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战争讲解(英法大战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
NO.2362-英国VS法国
作者:无梦
校稿:辜汉膺 / 编辑:金枪鱼、板栗
在本届世界杯上,火星撞地球般的国家对局并不少见,前有小组赛阶段英格兰和美国一场闷平导致的美国伊朗生死之战,后有淘汰赛阶段西班牙和摩洛哥这两个存在领土纠纷国家之间的点球大战。现实中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越对立,必然提高这两支国家队对决的关注度。
西班牙和摩洛哥那场看得真是心焦
看着球一次次从门前经过,双方愣是没进一个球
(图:壹图网)▼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这场于12月11日北京时间凌晨三点举行,由英格兰队对阵法国队的比赛,同样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最终法国人笑到了最后,2:1力克老对手,晋级四强。
尽管目前英法两国同属西方发达国家阵营的一份子,但在历史上两国之间曾多次爆发激烈的战争,用“千年冤家”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热门小说和电视剧《权力的游戏》里的宫斗剧本
就部分取材于历史上的英法恩怨
(金雀花家族的王位之争 图:壹图网)▼
而更有意思的是,让英法之间实现关系缓和的,反倒是在小组赛中就早早回家的德国人……
地理注定,宿命之敌作为自欧洲中世纪时期起便一直相爱相杀的两个国家,英法之间的相对地理位置可谓十分微妙。
从地图上看,英国孤悬于欧洲大陆主体之外,西边是爱尔兰岛和辽阔的大西洋,东边是北海,与日德兰半岛上的丹麦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瑞典挪威隔海相望,只有南边是一湾浅浅的英吉利海峡,距离法国所属的诺曼底和加莱地区较近。
英法之间的“恩怨情仇”的故事,千年前就已上演
今日的英国和法国 ▼
可以说,在技术条件相当落后的中世纪,英格兰人既没有能力穿过大西洋发现新大陆,也不愿意向东深入苦寒之地,去征服信奉剽悍的维京人。这样一来,英国人想要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必须要向南进发,与身处西欧腹地的法国人一较高下。
虽然现在看起来怪“萌”的
但在冷兵器时代维京人可是怪“猛”的存在
(图:wiki)▼
反观海那边的法国,在法兰克王国解体后,查理曼三个孙子之一的“秃头查理”不仅靠着一份《凡尔登条约》分到了王国的西境,还在自己的大哥洛泰尔死后再次瓜分到了中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进而奠定了现代法国的雏形。
后来又签订了《梅尔森条约》
这条条约奠定了今天德、法、意三国国界的基本雏型
(经过三次瓜分后的法兰克王国 底图:wiki)▼
此时,法国西边的伊比利亚半岛被穆斯林所统治,基督教徒们所发起的“收复失地运动”一直到文艺复兴初期才完成,南边是细碎的意大利邦国,而曾经的强劲对手东法兰克王国在变成“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是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后,内部同样也是一盘散沙。
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势力交错庞杂
再加上征战并入的领地,要管理起来可太难了
(底图:wiki)▼
看来看去,整个欧洲地区也就只剩下基本完成了国家统一的英国有挑战自己的可能。
巧的是,这两个欧洲大陆上的强国,又的的确确在领土和王位继承两个方面存在巨大的矛盾。
1066年,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去世,由于他没有留下子孙,绝嗣的盎格鲁-萨克逊王朝不得不另寻继承者。这时,法国国王的封臣、诺曼底公爵威廉靠着自己和英格兰王室之间的亲戚关系,加入到了这场王位争夺战中,并获得了时任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支持。
威廉是爱德华的姑表侄子,十分骁勇善战
他声称爱德华曾许他王位,但即位的却是哈罗德
(中间是威廉 图:wiki)▼
大打了一场硬仗之后,有“征服者”之称的威廉击败了威塞克斯伯爵哈罗德,成功登上英格兰王位。问题在于,横扫整个英格兰的威廉这时既是英格兰的国王,又是法王的下属,那么诺曼底地区的主权归属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另外,由于欧洲王室的继承看的是血脉,若以后法国卡佩王朝绝嗣,那么英格兰国王就很有可能靠着亲戚关系“趁虚而入”,将英法的两顶桂冠都归于己身。
就这样,危机的种子在这次被后来人称为“诺曼征服”的重大历史事件后悄然种下,等待着能让自己开花结果的那天到来。
抵御住了丹麦人和挪威人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最终却被海峡对岸的诺曼人征服了
(哈罗德在与威廉的黑斯廷斯之役中被杀死 图:wiki)▼
王位争夺,百年战端
不知不觉间,时间过去了几十年。
12世纪时,在位的法王路易七世实际统治的地区其实很小,最富饶且面积最大的阿基坦地区都归属于一位名叫埃莉诺的女大公。为了吞并阿基坦公国,让法国的有效领土得到扩大的同时提高卡佩王朝的声望,路易六世在去世前指名让自己的儿子路易七世和埃莉诺结婚,一步到位地解决这个问题。
法国王室这领地,早就没多大一点了
与阿基坦公国相比真是相形见绌了
(1030 年的法兰西王国 底图:wiki)▼
但问题在于,埃莉诺受过非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个个性活泼、善于交际的女性,而路易七世从小就被送进了修道院,对基督教耳濡目染的他异常虔诚。因此,路易七世非常讨厌“举止轻浮”的埃莉诺,两人结婚后感情极差,且只育有两个没法继承王位的女儿。
十字军东征失败后,埃莉诺以同族血亲婚姻无效为借口
转而嫁给法国最大的竞争对手,英格兰亨利二世
(左 埃莉诺路易七世婚礼,右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图:wiki)▼
1152年,感情不和的两人劳燕分飞,而埃莉诺也很快攀上了年轻英俊的英国人亨利,两人光速结婚(此时距离她和路易七世离婚才一个半月),还在十年的时间里连续生了8个孩子,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狮心王”理查一世。
“狮心王”理查一世16岁就率领军队平定叛乱
他的军事谋略和骑士形象在后世流传甚广
(图:wiki)▼
两年后,英国诺曼底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斯蒂芬去世,亨利登上王位,这使得法国彻底失去了宣称阿基坦地区主权的可能性。
更要命的是,亨利本人还是法国诺曼底公爵和安茹公爵,这一通操作下来,半数法国国土都落到了英格兰王室的口袋里。
亨利二世于1154年继承英格兰后成立了安茹王朝
而法国之后花了数百年才重新夺回这些领地
(红色为1154年安茹王朝领地,蓝色为法兰西王国领地)
(底图:wiki)▼
不过好在路易七世的儿子腓力二世是个雄主,在对内执行一系列改革增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还南征北战,极大地扩大了王室统治的领土,算是变相缓和了英法两国之间的矛盾。
腓力二世是第一位称法兰西国王的君主
因饶富谋略与政治手腕而被称为“尊严王”
(图:wiki)▼
腓力二世在位期间
法国一度成为了欧洲最繁荣最强大的国家
(腓力二世时法国领土的扩张 图:wiki)▼
只是导火索既然已经被点燃,火药桶的爆炸也只是迟早的事。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卡佩王朝绝嗣,英国人趁此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当时的英王爱德华三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自然有继承法国王位的权利。
爱德华三世14岁加冕,17岁发动政变开启个人统治
这王位一坐就是50年,是英国历史上统治最长的君主之一
(图:shutterstock)▼
但早就吃过一回亏的法国贵族们联合了起来,共同推举卡佩王朝的旁支腓力六世继位,这一下就惹恼了爱德华三世,对待敌人一向铁石心肠的他毫不犹豫地向法国宣战,英法百年战争由此开始。
纵使名义上叫“英法”百年战争,但这场前后持续了116年的大规模冲突其实将周边所有的势力都卷了进来,如英伦三岛上的苏格兰王国、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卡斯蒂利亚王国和葡萄牙王国、地中海文化圈的热那亚王国,乃至神圣罗马帝国中的波西米亚王国,等等。
战火烧遍了法国各地
英法双方都拉了不少盟友加入混战
(图:wiki)▼
总体来说,百年战争共分为四个阶段,法国仅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占据上风,在第三阶段结束时,更是面临着首都沦陷,几近亡国的局面,直至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取得了奥尔良大捷后形势才得到了逆转,但战争在之后仍然持续了24年。
贞德是一名突破了性别限制的军事领袖
但也因此在被俘后被冠以女巫的罪名烧死在火刑柱上
(贞德奥尔良大捷 图:Wiki)▼
1453年7月,法军在卡斯蒂永战役中获胜,在消灭了英军主力的同时解放了加斯科涅地区。至此,英国除一个港口城市加莱外,在欧洲大陆上再无据点,英法百年战争也画上了一个休止符,法国人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终于笑到了最后。
老将约翰·塔尔博特战死于卡斯蒂永战役
宣告百年战争的结束
(正从马背上摔下的塔尔博特 图:wiki)▼
德俄崛起,握手言和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后,作为典型陆权国家的法国急于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散播自己的影响力,而这就与持全球殖民主张的英国相冲突。不出意料的,这次两国又杠上了。
英国自知在欧陆角逐正面战场上没法和法国一较高下
就转而专注地发展自己的海外势力
(伊丽莎白一世私底下就是海盗金主啊 图:壹图网)▼
17世纪下半叶,英国与“海上马车夫”荷兰之间围绕着殖民地和贸易航线产生了冲突,并因此爆发了三次英荷战争,法国借此渔翁得利,攫取了大片土地和大量商业利益,国力一举超越英荷,成了欧洲大陆上实力最强的一个,而这自然让英国人心生不满。
英荷战争里虽然英国把荷兰打趴了
但胜利果实都被法国攫取
(图:wiki)▼
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被推翻,英国人从荷兰请来了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威廉三世执政。此前,法荷两国之间发生了一连串冲突,且威廉三世一直将自己视为新教的守护者,看不惯信奉天主教的法国人。另外,尽管詹姆斯二世倒台,但詹姆斯党人在法国政府的庇护下依然活跃,几次试图夺回英国的王位。
基于这三点考虑,威廉在带上英格兰皇冠后就立刻把英国拉进了反法阵营的聊天群里,两国再次成了死对头。
威廉三世这算是新仇旧帐一起算了
(图:wiki)▼
事情发展到后边,两国之间的敌对已经从宗教和贸易领域,逐渐扩展到针对殖民地的争夺中。1756年5月,英国与普鲁士结盟,共同对抗法国和奥地利的联盟,七年战争爆发,战火很快从欧洲大陆烧到了南北美洲,西非和菲律宾群岛上。
在这场堪称法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几次失败之一的战争中,法国丢掉了自己在北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算是彻底失去了对于美洲的控制权,不得不重新回到对欧洲陆权的争夺中。不过,郁闷至极的法国人在随后反将一军,有力地支援了北美十三州的武装斗争,在美国诞生过程中狠狠地恶心了英国人一次。
英国人把七年战争期间的战争费用都转嫁给了美洲人
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图:壹图网)▼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迅速掌握了政权,其中也包括虽然施行帝制,但仍然全力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为了掐死法国,英国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由于跨度长,冲突次数密集且波及范围大,有英国学者也将从1689年到1815年之间英法两国的高度对立称之为“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其强度可见一斑。
这是一场决定这两个殖民帝国未来的较量
而英国的最终胜利,也确立了其日不落帝国的霸主地位
(从冷兵器打到热武器 图:壹图网)▼
不过,虽然英法之间发生过无数的龉龃,但在不能让后起之秀有挑战自身实力这点上,两国的看法倒是如出一辙。眼看着东方的沙俄一天天做大,以及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统治了整个北德意志,英法都有些坐不住了。
从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开始,两国之间就基本再也没发生过什么大规模的冲突,1904年的协约国协议签署后,这对曾经的世仇更是成了同一屋檐下的盟友。
玛丽安娜(左)、俄罗斯母亲(中)和不列颠尼亚(右)
是法国、俄罗斯和英国各自的形象代表
(协约国的宣传海报 图:wiki)▼
值得玩味的是,所谓“英法同盟“的含金量,恐怕并不怎么高。
一方面,在一战结束后,秉持着“大陆均势”理念的英国人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算是间接在二战里害惨了法国。
正是因为没有根除德国的残余势力
德国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又组织起来下一步进军
(图:shutterstock)▼
另一方面,在纳粹德国39天速通法国后,英国人的第一反应是“不能让德国人控制法国海军”,为此他们特别制定了一场“弩炮行动”,先夺取了停放在英国港口的法国海军船只,又突袭了停泊在西非奥兰和米尔斯克比尔等港口的法国舰队,重创或击沉了几乎全部战舰……
可怜的法国人,不久前还在帮昔日的英国盟军
完成那场载入史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图:wiki)▼
说白了,英法之间的关系完全契合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过的那句外交界至理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事实上,这句话诠释了英国的外交底色
在后来英苏和解时,丘吉尔也再度引用过这一名言
(图:britannica)▼
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英国“果断跳船”宣布脱欧后,法国可是没少找英国人的麻烦。等到未来国际局势如果再度产生重大变化,谁又能保证完全基于实用主义外交思维的两国,不会再次想起这些跨越千年的血与泪呢?
参考资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ndred_Years'_War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ven_Years'_War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_John_Temple,_3rd_Viscount_Palmerston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壹图网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