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文物(鸡年文物大荟萃)

金鸡献瑞——古代鸡首壶的演变

鸡首壶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公元265~316年),由浙江地区的越窑首先创制。到东晋时,鸡首部分的作用逐渐由装饰性变为实用性,鸡首与壶腹相通,成为可以出水的流部。至唐代(公元618~907年)初年,鸡首壶被新出现的执壶所替代,逐渐消亡。"鸡"与"吉"谐音,鸡首壶延续使用了数百年,反映出在那段战乱频繁的年代里,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祈望。

牛年文物(鸡年文物大荟萃)(1)

  • 黑釉鸡首瓷壶

年 代:东晋

类 别:酒器

出土地点:江苏镇江

尺 寸:高15.6厘米,盘径7.1厘米,底径10.3厘米

现 状:现藏国家博物馆

文物介绍:这件鸡首壶盘形注入口,细颈,扁圆腹,肩部前端有一鸡首形流,后端有把手,肩两侧各有一个桥形钮。瓷胎灰色,质地坚硬、细密,器壁上薄下厚。瓷胎外面大部分部位施有深褐色的釉,只是靠近底部的部位不施釉。釉层较厚,釉色均匀。成熟工艺的黑瓷器在东汉中晚期开始出现,是在青瓷器制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东晋时期已经有了颜色很不错的黑瓷器。东晋制造黑瓷器的瓷窑在今天浙江德清一带,这件黑瓷鸡首壶就是德清窑的代表作品。


牛年文物(鸡年文物大荟萃)(2)

  • 东晋青釉褐彩鸡首壶

  • 年 代:东晋

    类 别:瓷器

    文物现状:现藏故宫博物院

    规 格:口径5.5cm,高15.4cm

    文物简介:此鸡首壶,为盘口,鸡首状短流,鼓腹,平底,肩部两侧有桥形系,并有一弧形柄连接口沿。通体施青釉,壶口与鸡首处点缀褐彩,有画龙点睛之妙。


    牛年文物(鸡年文物大荟萃)(3)

    • 鸡首龙柄青瓷壶

    朝 代:南北朝 南朝

    出土地点:江苏镇江

    藏品地点:国家博物馆

    文物简介:此壶高22.3厘米 盛器,盘口直沿,束颈,阔腹,矮足。壶前伸出二鸡首作壶嘴,后部向上伸一柄,上饰龙头,龙张口衔沿作饮水状。器身施青釉,足底露胎。


    牛年文物(鸡年文物大荟萃)(4)

    牛年文物(鸡年文物大荟萃)(5)

    • 隋白瓷龙柄鸡首壶

    名 称:隋白瓷龙柄鸡首壶

    类 别:瓷器

    年 代:隋代

    出土地点: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

    文物现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简 介:这件龙柄鸡首壶胎质洁白,釉色光润,其胎釉中已无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迹象,是隋代白瓷中的精品,也是中国白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型器皿。

    此壶造型俏丽修长,通高27.4厘米,口径为7.1厘米,底径为7厘米。上部一侧以挺胸昂首的鸡首为流,一侧以曲颈伏首的长龙为柄;下部壶腹微鼓,弧线内敛。除底部无釉外,其余壶身全部施以白色色釉,更展现出隋代艺术品秀丽、典雅之风。

    壶身结构十分简单古朴,只有肩部的鸡首流和龙柄具有较强的装饰性。顶部为盘口细颈,洗式口沿外撇;颈部为束腰式长颈,且弦纹两道;肩部丰润,往下壶腹逐渐内收;底部为平底外撇。一对环式双耳置于流、柄之间。

    从这件白瓷龙柄鸡首壶的造型和装饰来看,隋代白瓷的烧制工艺已经基本成熟。与此壶同时出土的白釉龙柄双联瓶,也是隋代生产的白瓷精品。隋代白瓷技艺的提高,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也为唐代著名的邢窑白瓷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牛年文物(鸡年文物大荟萃)(6)

    • 唐三彩凤首壶

    别:陶器、唐三彩

    代:唐代

    文物现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格:高33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10.4厘米。

    文物简介口呈凤头状,细颈,扁圆形腹,高足外撇,平底。通体施绿、褐、白等釉,底足无釉。一侧置曲柄。腹部形成两面开光体,采用塑贴装饰技法,一面为人物骑马射箭图,一面为飞翔的凤鸟图。此壶造型巧妙,塑贴技法使画面具有浅浮雕效果,物象鲜明突出,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华丽,堪称佳品。

    凤首壶在初唐时即开始流行,是唐三彩陶器中常见的器形,它与 同时期另一种常见的双龙柄壶一样,明显具有波斯萨珊式器物造型风格。这种巧妙地把外来文化与传统民族艺术结合起来的装饰手法,是唐三彩造型上的创新。


    牛年文物(鸡年文物大荟萃)(7)

    •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三彩凤首壶

    别:陶器、唐三彩

    代:唐代

    文物现状:陕西历史博物馆

    格:高31.5厘米,口径3.5厘米。

    文物简介唐代三彩制品绚烂多彩,除人物动物三彩外,还有三彩器皿,极少用于日用。这件三彩凤首壶代表唐初典型三彩器物造型和色彩风格。

    唐代器皿有轮制、模制方法制作,立体造型的器皿如双身扁壶凤首壶等就必须使用模制,之后再在器物表面加塑装饰。壶类器物底部均为平底,用以加强重心,而不似同时代碗盘出现环足。凤首壶的造型系由外来的胡瓶样式更改而成,唐初极为流行。三彩凤首壶头部装饰以鸟首,口衔小珠,腹部浑圆饱满,中心贴宝相花装饰。体现唐代丰满健实的艺术特色。


    牛年文物(鸡年文物大荟萃)(8)

    中原文化对于鸡的崇拜也深深影响了周边民族,辽国的鸡冠壶正是这种中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 鎏金银鸡冠壶(辽)

    用 品:盛水器

    出土地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尺 寸:高26.3厘米、口径5.5厘米、底长21.2厘米

    文物简介:这件银鸡冠壶1979年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的城子公社,同时发现的鹿纹银盘铭文说明该银盘是唐宣州刺史刘赞向朝廷进献的贡品。此壶提梁作鸡冠状,中有一孔,壶盖与壶身以银链相连,盖面錾刻四瓣花纹,口缘錾刻8个四瓣花纹。壶颈较高,环刻缠枝纹。壶身起鼓,两面錾刻图案相同:两个相套的菱形图案,边框由花瓣和联珠组成。外层菱形图案之外四角各錾刻一组缠枝花草,内层菱形图案以鱼子纹为地,正中錾刻一只卧鹿,神态安详自若。鹿前后上下各錾刻山石、水波,犹如仙境。壶身正面呈三角形,三条边仿皮绳纹,鱼子纹地,上錾有上下交错的四瓣花纹,左右对称,共24簇。契丹族的金银器制作受唐朝影响较大,但器形和装饰花纹又具有游牧民族的独特风格,此鎏金银质鸡冠壶是辽代金银器中的精品。


    牛年文物(鸡年文物大荟萃)(9)

    • 辽白釉刻花鸡冠壶

    类 别:瓷器

    年 代:辽代

    文物现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尺 寸:通高26.4cm,足径7.4cm。

    文物简介:此壶扁圆形,短流,肩上有一提梁,圈足。通体施白釉,壶身两面刻花叶纹。此器朴素粗犷的风格反映了游牧民族豪放的气质。

    鸡冠壶始见于辽代。契丹族入主北方建立大辽国后,将惯用的皮囊改变成瓷器,早期的瓷壶提手部分形似鸡冠并有系绳的穿孔,故名鸡冠壶,此种器形保留了游牧民族生活用品的特色。后来穿孔逐渐演变成提梁,体现了契丹工匠在制瓷工艺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


    知识链接:鸡年生肖的由来

    十二生肖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动物崇拜,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早在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今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古人将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就成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的属相学,酉排在第十位,所表述的时间为17点到19点这段时间,《说文解字》云:“酉为秋门万物已入,闭门象也。”《天文训》曰:“酉者,饱也。”由此可见,酉字具有秋藏饱宿昧暗的意思。酉时天近傍晚,鸡食饱进窝栖息。因此,用酉这一地支符号与鸡相联甚为恰当贴切,蕴含着奥妙人文意义。


    知识链接:鸡 典

    古人创造了一系列和鸡有关的典故。如表达报国之赤诚的“闻鸡起舞”;如把攀附权贵的人称之为“淮南鸡犬”;如形容“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人,常用“山鸡起舞”这个掌故。值得一提的是鸣窗攻读的典故“鸡窗”。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说,晋朝宋处宗买到一只长鸣鸡,养在窗下,日久竟学了人语,与宋交谈不休,且有智巧。宋的口才因此大进,后人就以“鸡窗”当作书房的代名词。


    知识链接:李静训墓

    陇西成纪人,曾祖父李贤,祖父李崇,父亲李敏。外祖母为周皇太后杨丽华。

    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大业四年(608年)六月一日,李静训殁于宫中,年方九岁。乐平公主杨丽华十分悲痛,厚礼葬之。

    195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在西安城西的梁家庄附近,意外的发现了目前保存最完整,等级规格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静训墓。并出土精美石棺及众多陪葬品。


    知识链接:咏“鸡”诗文

    从《诗经》中的“风雨潇潇,鸡鸣胶胶”,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成一夜月中题,便卧松风到晓鸡”……直至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关于鸡的描述不绝于书。

    据统计,仅一部《全唐诗》,标题中带有"鸡"字的就有48首,至于内容中含有"鸡"字的则多达992首,占全唐诗总量的2.3%。唐代著名诗人中,白居易诗中带"鸡"字最多,为68首,其次为李白(49首)和杜甫(38首),此外如王维、元稹、刘禹锡等人也均有大量"鸡"诗存世。这些诗里,既有清新淡雅的田园之咏,如白居易的"小宅里闾接,疏篱鸡犬通";也有反映战时夫妻离别的悲凉之歌,如李廓的"长恨鸡鸣别时苦,不遣鸡栖近窗户"。

    (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