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明礼仪的公开课(一节文明礼仪课)

有关文明礼仪的公开课(一节文明礼仪课)(1)

一节文明礼仪课

王营

一位小学四年级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公共场所的礼仪》(地方课程)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回家路上、乘车、逛商场、游公园、看电影五个场景中我们应注意哪些文明礼仪?一段时间后,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随后让每个小组的同学模拟表演各个场景发生的故事,最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填写一张表格,分别写出这五个场景要遵守的礼仪。

这节课的优点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近似真实的模拟场景中,亲身体验了怎样遵守文明礼仪,有哪些注意事项,体现了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价值追求。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只对以上五个场景的文明礼仪有了一个分散的感性认识,而实际生活中的公共场所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五个场景,其他的公共场所又应当遵守怎样的礼仪?很显然,教师没有考虑这些内容,也没适时给学生进行归纳,学生因此对公共场所的礼仪仍是一脸茫然,不甚了了,造成了道德实践和道德认识的脱节。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教师在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后,师生进一步共同探讨,归纳出一个对公共场所文明礼仪的一般认识,即遵守公共规则、说话有礼貌、爱护公共设施、注意公共卫生、乐于帮助他人,然后教师再选择几个与以上五个场景相类似的场景,如参加夏令营、同学聚会、走亲访友、去博物馆参观等,让学生模拟表演,使学生将刚刚获得的对文明礼仪认识用于新的实践,最后教师再概括强调,学生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关文明礼仪的公开课(一节文明礼仪课)(2)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校有两大任务:一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二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作为人的一般发展”。前者主要依托正式的学科课程,后者还需要特别设计的指向教育的那些活动,当然这些活动也是某种形态的课程,只不过它们没有像正式课程那样有教科书、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纲要等文本。

在拉丁文中,课程一词的本义是跑道。如果从这个意思出发,学校课程原本就不该把学生整天束缚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各种知识,相反,他们应主动地、充满好奇地奔走在学校、社会、自然等各种“跑道”上,兴奋地感受、发现、探索未知世界。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个体在与某种不确定的情境相联系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是主动探究的过程。基于这种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他强调学校教育应实现“三个转移”,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活动为中心、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向以经验为中心。

有关文明礼仪的公开课(一节文明礼仪课)(3)

地方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实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以本为本,而是要准确把握一类课程的特点,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围绕三维目标,扩大内容范围,整合课程资源,不仅让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