为自己抓点什么东西。”而这些女性选择紧攥手中的,不是爱情,是人格的独立。

图书推荐

七夕 女生(七夕一个女人)(7)

《离觞》

杨怡芬/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6月出版

长篇小说《离觞》将故事发生的背景置于国民党溃逃台湾前夕的舟山群岛。这里看似处于战火之外,岛上的生活也不受战争的直接影响,实则暗潮汹涌,人们的命运都将面临重大的转变。小说书写动荡时局下人们的生存与爱恋,塑造了李丽云、潘绮珍、秦怡莲、宋安华等清醒坚韧的女性群像,以此探讨女性的独立——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独立,即使在当今社会,依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小说里的女性,让人想到王安忆笔下弄堂里的王琦瑶,在动荡的岁月里,她们照常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但求现世的安稳。而同样是写乱世中女性的人生传奇,杨怡芬的文字中有张爱玲文字里细密的针脚,但与张爱玲的狠辣不同,杨怡芬的叙述细腻、温婉,富有格调,文字哀而不伤,给人以力量。

文末福利

七夕,愿您拥有爱情,也拥有自己!

love

七夕 女生(七夕一个女人)(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