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西游记十二回(相声小品魔术杂技)

这是头条号“懒龙说”的第120篇文章

我记得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电视里的一个节目,叫做《曲苑杂坛》。这个节目的主题曲也是家喻户晓,朗朗上口:“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艺术,东西南北中,君请看,曲苑杂坛,曲苑杂坛!”你们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是不是不由自主地唱起来了?那个时候娱乐比较匮乏,《曲苑杂坛》就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快乐的源泉。

《曲苑杂坛》里,有很多的魔术、杂技和马戏表演,惊险刺激,妙趣横生。其实,这些表演不是现在才有的,很多都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表演,很多在唐代也能看到。只不过,它们在唐代不叫《曲苑杂坛》,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百戏。

1、百戏是个筐,什么表演都往里装

百戏,也叫散乐,《辞海》中定义百戏为“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我们现在的很多艺术形式都可以属于百戏的范畴,比如杂耍、魔术、杂技、马戏等等。总而言之,大概古代所有的娱乐表演形式都可以归入百戏的范畴。这可真是“百戏是个筐,什么表演都往里装”啊。

百戏起源比较早了。《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散乐者,历代有之,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秦汉已有,又有杂技,其变非一,名为百戏。亦总谓之散乐。自是历代相承有之。”由此观之,百戏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发端。

百戏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大一统的汉朝。汉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西域的各种娱乐表演也在中原广为流传,大大丰富了汉代的百戏艺术。比如那个非常著名的汉代说唱俑,就是汉代百戏繁荣的写照。

相声西游记十二回(相声小品魔术杂技)(1)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唐代,百戏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无论是项目的精彩和惊险度上,还是表演种类的丰富性上,以及表演的规模上,无疑都成为百戏发展史上新的高峰。

唐代百戏的繁荣,光从包含的内容上就可见一斑。上一节讲斗鸡的时候,我们曾经谈到唐玄宗在国家大型宴会上,要举办大型的演出。《明皇杂录》记载:“每赐宴射酺会,则上御勤政楼。金吾及四军士未明陈仗,盛列旗帜,皆帔黄金甲,衣短后绣袍。太常陈乐,卫尉张幕后,诸蕃酋长就食。府具教坊大陈山车旱船、寻橦走索、丸剑角抵、戏马斗鸡。又令宫女数百,饰以珠翠,衣以锦绣,自帷中出,击雷鼓为《破阵乐》、《太平乐》、《上元乐》。又引大象、犀牛入场,或拜舞,动中音律。”可见在皇室举办的招待“诸蕃酋长”的大型国宴演出中,百戏无疑是舞台上的主角。上面提到的山车旱船、寻橦走索、丸剑角抵以及最后出场的大象犀牛拜舞,都无疑属于是百戏的范畴。

其实,上面的记载也告诉了我们百戏所包含的两个重要门类,一类是杂技类,比如“寻橦走索、丸剑角抵”这都属于杂技类。另一类是驯兽类,比如最后出场的大象犀牛入场拜舞。下面我们挨个说说。

2、杂技——寻橦走索、丸剑角抵,这些现在也都有

我们现在把一些靠人自己或者借助道具完成的难度较高的技巧性表演称作杂技,杂技在唐代也是百戏中的一大门类。前文所提到的“寻橦走索,丸剑角抵”都属于杂技。那么,这几样唐代的杂技,现在还能看到吗?其实,现在也都有。只不过他们都不叫这个名了。而且,这四项也是唐代杂技表演的四类主要项目的代表,这四类分别是——竿技、绳技、力量型表演、个人技巧型表演。

下面我们挨个说说。

首先说说“寻橦”,也就是竿技。

竿技,起源于汉朝,也叫“扶卢”、“都卢”、“寻橦”等等,唐代也称为“戴竿”。其实就是现在的顶竿。把竿木顶在演员的头上,然后竿木上面还有女子或者小孩子在竿木上做出花样百出的动作。这个顶竿的表演现在有的晚会还有表演的。

相声西游记十二回(相声小品魔术杂技)(2)

戴竿杂技俑,现藏于西安博物院

唐代的竿技表演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记录。《明皇杂录》中记载:玄宗有一次在勤政务本楼举行宴会,“时教坊有王大娘者,善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瀛洲、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于其间,歌舞不辍。”当时有位顶竿表演者叫做王大娘,她顶的竿上面还做出了两座木山,分别代表瀛洲和方丈这两座仙山,然后有小孩在两座木山中间来回玩耍,表演歌舞。这位王大娘确实挺厉害的,难怪当时的神童刘晏这样作诗称赞她:“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得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王大娘顶的竿上没说有几个小孩,不过历史上有记载有顶竿上有5个小孩的记载。《杜阳杂编》中记载了这么个事,说的是唐敬宗时期有一位叫石火胡的妓女,有5个养女,都是八九岁。石火胡在敬宗面前顶起了一根长竿,竿上拉起了5根弓弦,然后让五个养女每人一条站上去,在上面表演舞蹈,看得人目眩心怯,胆战心惊。后来唐文宗继位以后,觉得这个表演危险性太强,容易出事,所以就废除了这项演出。

顶竿如此风靡,自然会有一些历史的遗迹留存下来。吐鲁番阿斯塔纳的唐代墓葬曾经出土一个顶竿倒立木俑。他们的动作既协调优美又惊险刺激,让人看来也觉得似乎摇摇欲坠而又稳如泰山。

相声西游记十二回(相声小品魔术杂技)(3)

唐代顶竿倒立俑,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

由于顶竿表演,所用的竿木比较长,顶起来挺高,大老远就能看见,比较吸引眼球。所以有时候顶竿也作为一些王公贵族出门时开路仪仗的先导,以彰显他们的奢华气派。简单来说就俩字——“嘚瑟”呗。在敦煌莫高窟的第156窟的《宋国夫人出行图》中仪仗前列就有一位顶竿表演者。一个人顶个十字型竿,上面爬着三个小孩在做动作。这位宋国夫人是晚唐时归义军张议潮的夫人,在当时也是地位显赫了。

相声西游记十二回(相声小品魔术杂技)(4)

宋国夫人出行图,莫高窟156窟

下面我们说说“走索”,也就是绳技。

绳技,也叫“走索”、“高絙(gēng)”,“绳戏”等等。其表演形式根据《文献通考》记载:“汉世以大丝绳系两柱头,间相去数丈,两倡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肩相切而不顷。”也就是两个柱子之间系一根丝绳,然后人在绳子上面来回走,即使是两个人面对面走绳子,俩人都能面对面擦肩而过而不掉下来。这个不就是现在的走钢丝嘛。对,只不过古代没钢丝,只好走绳子,道理是一样的。

走索发展到了唐代,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内容,比如说增加了高空动作的难度,表演形式则更为刺激。除了普通的用脚走索之外,还有的发明了很多新鲜玩法。在唐人所著的《封氏闻见记》中这样记载唐代的走索演出的不同形式:“妓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鹿卢以系之。鹿卢内数丈立柱以起绳,绳之直如絃。然后妓女自绳端蹑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相过者;有著屐而行,从容俯仰者;或以画竿接胫,高五六尺;或蹋肩蹈顶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掷倒,至绳还住曾无蹉跌;皆应严鼓之节,真奇观者。”这些表演走索的演员,各个是艺高人胆大,有的两人相向走索,走到跟前互相侧身而过的;有的还穿着木屐,在绳索上来回晃荡;还有的踩着高跷走索,或者是好几个人叠着罗汉来走索。这些高难度动作显示出了演员高超的技巧,看来真是精彩绝伦,令人赞叹不已啊。

下面说说角抵

角抵,也叫“争交”、其实就是现在的相扑。角抵的起源也比较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汉书》中记载:“春秋之际,秦灭诸侯,常以戏为乐,更名为角抵,先王置于淫乐之中。”可见,角抵最初是作为皇室的观赏节目来存在的。这个传统一直到唐代依旧存在。前面说了玄宗平时办国宴的时候,常常会安排角抵节目。唐穆宗更是看角抵从早看到晚。《旧唐书·穆宗本纪》中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二月,当时还是太子的穆宗“幸左神策军观角抵及杂戏,日昃而罢。”看角抵一看一天,能看出来确实是喜欢。

相声西游记十二回(相声小品魔术杂技)(5)

角抵这事,其实对身体素质和反应速度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唐代普遍用角抵来锻炼士兵,提升士兵的体质和战斗技能,以及反应能力。史书中也不乏角抵高手成功的由普通士兵跻身将领的行列,从而走上人生巅峰的例子。比如《旧唐书·李载义传》中记载:“载义少孤,与乡曲之不令者游。有勇力,善挽强角抵。刘济为幽州节度使,见而伟之,致于亲军,从征伐。”李载义最初只是一介有膀子力气的大头兵,就是因为角抵特别厉害,被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刘济赏识,成为了他的亲军。后来李载义官做到山南西道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也是一方诸侯。其起家靠的就是角抵能力,所以在军中,角抵水平比较高的话还是前途很光明的。

最后聊聊丸剑。

所谓丸剑其实是两种表演,一种是弄丸,另一种是跳剑。所谓弄丸,也叫做跳丸,也就是手里拿好几个丸铃快速抛接。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帽子戏法把帽子换成丸铃那意思。跳剑跟弄丸差不多,也是弄好几个物品抛接,只不过把丸铃换成危险系数更高的剑而已。这种表演,对于演员的灵活性、反应灵敏度和平衡感要求都很高。

跳丸要是玩好了,还能跟其他项目进行混搭,跨个界,比如说,跟绳技混搭一下,一边走绳索,一边抛丸铃。惊险程度一下就叠加到双份。唐代刘言史有一首《观绳技》里面就有“两边丸剑渐相迎,侧身交步何轻盈”这样的诗句,可以想见当时表演的情景,那肯定是视觉盛宴了。

除了宫廷宴席的表演外,其实民间也有很多高人。比如《酉阳杂俎》中就记载了这么个故事:说有一位京兆尹叫黎干,有一次出门因为有一位老人没避让把人家打了几板子。老头站起来像没事人一样就走了。黎干就觉得这老头不简单,于是派人找到老头的居所,登门道歉。老头于是就给他表演了一段跳剑。

这段表演,书里是这样记载的:“良久,紫衣朱囊,盛长剑七口,舞于中庭,迭跃挥霍,批光电激,或横若掣帛,旋若救火。有短剑二尺余,时时及黎之衽。黎叩头股栗。食顷,掷剑于地,如北斗状,顾黎回:‘向试尹胆气。’”七柄长剑,上下翻飞,有的好几次碰到黎干的衣襟,这可是一不小心要出人命的,吓得黎干赶紧跪下叩头。老头舞完了,看看黎干说:“没事,我就是试试你的胆量。”黎干赶紧说:“大哥我错了,我以后跟你混行不?(今日已后,性命丈人所赐,乞役左右。)”老人淡淡的拒绝了,然后就走了,深藏功与名。

你看,有点手艺的人,连长安市长也不敢随便得罪。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丸剑的惊险程度。

相声西游记十二回(相声小品魔术杂技)(6)

信西古乐图中的丸剑图样

3、驯兽——舞马,大唐盛世的余晖

除了上面由人表演的节目之外,唐代还有了驯兽表演,什么大象犀牛都是驯兽表演的常客。不过,驯大象这些我们现在也能看到,似乎没有什么新鲜的。要说哪样表演是唐代独一无二的,后世没有的,现在看不到的,那当然要首推舞马了。

要说起舞马,要从一件出土文物说起。

1969 年 10 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南郊何家村一带发现一处唐代长安城兴化坊旧址,并从中发掘出土了很多珍贵的唐代文物,其中有一件“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为大家揭开了大唐盛世舞马表演的情景。

相声西游记十二回(相声小品魔术杂技)(7)

从壶上面的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一匹身形矫健的骏马正在用后腿跪地,前腿支撑着身体,颈上系着飘带,飘带随风飘舞,仿佛充满了动感的韵律,马口中衔着一个酒杯,好像是要向什么人敬酒一样。这样的马,历史上真实有,就是专门跳舞的马,这壶上有舞马跪地,口衔酒杯,所以这个图案被称为舞马衔杯。

马也能跳舞?当然可以啊,现在的马术比赛就有一个项目叫做“盛装舞步”,参加这个项目的马,就是需要在骑手的驾驭下,完成舞步动作。当然,唐朝时候的舞马所要完成的动作难度可比盛装舞步难多了。

要说起舞马,我们还是要从唐玄宗说起。唐玄宗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接纳了宰相的建议,将自己的生日(八月五日)定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全国放假三天,取名“千秋节”。

每逢千秋节,都是举国同庆的日子,唐玄宗在这一天要在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前大宴群臣和番邦使臣。在宴会上,有各种杂耍戏法等等民间节目,但是整个宴会的最高潮,就是舞马祝寿了。

让马跳舞确实也是不容易,首先这些马都是边塞送来的名贵的青海马,其次是它们都必须在专门的教习地点进行培训。据《明皇杂录》中载,正式表演的时候,马都要穿上华丽的锦袍,鬃毛上都得装饰彩带、挂上金银、铃铛、珠宝、美玉等等名贵的珍宝。随着《倾杯乐》音乐的节奏,昂首奋尾,翩翩起舞。

有时还会让一位壮士举一张榻,然后让马在榻上翩翩起舞,这壮士力气也是够大的,能把一匹马举起来还得让它跳舞。一曲终了,舞马最后屈膝跪地,口衔酒杯,为玄宗敬酒祝寿。当然,马口衔酒杯,它自己肯定也沾了点酒,所以马也有喝醉的时候。

唐朝诗人张说曾经写过三首《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其中第二首是这样说的:

圣王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

腕足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蹈千蹄。

髤(xiū)髵(ér)奋鬣(liè)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

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

字里行间,仿佛看见马匹身姿如飞,转圜舞蹈的样子,盛唐气象扑面而来。

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爆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安陷落,皇帝带着王公大臣逃往蜀中。人尚且不能自全,何况马乎?安禄山攻入长安以后,因为他曾经多次观看过舞马表演,心里很喜欢,于是就带了一些舞马回到了他的老巢范阳,后来安禄山死后被另一位将军田承嗣所得,这位田承嗣可跟安禄山并不一样,他从来没有看过舞马表演。所以他以为这些马也是战马,所以就跟普通战马一起养在马厩里。

有一天,田承嗣在军中大宴,敲鼓奏起乐来,舞马们听到了乐曲的节奏,记忆中的动作此时涌上心头,突然这些舞马开始在马厩中跳起舞来。养马的马夫以为这马成精了,就拿鞭子抽它们。马却并不知道人此时的想法,它还以为挨抽是因为自己跳舞跳得不好,没有跟上节拍呢,于是更加努力的跟上音乐的节拍,更加卖力气。

马夫赶紧禀报了田承嗣,田承嗣命令继续打这些马。可是这些马越是挨打越是以为自己没跳好,所以跳得越起劲,跳得越起劲就挨打越厉害,最终竟然被活活打死!周围人有的人知道舞马是怎么回事,也没敢告诉田承嗣。

其实马又何辜,要为人犯下的错误买单?这些马可能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的跳舞,换回的却是更多的毒打?也许,它们并不知道,那位曾经喜爱它们表演的主人,已经再也没有心情看一眼它们了。而那个需要它们跳舞来烘托的绚烂如花的伟大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舞马既是盛唐兴旺的象征,又是安史之乱后大唐衰败的预兆。自安史之乱以后,也正是因为舞马身上所附加的这层意义,后世君王再也没有进行过舞马表演,我们只能通过这件舞马衔杯纹银壶来想象大唐盛世的那些华丽盛景了。

唐代的百戏,继承了汉代自魏晋的丰富形式,并在其基础上又有了很多创新和发展,其中的很多表演形式一直到现在还在传承。而唐代之后的百戏从庙堂走向了江湖,与市井文化融合,到了宋代,百戏走进了勾栏瓦舍,成为市民娱乐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封氏闻见记》、《明皇杂录》、《酉阳杂俎》等

2、《唐代散乐研究》 王国华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唐代百戏研究》 张裕涵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浅析汉唐间百戏的沿革》 吴蓓蓓 安徽文学 2008年第10期

5、《隋唐百戏表演概述》 成军 艺术探索 2017年9月

6、《唐代百戏的源流及影响考论》 周侃 李楠 求索 2009.1


感谢您关注头条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