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渡黄河七年过长江(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他山之石□ 王金龙,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三年渡黄河七年过长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渡黄河七年过长江
他山之石
□ 王金龙
赴京公干,住在木樨地桥附近的科技会堂,西邻不远就是军事博物馆。便插空进军博参观,在解放战争馆里,一幅小姑娘奋力摇橹送解放军战士渡江的照片吸引了我。这位小姑娘便是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刘四姐的原型,她的名字叫马毛姐,还是1953年毛泽东主席给取的。毛泽东当时还送给了她一个笔记本,并在扉页上题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后来这八个大字流传开来,影响了新中国以来几乎所有的小学生。
在小姑娘撑船的大照片旁,还附了一张小照片,是一位穿着白衬衣的老太太,照片说明是:这就是当年的小姑娘马毛姐。令我震撼的,就是这种历史沧桑感的对比。1949年4月20日晚,这个生长在安徽无为县马家坝长江岸边的14岁船家女,和哥哥一起驾船参加了渡江战役,运送几十名战士过江,一头“撞”进了新中国的历史,成为“渡江英雄”。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曾亲笔写请柬邀她进京参加开国盛典,父母担心她年龄太小没让她去。次年9月20日共和国两周岁前夕,毛泽东再次给她发出参加国庆观礼请柬。这次她不仅赴京参加庆典,而且到中南海受到毛主席“四菜一汤”家宴的款待。这个过去大字不识一个的船家女后来上学,参加工作,一路平凡地走来。她“小姑娘”的身影和她标准中国老太太的形象,被同时定格在军博展馆,也同时走进了历史。
同样被历史定格的,还有一位中原汉子,他是我的乡邻,名叫王怀信。1947年6月底、7月初,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他是一名23岁的船工。他赤裸上身、奋力撑篙运送大军的照片,如今被醒目地展示在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的展览馆里,被张挂在山东菏泽晋冀鲁豫根据地纪念馆里,被供奉在我家乡的纪念馆里。他后来以极其平凡的经历终老黄河岸边,但新中国的历史“眷顾”了他,才显得那么鲜活、完整。其实,在红军长征期间,还有两次性命攸关的渡河,一是突破金沙江,一是强渡大渡河,前一个涌现出有名有姓的安顺场17勇士,后一个涌现出名字不全的泸定桥22英雄,但金一南少将在他的《苦难辉煌》一书中说,这些英雄绝大多数没有活到胜利,更无一人成为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运送大军渡江的马毛姐也是,她最后的职务是安徽省合肥市服装鞋帽公司一名普通离休干部。
不由想起汉代乐府诗里有一篇《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后世李白、李贺、王建、王睿、温庭筠、张正见、刘孝威都有同题的歌咏。“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八个大字已经成了中国文化里一个典型意象,用来讽喻身罹险境,却执迷不悟者。曾有人列举前秦苻坚淝水之战前“渡河”的那一刻,有那么多人告诫他,不可以渡,不应该渡,然而谁也不能阻止他蹈水扑火、身死国灭的脚步。欣慰的是,到了现代中国,正是一次次的渡河,挽救了红军,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铁军。新中国的历史,需要那些义无反顾渡河的英雄,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也正是毛泽东带领的共产党人,把千百年来“公无渡河,公竟渡河”的无奈与悲怆,转换成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昂扬与壮丽。我相信,设若毛公再世,祖国的小朋友们在“六一”前夕,很乐意收到他老人家微博版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