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教育家叶圣陶(不拘陈规少年郎)

来自:微信公众号“东方红啦”

2月16日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的逝世纪念日,“东方红啦”(id:dongfanghongla)谨以此文纪念。

如何评价教育家叶圣陶(不拘陈规少年郎)(1)

1912年,叶圣陶(左三)与同学顾颉刚(左二)、王伯祥(右一)、王彦龙(左一)等摄于苏州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叶圣陶的中学时期,恰逢辛亥革命爆发,少年的他便活跃于学校、社会的各种活动,主张改革需要“革心”。

1912年1月29日,在苏州的一家照相馆里,四位既是同学又是好友的年轻人叶圣陶、顾颉刚、王伯祥和王彦龙,怀抱改变社会的热情照了一张合影,而在这张黑白的照片之后,还有很多故事。

“我生自今日始也”

1894年10月28日,叶圣陶出生在苏州城内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

1905年夏天,叶圣陶还不满11岁,父亲就安排他参加了一次“考秀才”的科举考试。之前,叶圣陶还在一位陆姓人家读了五年私塾。这些经历都为他打下了较好的古文基础。

1906年,叶圣陶考进了维新派学堂“长元吴(用长洲、元和、吴县三个县名合成的校名)公立高等小学”。这所学校的教员们有一些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青年,他们的新派作风和爱国思想影响着叶圣陶,令他感到新奇和振奋。他学习成绩优异,在这所三年制的小学里只读了一年,就考进了草桥中学。草桥中学即苏州公立中学,也是一所维新派学堂,文章开头照片中的四人都是这所中学的毕业生。

如何评价教育家叶圣陶(不拘陈规少年郎)(2)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在校期间,苏州举办了庆祝革命胜利的游行活动。参加游行归来,叶圣陶操起剪刀,“咔嚓”一声,剪掉了脑后的长辫。

在日记中他记下了当时的情境:高兴地“揽镜自照”,觉得“豚尾之嘲已解”,“种种行动得以便捷”,不禁心花怒放地说:“我生自今日始也。”

当时的叶圣陶觉得自己从此获得了“新生”,将要和同胞们一起跨入世界文明的行列。当时苏州全城高扯白旗(辛亥革命前后,民间庆贺革命胜利的传统),各界欢声雷动,青年学生陶醉于欢乐之中,以为革命已经成功。

用手中的笔为社会“痛规箴”

草桥中学停课期间,叶圣陶加入了学团,“每夜荷枪实弹巡行,至晓始归卧”。当时的苏州“笔歌墨舞,言论大张”。

在这种气氛的鼓舞下,1911年11月11日,17岁的草桥中学五年级学生叶圣陶为苏州《大汉报》第一号的“祝辞”栏撰写了《大汉天声·祝辞》,“一夜城头旗尽白”“未流点血飞一弹”,简略地描写了苏州光复的轻而易举。叶圣陶怀着对推翻帝制的喜悦,纵情欢呼苏州光复。

如何评价教育家叶圣陶(不拘陈规少年郎)(3)

吴县第五高等小学全体教师合影(二排左二为叶圣陶)

从左边起,殷康伯、叶圣陶、孙鑑平、王伯祥、朱韫石、吴宾若、沈君宜、徐毓才、董志尧、陈詠霓。其中,叶圣陶先生与殷、王、吴、沈是公立草桥中学不同班级的同学。

但同时,叶圣陶也敏锐地感受到,如果人的思想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中国的前途还是很堪忧,所以他说“其余当从根本谋,改革尤须改革心”。

“心犹旧习新何有,革之惟有痛规箴”,一个17岁的少年清醒地意识到“改革尤须改革心”,要用自己手中的笔为社会“痛规箴”,在当时十分难得。

“椿记照相馆”的合影

新式学堂的学习和生活鼓舞了叶圣陶改变社会的热情,他的兴趣爱好为他找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叶圣陶当时的同学里很少有会做诗的,而叶圣陶却钟情此道。为了教同学们做诗,他和顾颉刚、王伯祥发起了一个诗会,叫做“放社”。据顾颉刚回忆,同学们见叶圣陶做的诗率直深细,用律最工,比旁人高出不少,都甘心推他做盟主(见顾颉刚《〈隔膜〉序》)。因为诗社,他和社员们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

1912年,叶圣陶完成了中学5年的学习;1912年,也是个时代剧烈变动的风云年代。

腐朽的清朝政府刚刚步履蹒跚地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被寄予厚望的中华民国政府百废待兴。即使中国已经不再有皇帝,贫穷落后的现状并没有改变,被列强欺凌的事实也依然存在。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社会党进入了叶圣陶的视野。

1912年1月12日,江亢虎在苏州留园举行了社会党支部成立大会,慷慨陈词地讲了四个钟头。叶圣陶邀请了三位同学一起去听了大会讲话。他们很受鼓舞,决定一起加入“社会党”。21日,他们就到支部去递交了入党誓书,并购买了社会党徽章一枚。因为还要交照片,他们就一起去了“椿记照相馆”照了这张合影。合影中,大家梳着整齐的中分头,除了王彦龙外,其他三人都穿着长袍马褂,并不是三人不想穿西装,而是家贫无法购置。

文学之梦即将起航

但是不久后,青年学子的革命热情就被残酷的社会现实兜头浇了一盆冷水。1912年3月27日,苏州城内爆发兵劫,8月23日,中国社会党的江亢虎被黎元洪下令逮捕。

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叶圣陶感到“余本热心人,乃欲作厌世观矣”。再加上好友顾颉刚北上,因考取了北京大学而脱离了社会党,叶圣陶也逐渐远离组织,再不谈政治了。他原计划写10万字的描摹理想世界的小说《世界》也搁笔作罢。

这时,中学毕业的叶圣陶已在校长的推荐下来到将坊言子庙小学做教员。他本一心想改革教育现状,但是不为学校当局所容,不久就被以“缩减班级”的借口排挤出校。这个18岁的少年,革命热情被无情的现实击碎,现实的工作又消磨意志,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落寞。在给好友顾颉刚的诗中,他感叹“我欲向天一诉恨,风云时势负斯人”。

但时代的风云并没有遗忘这个生于甲午炮火中的少年。在维新派学堂草桥中学毕业的叶圣陶,受到了优秀的现代教育。他将爱国的热忱投注于小学教育中,终将引燃更为壮美的改革之火。

1917年春,叶圣陶受好友王伯祥的邀请,奔赴苏州甪直开始他的又一个教学生涯。在那里,他的文学之梦开始真正起飞翱翔。

原标题:少年叶圣陶“闹革命”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图片来源:人民政协报、叶圣陶研究中心


作者:王雪

网编:侯洁英

责编:宋莹

监制:方丹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