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唐僧真正的品质(他不是西游记里胆小懦弱的唐僧)
西游记
玄奘西行的故事,随着《西游记》的大力传播而广为流传。在小说里,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带着一头猪和一匹马保护着斯文懦弱的师父,去西天取经。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加工,这个叫孙悟空的徒弟,成为了故事的核心。师父唐僧也已经面目全非。人们似乎逐渐忘记了唐僧西行取经的含义,而更加重视孙悟空斩妖除魔的事迹。
在《西游记》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人们渐渐忘记了唐僧的本名玄奘,真实的玄奘越走越远,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
在真实的历史上,既没有孙悟空的保护,也没有观音菩萨的相助,那玄奘又是如何经过万水千山的土地,到达心中的佛法圣地的呢?
大唐高僧玄奘
说起玄奘,少不得会提到他的身世。在《西游记》中,玄奘的父亲为水贼所害,母亲又被水贼霸占,玄奘漂流到金山寺,被住持收留。在真实的历史上,玄奘并非如此,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也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只可惜,玄奘不满十岁,已失去了双亲。无依无靠的他来到了洛阳的一间寺庙,从此踏入佛门。
幼失怙恃的玄奘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投靠佛门。但是,这个早熟的孩子发现,洛阳的寺庙生活非常适合自己的天性。
玄奘一直在寺庙潜心修行,研究佛教典籍。很快,隋末天下大乱,打破了洛阳的平静。
当洛阳沦为众反王争夺的对象时,刚过弱冠之年的玄奘,为了远离战乱,离开了洛阳。他打算借此机会周游天下,了解更多的佛教真理。短短几年时间,玄奘走遍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成为了受人敬仰的一代高僧。
大雁塔玄奘铜像
当玄奘在长安遇到了一个来自印度的高僧,高僧温文尔雅的谈吐,令他迅速体悟到印度佛学的智慧,感受到佛学发源地的魅力,他下定决心要到这个远方的佛国去看一看。
就在这一年,李世民登上皇位。玄奘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联名上书皇帝,请求西行。然而朝廷拒绝了他们的请求,禁止出境。
无奈之下,玄奘选择了偷渡出境。他趁着百姓出城逃荒的机会,离开了长安。
古代中国人去印度,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海路,一条陆路。由于海路在当时并不发达,因此玄奘选择了陆路。但这注定是一趟九死一生的旅行。
玄奘来到了西行的第一站凉州,他的行踪很快就被当地官员发现。危难之际,一位住持救了他。并帮助他逃出城外。
凉州城外就是茫茫戈壁,行走数月都没有一点儿人影,也没有一滴水。在这样的情况下,玄奘经历了四天三夜无吃无喝的绝望。幸好最后找到了一条溪流,才活了下来。
玄奘行走在戈壁上
玄奘穿过沙漠,来到高昌,被高昌王奉为上宾。高昌王希望玄奘能留下,教导信佛的高昌民众。但玄奘求法的决心,使他婉拒了高昌王的美意。玄奘的举动惹怒了高昌王。身处异乡的他,无法与强势的高昌王对抗,他所能做的,只有绝食抗议。
三天三夜滴米未进,玄奘再次命悬一线。最终,玄奘的执着,感动了高昌王。他不仅答应放玄奘离开,还与玄奘约为兄弟。
高昌王为玄奘准备了一支人数不少的西行队伍。自此,玄奘不再是孤身一人。西行路上,来去如风的马贼,一直是来往行人心中的噩梦。一支强大的武装,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玄奘离开高昌后,经过了马贼潜伏的死亡山谷,翻越了海拔三千尺的雪山。不少的随从,为了玄奘西行的坦途,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当玄奘第一次踏上了天竺的领地时,他的心情却并没有想象中的兴奋。因为在他到来时,佛教在印度,已经走向了消亡。
两百多年前,也曾有一位西行求法的僧人,来到了这里,他就是法显。他似乎比玄奘幸运,他亲眼见证了佛教在印度的辉煌。
当玄奘到来的时候,只见到残垣断壁的遗迹、倒塌的佛塔。就连佛祖涅槃的菩提树,也早已消失。
作为最虔诚的佛教徒,玄奘内心的失望可想而知。但玄奘并没有放弃,他坚信一定能够找到佛法真迹。玄奘开始了漫长的印度之旅。
他的脚步几乎踏遍了印度的每一寸土地,最后来到了一座名叫那烂陀的寺庙。
佛教大学——那烂陀
那烂陀,就是《西游记》中雷音寺的原型,但这里没有普渡众生的佛祖,只有一位名叫戒贤的法师。这位年逾百岁的高僧在印度被奉为圣贤,他主持着那烂陀,这座全世界最宏伟的佛教大学。
在这里,玄奘成为了他的学生。在那烂陀的日子里,玄奘如饥似渴的学习各种佛经典籍,他的学识,随着时间递增而增加。
那烂陀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举行辩论大赛,那些来自各个流派的僧侣都会齐聚于此,探讨学术。
玄奘成为了辩论大赛的冠军,却引发了印度最具权势的两位国王对他的争夺。玄奘为了那烂陀这块佛教净土免遭战火蹂躏,主动站了出来。不料戒日王和印度王对他崇敬有加。
戒日王为他举办了一场全印度最盛大的宗教学术辩论会,全印度所有知名的学者都来到了现场,准备对玄奘发起辩论,都城方圆数十里都围满了围观的民众。辩论当日,玄奘身穿大红袍,登上了演讲台,开始阐述自己的论点。根据印度的规矩,辩论要设立奖惩制度。作为论主的玄奘主动提出,如果有人能够破解他的观点,一定斩首相谢。没有人想到,中国僧人不给自己留任何的后路。
辩论大会的玄奘
在辩论大会,玄奘的对手不仅有小乘的高僧,还有印度教以及其他教派的大学者。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玄奘,耐心地等待着对手的发难。然而整整一天时间过去了,竟没有一个人报名挑战。四十二岁的玄奘在佛法上的修为,确实非常人可比。他十岁开始学法,青年时期遍访中国名师。自从西行以来,十五年间研读各家经典,从未停歇,加上无与伦比的语言天赋和人格魅力,玄奘已经成为佛教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大师。
辩论大会整整持续了十八天,各个宗派的高僧大德没有一人挑战。当大会的最后一天,很多人当场皈依。赢得胜利的玄奘被大乘和小乘信徒共同推举为大师。
这场充满传奇色彩的辩论大会,将玄奘的留学生涯推向了顶峰。从看见印度河算起,玄奘在印度停留了整整十四个年头。十四年的时间,玄奘从一个留学生成为首屈一指的佛学大师,而且受到了一个帝王史无前例的尊崇。在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史上,玄奘书写了极其璀璨夺目的一页。
取得如此成就的玄奘,却始终不曾忘记自己的使命。自西行至今,玄奘一直在收集各种佛教经典的原本,这些来自源头的珍贵典籍,将对中国的佛教事业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
公元641年的春末夏初,玄奘离开印度,踏上了归国之路。看着身后携带的大批佛像和经书,玄奘的内心充满了激动。此刻的他只想加快脚步,尽快回到大唐。
然而,越靠近大唐,玄奘的内心就越不安宁。十七年前,当他离开长安的时候,是违背朝廷的禁令,私自出境。所以在他踏上国土之前,他必须得到大唐的统治者太宗皇帝的谅解。玄奘给大宗写了一份言辞恳切的信,他在信中坦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又将取经的功劳归于太宗本人。十七年的经历告诉他,没有朝廷的支持,一切都寸步难行。
在玄奘西行的十七年间,唐太宗平定突厥,征服西域,成为了威震四海的天可汗。而大唐的声威,也在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下熠熠生辉。
归国的玄奘
当他接到玄奘的信后,这位英明的大唐天子不仅对玄奘没有丝毫责怪,更以最高的礼仪欢迎玄奘回国。
当玄奘回到长安城的那一天,前来迎接的,不仅有朝廷官员、佛门高僧。全城的百姓都自发的来到城门,想一睹这位得道高僧的风采。
十九年前,年轻的玄奘孤身一人,离开了萧瑟的长安城。十九年后,长安已日臻繁华。而玄奘也已届中年。
第二天,玄奘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唐天子。希望他能允准自己将从印度带回的经书,翻译出版,使之得以流传后世。
然而,身为皇帝的唐太宗,更感兴趣的却是玄奘所描绘的印度的风化地貌。在唐太宗的要求下,玄奘答应为他将印度的山川地形,风俗人情一一写出来。《大唐西域记》得以问世。
而玄奘翻译经书的请求,也得到了太宗的批准。玄奘随即召集了一批精通梵文的僧人,开始了长期的翻译工作。在长达十九年的时间里,为了佛经翻译事业,玄奘几度辗转于宫廷和寺庙之间,他也因此耗尽心血。十九年时间,玄奘一共翻译了佛经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玄奘翻译的佛经,数量之巨大,质量之严谨,全面超越了他的前人,后来者更是难以企及。在中国翻译史上,他的地位空前绝后,放在世界范围内,也找不出第二人。
公元664年,玄奘安详的离开了人世。当他下葬之日,从皇室到百姓,从佛门到俗世,长安附近五百里内送葬者一百多万人,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送葬队伍。
斯人已逝,留给世人的,是绵绵不绝的怀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