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电气及建筑防雷接地设计 建筑防雷接地的基础知识
建筑物防雷:
建筑物的防雷是建筑电气设计中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化建筑中电子类、通信类设备的增加,防雷设计显得更加重要。
防雷等级:
一.雷电的产生及危害
1.雷电的产生
地面水蒸气受热
上升→高空遇冷空气形成水滴→受高空气流影响分解成小水珠→分解时相互碰撞、摩擦→形成带正或负电荷的云层。
2.雷电的危害
雷云直接对建筑物放电;
此时,若没有良好的接地通路,大电流会引起火灾、损坏建筑物、损坏电气设备等。
建筑物上产生的感应电荷,在雷云放电后,不会立即消失,电荷会互相排斥,形成巨大的能量,损坏建筑物;形成的高电位,会造成电气设备、线路的破坏。
如何防雷?关键是在建筑物内部提供一个良好的接地通路。
二.防雷等级
依据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建筑物的防雷分为三级:
一级防雷建筑:特别重要的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超高层建筑等。
二级防雷建筑:大型建筑、19层以上住宅楼、高度超过50m的其他民用建筑等。
三级防雷建筑:20m以上的民用建筑、雷电活跃地区15m以上的建筑等。
防雷可分为:防直击雷、防侧击雷、防雷电波侵入等。
一.防直击雷
从建筑物顶部直接击中建筑物的雷称为直击雷。建筑物的防直击雷系统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三个部分组成。
1.接闪器(受雷装置、引雷装置)
作用:将雷云放电诱导过来。避雷针
避雷带、避雷网:
在建筑物的四周边缘、顶部等布置避雷带、避雷网。
材质:镀锌圆钢≥Φ8mm、或镀锌扁钢≥48mm2。
所有屋面裸露的金属物体外壳均应与避雷网连成一体。
2.引下线
作用:为接闪器承受的大电流提供良好的接地通路。
在建筑物四周及部分中间的柱子内布置引下线。
材质:柱内两根≥Φ16主钢筋、或≥Φ8镀锌圆钢明敷设。
3.接地装置
作用:将从引下线来的大电流迅速散入到大地。
4.接地电阻(冲击接地电阻)
一、二级防雷建筑<10Ω;三级防雷建筑<30Ω。
5.消雷装置
当雷电场达到一定程度时,触发消雷装置,放出正电荷,将雷电流先导入大地,使雷云中和,雷电场减弱,从而减少雷击。
二.防侧击雷
当建筑物高度超过30m时,需要设计防侧击雷。
做法:30m以上每隔三层设水平均压环,可利用建筑物圈梁内两根主钢筋构成环网。30m以上的所有外墙的金属门窗与均压环连接。
三.防雷电波侵入
雷电波会沿着架空线路、埋地线路进入建筑物,损坏设备,尤其是计算机类、电子类设备。
采取措施:
1.室外进户线采用埋地电缆,入户后电缆金属外壳接地。
2.装设电涌保护器
接地与安全:
“接地”指的是建筑物内部的电气系统、设备的接地要求。
1.保护接地系统
一.接地分类
1.工作接地
为了保证电气系统正常运行而进行的接地。
如:通信设备的接地;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电子设备的逻辑地;等等。
2.保护接地
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人身的安全而进行的接地。
二.TN接地系统
民用建筑中,都采用“TN”接地系统。
“T”—表示电源(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
“N”—表示设备外壳与电源系统接地点或与该点引出的导体相连接。
依据设备外壳如何与电源接地点引出线连接,可分为多种TN接地系统。
1.TN—C接地系统(三相四线制)
PEN线:既是工作零线、又是保护零线。
TN—C接地系统在建筑物内部不采用。
2.TN—S接地系统(三相五线制)
N线:工作零线;
PE线:保护零线。
3.TN—C—S接地系统(局部三相五线制)
TN—C—S接地系统
三.重复接地
重复接地:室外引入的导线,在建筑物入口处(通常在总配电房内)需要将PEN线或N、PE线再次接地。
2.等电位联结
等电位联结是防止触电危险的一项重要安全措施。
一.总等电位联结
总等电位联结:将建筑物内所有保护接地线(PE、PEN);钢筋混凝土基础;进入大楼的裸露的金属物体:水管、煤气管;空调管道等均联结于同一点:即房屋的接地装置(配电房中的总等电位端子箱—MEB)。
建筑物的防雷需要接地,室外电源引入室内后需要重复接地,建筑物内部的各个金属物体外壳、各个电气系统需要总等电位联结,也要与接地。
现阶段,绝大多数建筑都是采用联合接地:
即各种接地都是以房屋基础做为接地装置。此时,要求接地电阻≤1Ω。
二.辅助等电位联结(局部等电位联结)
在一个局部范围内,将上述的导电部分再作一次联结。
在建筑物的各个设备间,如水本泵房、风机房、集中空调机房、电梯机房、消防中心、安防机房、电话总机房、网络机房等设备用房都需设置辅助等电位联结。
对于住宅楼,国家规定:所有的卫生间都要设置辅助等电位联结。
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建筑电气设计交流群:310536733,与更多同行人士交流学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