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有哪些好的心理素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
本文针对心理教学现状,就普高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问题进行实践探究,这对学生和学校本身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及迫切的必要性。
1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传统学科课程学的是具有科学性的社会经验和自然经验,是一种“了解→体验(应用)”的课程;而心理健康教育课恰好与其相反,是一种“体验→了解”的课程。与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显然也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
心理活动课以热身活动开始,以情绪变化发展为高潮,以反思感悟为结束。热身的方式可以是小品表演、游戏活动等,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潮的目的是使本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有更深层的体验,达到持续的、长远的、深刻的教育效果。反思感悟阶段,引导学生思考活动情境中的感受,通过集体讨论分享彼此的体验,在讨论中运用质疑、澄清、辩论等方式加深学生的感悟,并让学生将活动中的感悟与实际生活联系,将课堂主题升华进而收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普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可采用如下教学模式:
(一)对话式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中较常见的一种,其是根据交往教学、对话、团体动力学等理论,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设计成环环相扣、不断促进的教学程序,最终促成学生心理品质的自主建构。
根据对话流程,此模式的教学程序包括“三个环节八个步骤”。三个环节是从对话流程角度出发,可形象地概括为“开源——畅流——渠成”,具体包括八个步骤,分别是:生活话题征集;典型话题确定;呈现情境;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整合经验;行为训练,自觉养成;反思内省、自主生成。
这种植根于生活的对话式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高度凸显,学生心理自育能力的培养得到有效保证。对话式心理健康教育一改教师问学生答的单项输出模式,师生间、生生间多边互问互答,特别注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发问的时间和条件,并指导学生学能在对话、阅读、思考中发现问题、表达问题,逐步提高发问的质量和水平,要鼓励学生善于怀疑和质疑,勇于提出与教师或教材不同的看法。这样,活跃跳动的思维活动往往会令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属于教学内容范围,有的超出了范围;有的是意料之中的,有的是意料之外的;有的是共识性的,有的是争议性的,等等。
(二)视听体验式教学
视听类教材是一种超文本载体,比单一媒体负载的信息量大,学生得到画面、语言、音乐的复合刺激后,获得丰富的感性认知,更好地促进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这是教师利用文本教学所无法表现和替代的。
依据心理活动课每一节课都由“导入—讲解(感受、内省)—结束(促成成长)”三个环节组成的原理,若在心理活动课中采取视听体验教学,可以如下设置:先视听素材片段播放约10分钟,然后学生讨论、分享约15分钟,最后教师有目的的讲解和引导约15分钟。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视听片段的观赏,引导其思考,并达到“感受—内省—成长”的课程目的。其中,为了让学生在感受影视片段之后能够有目的地思考问题,教师在播放每一段视听材料之后都要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或讨论,即通过“播放电影片断—提出问题—学生分享讨论—教师总结”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成长。
此外,影片选取很重要。高中生还属于未成年人,教师选取的素材要以积极正面的题材为主,要表达正确的价值观和大众化的社会主流文化,避免恐怖、惊悚、暴力的影片的负面影响。再者,教师要先对选取的视听作品进行观赏,查阅与该作品相关的一些资料,这样才能全面地向学生做专业的解读,让学生对该作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研究性学习
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对主体世界探究的欲望,改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学科化、知识化和活动表层化的现状,开发适应高中生能力发展水平和心理需要的心理教育形式,实现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指导,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自主成长,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和心理发展的自立。
2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创设情境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创设情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活动和探究的热情,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公正、平等和民主的活动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索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一种开放、兴奋而又虚心求索的心理状态。当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自身的问题,克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问题意识培养的局限,引导学生向自己的主观世界发问与探索。
确定课题
教师要在讲解心理学基本知识之后,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各自的问题,然后整理和归纳,产生适合自己的课题。
探究准备
探究前的准备包括知识准备和活动分组。知识准备指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准备以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准备,可以涉猎的领域涵括学习辅导、情绪情感培育、意志品质训练、人际交往指导和现代人格塑造。而在对所在模块展开探究活动之前,教师都要通过活动、角色扮演、心理小品甚至是精彩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关于这一模块的基本知识,介绍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步骤以及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等。将学生分组,在小组产生之后,可组织学生竞选小组长,这能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展开探究
教师需要先对现状进行调查,确定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前的研究性学习知识准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解决自己的困惑。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最常用的探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文献检索,搜集与探究主题相关的心理知识,拓展探究视野;调查,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讨论,主要是让学生将自己的困惑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探寻;故事阅读,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心理小故事,引发探究激情,启发探究思路;情景模拟,学生通过模拟某个场景,思考和探究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逐步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撰写报告
学生经历了修改方案、收集信息、调查、访谈和讨论等一系列的研究过程之后,结合现状调查中产生的问题,对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资料、认识、体会、感悟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结题汇报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果汇报不仅仅是对探究过程以及结果的梳理和总结,也是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交流和升华。探究的成果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形的成果即通过报告、论文和多媒体等方式表现出来的成果,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深度、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及研究方法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等都可以表现出来;无形的成果主要是学生通过研究所得到的主体体验与进步,包括学生通过课程所提升的自信心、所培养的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团体中的合作与责任等。相对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更关注学生的无形成果,因为无形成果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更有意义,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更有价值,也许学生偶尔一次没有取得较好的有形成果,但只要学生习得了无形成果,对于以后的研究就会有更大的信心和把握。
3 课程内容设计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是教育和发展的模式,它应具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以积极向上的中学生为主要对象;(2)强调自我认知、自我调适,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3)根据中学生的实际困惑,及时对他们提供有效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4)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心理机能,促进内在潜力的开发,加速实现自我社会化。鉴于此,在普高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方面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是需要促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因此心理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另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
再者,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首先研究当前所施教的学生群体和个体都有哪些心理困惑。实践证明,不同群体的学生,以至每个中学生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他们的心理困惑都是不同的。如果抓不准这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会苍白无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确定必须以学生当前存在的困惑为其主要依据,各校应有其自身的特点。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突出连续性和序列化。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情绪与感情、需要与动机、人际交往、性格锻炼、意志训练、青春期性生理与性心理、人生观与世界观、择业指导、生活事件辅导、心理疾病预防等方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问题,明确心理教育的任务,确定不同年级心理教育的内容。如高一年级以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为主要任务,突出心理、学习的适应性问题,培养抗挫折能力;高二年级以良好的个性发展为主要任务,突出个性、特长和能力的培养问题;高三年级重点进行升学与就业指导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定期给各年级的学生开设系列讲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4 意义
林崇德教授在浙江省富阳市举行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对现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批评:“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极不科学、极不严肃的态度对待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他们的思维逻辑是,之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许多学生心理不健康,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最大误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形成具有学校自身育人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